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016-10-31次吉
次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2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精神中关于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强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强调借鉴与坚守相统一,强调全员动手统筹兼顾等五个“强调”为重要遵循,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及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对处于反分裂的前沿阵地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及挑战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力量的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状态,共产主义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遭到质疑。与此同时,西方还出现了一股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由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这股思潮的实质是要用他们主导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削弱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经济全球化以及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经济全球化不断由经济交往拓展至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更是改变了社会意识的面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广泛地交流和激烈地碰撞。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世界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相涌而入,竞相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国内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理想信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正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使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同时,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也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
二、西藏高校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主要表现
一是一致性与模糊性并存。西藏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在总体上与主导价值观是一致的,大多数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西藏高校也有一些大学生,容易出现从现实生活、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极端化、情绪化地理解政治问题,甚至在民族观、宗教观方面存在模糊观念甚至错误认识;
二是稳定性与易变性并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一般来讲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事实面前,对党的信任,对社会的认知是比较稳定的,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基本成熟,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认知系统。但面对互联网对各种言论、思想的传播,改革开放条件下各种思潮、观点的交锋,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都会使一些大学生由文化观引起的政治认知上的易变性;
三是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具有一定的主动性,随着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权利,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开放的社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以选择的政治认知信息。但在学校他们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大众传媒也主要宣传的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这种无法选择性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四是现实性与理想性并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具有现实性,因为市场经济大潮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功利导向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出现弱化政治、取向功利、更加现实的倾向。但他们政治认知的理想性也比较突出,如不满足政治现状,其思维超越现实,富有政治热情和政治抱负,富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二、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1.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该事物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植根生长的土壤。
因此,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针对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比如,加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帮助学生们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等。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2.关注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层次上划分,理想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以往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关注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而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强调不足,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其实,理想信念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鼓励大学生志当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好高骛远、陷入空想,而是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立志需躬行。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3.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安全防线,是西藏高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光荣传统
教育工作者应时时刻刻警钟长鸣,增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增强为西藏社会长治久安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当前,西藏社会局势总体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我们同达赖集团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作为西藏大学生必须立场坚定,坚持以两手对两手,立足长期斗争,讲究斗争策略,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的开展反分裂斗争,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彻底挫败达赖集团祸藏乱教、分裂国家的图谋。
4.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坚持以“老西藏精神”为核心,是因为“老西藏精神”涵盖了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精神品质
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热爱西藏、热爱西藏人民的壮美史诗。“老西藏精神”诠释了因爱达到极致而释放出最大潜能的爱国主义情怀,西藏高校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继承这笔精神财富,焕发出对社会主义新西藏、对西藏人民的热爱之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建功立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其次,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革命先辈在雪域高原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抒写的苦难辉煌。“老西藏精神”体现了因坚守理想信念而在艰难困苦中对崇高事业向往追求的精神境界,西藏高校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再次,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挑战极限的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老西藏精神”彰显了无私无畏的坚强意志和生命张力,以及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西藏高校应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要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决心,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有英雄主义情结,克服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情绪和心理,以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抒写人生的辉煌。
总之,“面对当前师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倾向,高校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内容和形式上体现时代特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让师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