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2016-10-31范昭媛
范昭媛
【摘 要】 效率,既是对各项事物评价的重要标准,又是我们学习和工作追求的共同目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愿。本文立足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系统分析为方法论指导,并结合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促成一堂精彩且高效率的数学课进行讨论。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打造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需要每个教师都深入思考的复杂课题。谈及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实属见仁见智,但是多元的评价标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标准,那就是学生爱听、爱学。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笔者认为应当立足系统优化的原则,从纵向横向两个视角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1 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矛盾
提及课堂,人们往往认为它是教师、学生和教室的简单组合,更有人把课堂简单地概括为上课。这种看法无疑是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将课堂进行了概念缩减,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目标难以契合。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系统优化的原则,整体地全面地认识课堂、组织课堂。若从纵向的视角来审视课堂和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矛盾。
1.1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
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混乱、糟糕的教学设计则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创作出一份具有创新型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谱”好以下这部曲。
选好教学素材,提高资源利用率。众所周知,完成一道美食的关键在于食材的采购,只有精心挑选的食材才能加工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应提高自己搜集、筛选、整合教学素材的能力,充分利用印刷媒体和新媒体的广泛资源。例如进行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搜集多本课外辅导书或是线上浏览名师的讲课视频,通过比较不同的授课案例、经典例题、难点重点,并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进行整合。
1.2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善用模型教学法,该种教学法最为直观并易于理解,最适于立体几何的讲解。由于立体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极高,不少学生都被繁杂的公式和难以构想的形状而困扰,即便公式记得滚瓜烂熟,做题时仍屡屡犯错。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讲课时没能为学生提供具象的模型,学生只好在没有充分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死记硬背,导致学用分离。例如讲授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时,让每个学生都提前准备好长方体模型,讲题时反复借用教具,让立体的形象慢慢地储存在学生头脑中。
善用纠错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类似于把讲评错题的环节迁移到课堂上,是辅助学生加深难点重点的有效途径。传统教学课堂上,往往是一至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解题,老师台下察看,然后把台上台下出现的所有问题整合讲解,但笔者认为教师可尝试让学生为自己指错。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根据以往学生常犯解题错误,故意写出错误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纠正。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想要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需求,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善用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将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改的一大精神就是纠正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鼓励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把课堂的主导权交付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只需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且敢于让出时间以供学生思考。
善用团队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往往是“单打独斗、各自为营”,“两耳不闻他人言,一心只攻练习题”的景象常常出现,有些学生爱独立思考但不愿与他人交流,导致这类学生误以为数学只要“以不变应万变”就好,固守教师提供的单一解题思路,或是有了新颖快速的解题方法而独自享受。团队教学法正是纠正这类学生的错误认知,通过分配小组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集体的概念、感受交流的快乐、体悟分享的意义。
这类方法要求教师做到面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具体的操作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快慢结合,二是制约平衡。快慢结合非优劣结合,更非强强联合。学生没有好差或优劣之分,只有快慢之别,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学习快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和普遍的,教师在组建小组时要把两类学生插队组合,以便实现“鲶鱼和金枪鱼”的绝佳效果。一方面鼓励慢者取长补短,用快对慢造成的压力刺激自己迎头赶上,另一方面利用慢对快造成的激励功能,让快者不满足现状,继续前进。制约平衡即减少两极分化,实现共同进步,既能让快者避免骄傲、惨遭落后,又能让慢者不会妄自菲薄、失去斗志。
1.3课后—多元的课堂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评价:首先,教学目标评价;其次,教学内容评价;再次,教学方式评价;最后,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目标的评价要考虑到此次的教学过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态度和情感;教学内容评价要考虑教学安排是否得当,课程内容难易是否合理,课程内容多少是否适当;教学方式评价要综合考量教师对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合理;教学效果的评价则要依靠课后习题的正确率来检验,并要通过多次测试来反复验证和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从横向的视角考察,则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起着榜样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增进教师的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反作用。二者的相互配合及有效互动,推进了教学相长的进程。在此,笔者仅从教师层面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2.1注重提升教师的德行修养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积极的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缺失积极心态的教师只能是事倍功半。身为人师,行为师范,教师的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根据刺激—反应的原理可知,当老师给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或刺激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自信、自律、自觉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反馈,并且乐于向周围的同学传递这种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教师无意间流露出消极负面的情绪或态度时,学生往往会扩大这种负面影响,容易表现出厌学、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不努力等消极行为,并会连带其他同学也做出相同的反馈。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教师的终身追求和优良品质,更是教师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一些老资格的教师难免捉襟见肘、穷于应付。但是要想从事好这份极具挑战性的职业,必须具备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变化中武装头脑、锻炼技能、提升素养。
甘于寂寞,无私奉献。自社会各领域纷纷进入市场化转轨以来,物欲横流、心烦气躁、自私冷漠等社会戾气进入教育领域,造成较为负面的社会影响。在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面前,一些意志薄弱的教师丢弃了灵魂工程师的优秀品质,让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职业失去信任和敬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提高认识、强化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力,拒绝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捍卫好自己的净土,甘于寂寞,将无私奉献的精神贯彻始终,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正气涤荡污浊之气,还教育以清新正气。
3 总结
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非一朝一日可以建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试验、总结和调整。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按照特殊矛盾特殊对待的原则及时改进教学对策,充分满足学生的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玲玲.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127-128.DOI:10.3969.
[2]高德模.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1):89.
[3]张天虎.浅议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以“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4,(5):73,76.DOI:10.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