APP下载

“上课去”和“求学去”理念的比较分析

2016-10-31任丹丹

求知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本质大学

任丹丹

摘 要:大学课堂是思想奔放、百家争鸣的场所,所以学生理应积极向上地奔赴课堂,但现实的状况却是许多学生以应付的状态走向大学课堂,抱着一种“上课去”的心态走向课堂,很少有人抱着一种“求学去”的心态。大学生两种取向背后的理念是什么?这两种取向会有什么影响,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关键词:“上课去”;“求学去”;大学;本质

1.“上课去”剥夺学生的本性

(1)“ 上课去”取向的背后理念。“上课去”是许多匆匆忙忙地去上课的大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消极被动的心态,从学生一个个凝重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上课存在敷衍心态。

(2)“上课去”是为了拿学分。目前的大学课程采取学分制,学生成绩分为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含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考勤即教师会不定时地点名查人数,这就造成许多学生仅仅是为了赚取这部分的学分去上课,上课是这部分学生的终极目的。

(3)“上课去”是为了遵守纪律。大学虽然是自由的象牙塔,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度以及班级制度都要求学生按时上课。学生在体制的规定下,每天按照课程安排上课下课,如不完成,就会受到学校的处分。

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部,其中,同伴驱使、学校制度、班级纪律等外部因素导致学生对大学课堂抱有一种被动的、完全不自主的心态。

2.“上课去”所导致的后果

(1)对于上大学目的的集体无意识偏离。上大学的目的是增长自己在所选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提升技能水平,形成独立的对于所选专业的思考和认识。另外,在公共课当中丰富自己的课外文化知识,从而毕业后能成为综合型人才。但是现在一些学生上课的目的是上课拿学分而已,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把上课当做很正常的日常生活习惯。

(2)对学生个人思想和权利的剥夺。“上课去”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也是学生,在这种“上课去”的心态驱使下,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思想交汇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么只听课,要么不听课,学生不思考,不主动,这样就剥夺了学生思和想的权利,不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3.“求学问”彰显大学本质

(1)“求学问”背后的思想理念。①“求学问”彰显大学本质。全国各大高校都把求学创新作为校训,督促大学生始终记得求实创新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基本要求与素质。大学生“求学去”的取向正好符合这一校训,以这种取向为目的,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②“求学问”回答了钱学森之问。钱老师曾经问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那么优秀”这样的问题,钱学森的这个问题深刻揭示出了我国教学的问题,并且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求学问”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最简洁答案,大学生需要用这种心态来学习。

(2)“求学问”的表现。“求学问”是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求知的一种积极取向。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汲取知识养分的最好场所,为了获得渊博知识,学生不仅会提前预习,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会在课下和教师讨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大学生会自发组织各种讨论小组,在课堂上以及在课堂之外互相学习,优劣互补。

4.“求学问”带来的影响

(1)“求学问”真正实现了大学的教育本质。“求学问”不仅回答了钱学森之问,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真正实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求实创新,这样大学氛围也会有很大的改观,不管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课堂外学生的求学精神,都会有质的飞跃,真正使大学成为众多人求学的场所,形成一种随时随地争取上游、不断进取的学风。

(2)“求学问”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求学问”的本质是学生可以对自己负责,表面看学生是为了不蹉跎岁月,在大学中格物致知,但是其本质却是学生因为对自己所选专业很感兴趣而萌发的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在追求知识的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认真、坚忍不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朝梅,王丹丹.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变化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2]刘晓雨.学习动机与课堂教学[J].汉语学习,1999(3).

[3]胡晓娟.大学新生学习态度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M大学为例[J].心理教育,2012(3).

猜你喜欢

本质大学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