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视域下拓展高职校志愿服务体系构架的几点思考

2016-10-31潘文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潘文丽

【摘 要】 随着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大力推广和全面实施,高校共青团已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要的常规工作来进行管理与研究。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顺时而动、顺势而为,调整志愿服务构架,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志愿服务;新常态;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2

随着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大力推广和全面实施,高校共青团已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要的常规工作来进行管理与研究。“十三五”时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五年,应紧紧围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要点,充分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顺时而动、顺势而为,调整志愿服务体系构架,全方位多角度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多平台志愿者管理,对接“新常态”

现有的志愿者管理模式,一般为高校共青团直接管理下,大学生进行纸质注册或简单网络注册后形成志愿者服务队伍,由院系两极化管理模式对注册志愿者进行组织、培训、考核等工作,并为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等提供志愿服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应用方兴未艾。同时,95后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流,除了一以贯之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趣、好玩、互动性强等诉求亦成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关注点。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更为紧密、更具粘性的志愿者管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1.志愿者组织管理优化

自2013年以来,借助江苏团省委主推的PU平台(口袋大学)、志愿者打卡器,我校大学生约9成以上完成了网络注册。依托这些平台,实现了志愿者快速注册、需求发布及时响应、服务项目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志愿服务效能大大提升。历次志愿服务后所形成的大数据,更能对来年,甚至今后三年、五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做出方向性的参考。PU平台(口袋大学)、志愿者打卡器等应用均有手机端和PC端,利用这些平台可以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合理分流。既方便教师管理:发起活动,查看后台,统计数据;又方便学生参与:报名活动,打卡服务,查看排名。

2.志愿者专业培训细化

最近几年,高校的志愿服务层次、服务水平呈高速提升趋势,这与适时、专业、高效的志愿者培训不可分割。与传统的集中性培训不同,近年来的志愿者培训,已经呈现出“线上+线下”的全新模式。进入平台管理的志愿者可以通过线上的观看视频、完成问卷、疑难求助等方式完成初步培训,了解相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达标者再经由线下的统一专业指导、实地踩点等形式完成进阶培训,最终可以适应上岗,较好地完成各项志愿服务工作。

3.志愿者评价激励强化

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亦本于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寻找肯定自己的价值,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积累综合能力与经验等。在活动现场,项目管理者可以运用手机端平台扫码功能,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进行记录,对服务质量进行考评,对服务体验进行意见搜集。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公众评价与管理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和等第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志愿项目,可以通过大会表彰、颁发证书、典型宣讲等激励的方式对其有效强化,为下一次活动积累成功经验,以利于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可结合国际志愿者日、社团活动月、学团表彰、新生入学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五星级志愿这座谈会、交流会等,为广大志愿者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树立榜样典型,使大学生志愿者深切感受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1]

二、多维度志愿项目策划,适应“新常态”

大学生“志愿者”们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志愿服务开展之初,就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与预期:既能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又能借力周边资源、还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给志愿者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打造日常与品牌兼顾、专业与社会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多领域、全覆盖的实践体系,才是高校共青团适应“新常态”,展现服务青年学生应有的主动姿态。

1.高层次赛会服务

在面临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时,对志愿者知识、技术和能力提出了多元化、复杂化的要求,而正是因为志愿服务项目具备了专业化、知识化、信息化等内在属性,于是给了志愿者获得这些素质的可能,通过前期培训和服务期间的实际锻炼等,志愿者有了知晓、练习和巩固这些素质的机会和平台,并最终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2]高校团委在开展此类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关注服务、关注创新、关注效应”为前提,在事前预案、理顺机制、广泛发动、各展所长的原则下,树立科学理念、创新发展方式、有效推进成果转化。依托常州市各项高标准赛会与活动,如全国第八届花卉博览会、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历届全国3DMAX大赛、历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科教城中德创新园区合作计划签约仪式等活动,培训、引导志愿者们以饱满的激情和专业的素质奔各岗位,进行来宾迎送、引导服务、材料分发、多媒体助理等多项细致的服务工作,展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乐于奉献、勇敢担当”的精神。同时高校团委也能将工作构想和推进方法积极转化,以赛促服务、以赛促改革、以赛提水平,逐渐探索出一条复合型的志愿者培养道路,加强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各项大型赛会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志愿服务。

2.品牌化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与载体。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品牌意识,探索总结实践育人新机制。

纵观近年来我校开展的寒、暑期社会实践,许多志愿服务项目有延续、有提炼、有升华。如“小水滴志愿团——阳光100快乐学堂”、“彩虹志愿者——四点钟学校”、“番茄太阳在行动”等教育帮扶实践的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学前儿童相对集中的山区、乡(镇)村学校等开展学前儿童陪护支教活动。为当地学前儿童提供早期文化兴趣引导、心理辅导、亲情陪伴、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今年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组织“重走长征路——志愿者观察团”赴长征沿线地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帮扶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观察、历史文化寻访等活动,教育青年志愿者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青春时光,矢志报效祖国。这些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流程长、影响力大,在常规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扩大了社会实践的外延与内涵。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不啻为一次思想的洗礼,精神的再造。

三、多元化志愿服务,引领“新常态”

志愿服务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就业作好准备。针对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模式化、单一化、扎堆化,超过了受助者的承载和消化能力峰值,而学生也无法从社会实践中有效汲取营养、锤炼品质的缺点,高校共青团应主动开展调研,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多元化、定制型的计划,在供给体系上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探索志愿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1.由定期服务向长期服务转变

仍以前文所举“小水滴志愿团——阳光100快乐学堂”志愿服务项目为例,针对留守儿童,我校大学生运用:“学校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模式,通过功课学习及辅导、户外运动指导、安全保护意识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四个主要方向进行展开。改变以往集中在寒暑假进行“突击式”志愿服务的弊端,将整个志愿服务以课后、周末、假期三维立体展开,全方位覆盖教育、陪护、第二课堂和兴趣拓展。

2.由单一服务向专业服务转变

以我校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民间艺术调研志愿服务为例,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摆脱传统的“献爱心”、捐衣物等形式,以发掘即将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深入乡镇调研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团队发现民间艺术正在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民间艺人生存现状堪忧,经济收益低、社会福利待遇空白、社会地位低等问题困扰着民间艺术创作。作为传统艺术的后继者与传承人,志愿者们从专业出发,主动宣传主动讲解,调动全社会关注民间艺术的热情和参与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对民间艺术深入挖掘、申报非遗名录、留存资料、建立传承基地,夯实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基础。另一方面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的道路,加强民间艺术的对外交流展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志愿者同时结合学校非遗文化工作室,将多种非遗文化以多样、多艺、多意的形式送入社区,送入学校,使民间艺术形成动态传承机制。

志愿服务是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共青团的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着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服务供给信息不对称,活动规模与志愿者人数、能力不匹配,志愿服务资源使用效能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等问题。“新常态”视域下,用好、用优志愿者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将高职校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等深度融合于志愿服务领域之中,从而盘活潜在志愿资源,有效实现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资源整合利用,是进一步提高志愿者体系建设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加大志愿服务力度的有效途径。高职校共青团应该立足自身、加强调研、善用资讯,从体系构架着手进行改革与提升,以利于全面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扎实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晓雷,刘璐.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星级认证制度的构建,青少年学刊,2016,2(总第112期)

[2]邓蕾,“90后”志愿者在世博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题性收获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1,1(总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