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课改行师生共成长

2016-10-31吴毅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进步反馈课改

吴毅芳

[摘 要]课改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新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就像一盏黑夜中的航标,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在课程改革中让师生都有所收获,我将从我校的改革事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改 快乐 师生 进步 反馈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7

课改动员会在全市的召开如平地春雷,让与会者心湖泛起阵阵涟漪,观摩体验式的课堂后,我校课改工作也紧跟着拉开了序幕。

一、理清思路,布好课改全局

为了唱好新课改这出大戏,我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新课改实施规划》《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工作制度》等。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广泛动员,形成“人人关心课改、人人支持课改、人人参与课改”的新局面。

二、研训并重,打造课改团队

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基于此,我校始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平时则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研讨工作,加强集体备课。学校每位班子成员对接负责一个教研组的备课指导工作,对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制定、组织听课、课后讨论、教学反馈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做到计划明确、过程完整、监督到位。教师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带领学生创建班级文化,组建学习小组。此外,我校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并到课改的先进学校进行参观学习。

三、推出“三课”,搭建展示平台

为了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练就教育教学的过硬本领,我校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改活动,加快了课改工作的进程,走上了课改的快车道。

(1) 实验伊始抓过关。过关课,由学校领导或年级组长担任评委(原则上6人左右),由评委评议打分,凡分数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者,视为过关;凡分数为75分以下者,由教研组长重新安排再上一节课;两次均不过关者,由本人申请再执教一次。

(2)实验中段抓提升。提升课,让教师自我对比,为营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提升课要求教师在课改实验中,不断实践、摸索、总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3)实验后段抓优质。优质课主要采用校内赛课的形式进行呈现。我校举办了教师的优秀导学案设计评比、学生的优质作业评比及展示等。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又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与展示才艺的平台。

四、追求品质,创造课改特色

回首拼搏路,花香满径来。在课改工作中,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挖掘自己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特点、抓住优点、创出亮点。

(1)课前预习抓得细。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拟定不同的预习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解决问题。如语文,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为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查一查;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为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又如数学,五年级的预习要求为一读——读新课内容,二划——划概念或公式,三查——查资料或上网找答案,四做——做例题或做练习,五提——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要求层次分明,便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

(2)学习小组编排好。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重新编排,一个班分为六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两个小组,三人一桌,前后两桌一个小组(每组两人坐在中间,另外四人在对角就座),面朝黑板,这样既方便做笔记又不影响视线,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课堂评价反馈快。在教师上展示课即将结束时,留出2~4分钟的时间,由学校领导或听课教师及时对学生当堂的表现,如声音、站姿、板书及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进行点评,既肯定学生的出色表现,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学生入耳入脑,进步更快,师生交流的效果也更佳。

(4)师生阅读内容广。按不同学段,我校下达每个学期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师生做好摘录。学生版的摘录按不同年级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要求,如低年段的有“好词”“佳句”“自评等级”“教师评分”等版块。

(5)激励机制形式活。每学期,我校都针对课改工作进行专项评优,针对教师评选出“课改标兵”“课改优秀教研组”等;针对学生评选出“课改优秀班级”“课堂展示标兵”等,以榜样带动全体师生创新争优。

(6)课改成效追求优。为展示课改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我校每学期定期举行课改工作交流会,及时总结,合理整改并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课改方面的教学论文、案例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的路还很长很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践行,以崭新的姿态,十足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责编 韦 迪)

猜你喜欢

进步反馈课改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