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6-10-31黄燕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黄燕

摘要:为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整个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其中包括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实施、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希望能引入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能够为人才培养实践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089-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very necessary. Based on the whole society's need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measures, including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he teachers' team,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reform the wa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Hope to introduce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work.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以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因素制约,导致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就业和在工作岗位上作用的有效发挥。并且当今整个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在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1 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学生将来工作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讲,人才培养包括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对学生学习和将来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还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应用专业知识服务整个社会。

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知识面广,软件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维护管理等,都是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而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内容涉及面不能太宽。为减轻学生负担,培养专业化的实用型人才,可以将人才培养分为不同专业方向,包括软件方向说程序设计方向、基础知识方向、计算机安全方向等,本文以软件方向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分析。在对就业市场、企业对专业人才需要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总体要求,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等,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能有效从事软件设计、测试、开发等工作,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该培养目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方向)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也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对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目标是为整个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考虑工作岗位具体需要和学生将来工作可能遇到的情况,应健全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让学生更为有效的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工作过程需要应用的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文化基础课与软件工程基础课结合起来,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课程教学,体现“以能力为本位”思想,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着重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2]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指导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具体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通识文化课。包括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该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时间安排上,主要占用第一学期的时间和第二学期的小部分时间。

第二阶段:专业技术课。包括进入软件编程世界、实用Java语言理解程序逻辑、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SQL SERVER管理和查询数据等,该阶段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掌握程序逻辑、基本算法、数据库应用等知识。在时间安排上,占用第二、三、四学期的大部分时间。

第三阶段:职业核心课。即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课程主要包括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实现面向对象编程、JSP开发Web应用系统、.NET平台和C#编程、WinForm高级应用开发等,该阶段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测试、维护技能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阶段课程教学内容来自软件开发实例,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原则,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巩固学生的软件理论知识,提高软件开发技能,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在时间安排上,分项目占用第四、五学期时间。

第四阶段:职业延展课。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应主要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占用第三、四个学期的暑期和第五学期的时间。学校可以联系相关企业,由专业老师带队,安排学生下企业锻炼。这样,培养学生以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对学生进行最终考核。

3 注重教学过程实施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更新相对缓慢,不能适应当今的职业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3]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尊重和关心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合理采用合作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学生更为有效的带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提高。发挥教师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技能、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

4 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综合素质提升,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准备师资力量。高职学校应该优化师资队伍,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重视优秀教师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下去。

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从事通识文化课程教学。专业课程由年轻教师任课,并安排他们进修和访问学习,注重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围绕项目案例、软件开发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假期让任课老师到企业参加锻炼和实践,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促进自身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增进校企合作,每学期从企业选派专业讲师、知名专家开设专题培训课程,介绍前沿技术和专业知识,增进教学和实践的联系。[4]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更为有效的开展课程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保障实训教学顺利进行,高职学校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室,推动教学与学生将来工作的零距离接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加强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配置,安装计算机实训所需软件,为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基础实训和综合性实训创造条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一方面要顺利完成教学课程安排的实训任务,保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实训实验室课余时间对外开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复习所学内容,或者自行设计和开发软件,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高。[5]

此外,还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拓展校外实训基础,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软件开发任务,提高实践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类似工作奠定基础。实训期间表现优秀者可以在企业就业,增强对工作的适应性,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尽快投入工作状态,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

6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实现评价方式的创新,将校内考试与企业认证结合,成绩由平时成绩、笔试成绩、机试成绩组成,分别占30%、30%、40%比例。平时成绩考核学生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平时测试等,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评价,笔试和机试由学校统一考试,重视考查学生实践技能和学习过程,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校内考核合格者可参加软件工程师认证考试,分为初级程序员、程序员、软件工程师三个等级,分别于每年1月、7月举行,在每学期校内考试结束后进行,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证书,对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对计算机软件人才要求也在提高,为确保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在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保证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下,还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双证”培养需要。修完培养方案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证书,获得软件工程师认证。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符合校企合作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6]同时也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对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优秀合格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教学中应结合社会要求,推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方式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以弥补现有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更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建斌,孙晨霞.“3+1”校企合作式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8):5-7.

[2] 蒋星军,谭阳.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3(6):57-60.

[3] 赵恒,史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96-98.

[4] 季玉茹,张续赢.基于校企合作的“3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4):43-46.

[5] 宫云战,杨朝红,金大海.软件缺陷模式与测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7-82.

[6] 闫保权.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40-4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