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课堂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
2016-10-31吴爱姣
吴爱姣
摘 要: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堂:一要激趣,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二要诱思,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三要倾听,满足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绽放智慧的理想乐园。
关键词:历史课;趣味性;激趣;诱思;倾听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67-01在历史课堂上,有时可能出现这样一些镜头:有的学生在偷做主科作业,有的在偷吃东西,有的两眼迷糊,有的根本就没带课本,不一而足。凡此种种,让人心生感慨:难道因为历史是副科,就可以这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吗?为了摸清缘由,让科代表做了一个调查以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过半的学生说历史课枯燥无味,让人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情况摸清楚了,那要怎样教学才能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激趣,点燃学生热情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影响着一节课的成与败。头开好了,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连教师自身也感觉有成就感。因此,一定要在新课的导入上下功夫。如果忽视这一环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要想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设置悬念,吊足胃口。课堂伊始,教师如能设置悬念,就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学习充满期待。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这样一本书,它如漫漫长夜的一声惊雷,惊醒了中华沉睡的土地,唤醒了迷茫的青年一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整节课围绕这本书设计教学。同样,教学“甲午战争”时,进行这样的设计:有一幅图,它形象地说明了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呢?于是,结合这幅图对“势力范围”等概念做简要解释。这样的设计能够触动学生的心湖,撩拨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2)联系热点,埋下伏笔。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社会热点引入历史主题,就能很好地为课堂的铺展埋下伏笔。在教学“冷战局面的形成”时,可联系乌克兰危机背后为何有美俄身影、北约东扩为何引起俄罗斯紧张不安和强烈反对等国际热点设问:你怎样解读这些国际热点话题?待学生短暂思考讨论之后,教师说“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就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将身边的事与过往历史联系起来,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诱思,激发学生潜能
(1)再现情景,刺激感官。历史毕竟是“过去式”,倘若借助现代化手段,再现一些历史场景,就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教学“戊戌变法”这一课时,可以播放谭嗣同临死前的视频,同学们被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深深震撼。当多数学生还没从视频中缓过神,又让一位学生朗读谭嗣同临刑前的诗句。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谭嗣同的内心世界:“有心杀贼”凸显他悲壮,“无力回天”说明他在那样的环境下无可奈何的绝望,“快哉!快哉”彰显出他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决心和信仰。经过这样的设计,就打破了时空界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展现自我。历史教学离不开问题情境,历史课问题的设计要有挑战性、梯度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较难明白的历史事件要设计一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教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这一内容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凡尔赛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哪些方面的新秩序?这一新秩序的确立有没有满足帝国主义国家的胃口?如没有,其魔爪又伸到了哪里?又是怎样导演的呢?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有利于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继续”一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战后世界局势形成的来龙去脉。
三、倾听,满足学生需求
(1)多元评价,多一点期待。无论你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这一环节处理好了,就如同催化剂一样,让学生身心愉悦,精神始终处于饱满状态。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讲求艺术性,教学中可多采用鼓励式评价法,无论学生回答如何,最后都让学生感觉喜滋滋的,但同时要知道自己还有不足和努力的空间。在教学“文艺复兴”时,让学生欣赏《蒙娜丽莎》,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来,但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对“人”的推崇和对现实的考量上。这就要求教师做出期待性评价,让学生铆足劲,不懈怠。
(2)学会倾听,多一点尊重。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到底想什么,想让老师做什么。比如,学生想听故事,你就尽可能准备个故事会;学生希望你能不板着脸上课,那你就多一点微笑;学生想多搞些课外活动,那你就欣然接受他们的观点,比如学习革命史时比比唱红歌。说到底,教师要多倾听,照顾学生的愿望和期待,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只要心中装着学生,用真诚之心上好每一节课,在实践中敢于摸索、善于反省、不断超越,相信一定能带领学生快乐地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挑战性。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绽放智慧的理想乐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艾丽.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秦伟.初中历史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