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朗读技巧
2016-10-31杨庆先
杨庆先
【摘 要】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都有一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 朗读能力;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都有一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随着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的提倡,教师们开始追求学生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老师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不符合新课标精神。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浅谈一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1.少作评价 多次练读
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符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怎么训读呢?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即读准字音,读得自然,读得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放录音,让学生体会感情。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理解文章 准确朗读
每一篇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定的,但是,学生的朗读由于受时间、空间、学历的限制,也就无法完全达到跟作者的意图一致,一定要利用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范读,教师范读有难度的地方,可以借用录音代替读。总之要让学生跟读。
3.讲究技巧 多作指导
读好一篇课文,一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特点;二是要用有效的语言表达,达到声情并茂,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如何教会学生怎么朗读的技巧呢?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对于一、二年级,要以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技巧。让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也许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
阅读指导是一种技巧。指导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教学时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其信心,那么学生朗读能力自然会提升了。这需要我们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