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10-31范可佳
范可佳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与网络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但因为大学生年纪尚轻,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加上思想不成熟,在日益复杂的网络时代中难以把握好自己。针对这些情况高校思政辅导员一定要扮演好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引领人的角色。在此主要讨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期待能对我国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01
一、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成为大学生活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万物互联、意味着人与网络的共存共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网民中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流群体,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成为大学生活的新途径。
“互联网+”带给大学生多元的学习选择。网络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给大学生学习带来超时空的便利,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调查发现,当需要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有69.7%的大学生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上网搜索。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社交习惯方式。在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跨越物理空间,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随时和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互动交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手机微博、微信在大学生群体内广为流行。每天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获取信息、与朋友交流,已成为大学生的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让大学生找到消费娱乐的天堂。网络信息的无所不包,网络万象的新奇刺激,网络的快捷方便,足以让渴望自由、追求时尚、注重感官刺激的青年大学生,找到放松自我、自由遨游的自由世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分白昼、足不出户地在网络世界购物、娱乐、消磨时光,成为“宅男”“宅女”,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互联网+”让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流行用语。由于网络语言的简洁、生动、有趣并且贴近生活,所以深受广大网友,特别是大学生网友的偏爱。而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发现了什么新鲜的词汇就喜欢说给其他人听,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网络流行用语也就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言语的一员。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任性”成为新常态
思想的“任性”。“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在网上冲突与交融,大学生很容易受西方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当下,许多大学生喜欢听外文歌,看外国大片,盲目追求时髦、名牌,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认为很土,很明显的崇洋媚外。
语言的“任性”。随着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流行,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将网络语言带到现实的生活中。类似“你妹”、“蛋疼”、“尼玛”等粗鄙的网络热词,早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他们不仅不感到害羞,反而感到是一种时尚、好玩。另一方面,在虚拟、隐匿性的网络环境里,少数大学生的言语也常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变的肆无忌惮转而升级为网络暴力,随意口出污言秽语,肆意网上谩骂,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
行为的“任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民各种网络失信行为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发布虚假信息,扩散小道消息,发表不负责任言论,干扰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热衷于打擦边球,靠哗众取宠吸引点击,损害网上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网上恶搞、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公共利益。
心理的“任性”。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使他们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了双重身份、双重人格,容易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由于长时间上网使得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交往机会大大减少,极有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差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以致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
三、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建设,着力提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我们本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来教育大学生。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全方位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大学生的心智、思想和政治方向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行。
第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实践证明,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决定着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好坏。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专职专业,兼职精干”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政辅导员工作队伍。
第三,提高我国思政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要想做好网络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要坚持高校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处于网络时代中,必须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思想政治工作以围绕高校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紧相连,才能与大学生一起共同发展;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政辅导员的关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学生才会从心底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真正地改变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更好地投人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第四,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处处以学生工作为基础。以前开展的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多过于强调系统化和统一化,过于注重从高等院校全局出发,没有针对性,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低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协调高校完成科学、健康的发展。网络时代思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高校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密切相关为切人点,尊重并强调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分不同的学生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与挑战.青年与社会,2012(2)
[2]盖芳鹏.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理论,2011(1)
[3]李丽鹏,王峰,朱玲利.论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
[4]李凡凡,张春艳,肖瑱.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福建质量管理,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