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人物画造型风格分析
2016-10-31张莹
张莹
摘 要 本文结合中国人物画特点,对顾恺之人物画造型的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顾恺之 人物造型 风格分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绘画中的一大流派,出现早于山水画、花鸟画等;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精气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中国工笔人物画自魏晋以来就兼承着“以形写神”的造型观。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使得士大夫们普遍追求一种清净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在避世消极的态度中寻找着人生的价值,本体论成了风行当时的哲学课题。文人士大夫的风度和气质学养沁入画境之中,人性觉醒,画著画论相继问世,工笔人物画进入重新寻找和建立美学思想的解放历程。这个时期的画家不仅关注外部世界,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人物画于物质中透视精神,通过外部世界看到自己的内心,于是就有了“以形写神”论。传神写照的意象造型,是画家对物象进行观察、认识之后寄予的精神取向在物化了的造型中的体现,最终目标是意境的营造。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总是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名家。顾恺之的绘画及理论使他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顾恺之是工笔人物画技法和理论的奠基人,从其留存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等几卷宋人摹本中可领略到他的人物画创作成就。
《女史箴图》是一幅横卷形式的宫廷生活组画,在顾恺之笔下的形象体现了他所处时代人物的艺术个性,其人物画中,实践了自己提出的“必贵观于明识”,“神仪在心”,“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从而使画中人物血肉丰满起来,这些人物形象既是符合真实世界的人物,更是画家主体的创造物,带有他对生追求要表达的强烈感情愿望,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普遍具有温顺柔和之美,具有鲜明的古典美的审美情趣,“其线描有如春蚕吐丝”;“其画有六法,自古作者鲜能备之,唯陆探微及卫协备之矣”。相比于前代人物造型趋于类型化、缺少个性的特征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该作品在绘画技巧上,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我们看到,画面里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那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在整个画图上,都以细线勾勒,只是在头发,裙边或 飘带等处敷染颜色,稍加点缀,显得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而配景所画的山石、树木均勾勒无皴,与人物的比例则大小不称,画风格外古朴,色泽 非常鲜艳。画家创作《女史箴图》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这种线条的出现,也影响后人逐 渐将这种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一个画种,谓之“白描”。“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画家的一种基本功。每段都相对独立,但又通过提款及人 物服饰的处理等手法,使段与段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形成散而不乱、疏密得当的有机整体。图中人物神态宛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符合封建箴文内容。线条匀 细而流动,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富有韵律之美,设色典丽秀润,全画呈现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感和飘逸气息。
《洛神赋图》与《烈女仁智图》的造型风格同样体现了作者这一艺术主张;《洛神赋图》(图1)是根据三国诗人曹植《洛神赋》的诗意所创作。顾恺之深刻领会原作神韵,因而他的画山水人物布阵穿插奇古,人物风貌形神飘逸,阔大繁复,横览万物,以画家强烈的情思传达了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
《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 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又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和女蜗在歌唱。这都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人物画风,以其“秀骨清相”,“画骨不画肉”的造型风貌,对骨骼形体转折的理解,对用笔技巧的熟练掌握,创造了规范而舒缓的高古游丝描,线与线相绕相趋的艺术效果。这种充满灵气又带有强烈的作者审美理想的线描,形成了后来中国人物画的灵魂,开启了工笔人物画对境界的追求并将其作为至高审美理想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汤垕.画鉴[M].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