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应凸显“四性”
2016-10-31卞静
卞静
摘 要: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构建和实施的教学模式,要更注重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和利用,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优化。作者论述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互动性、探究性、创新性、指导性等“四性”。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学科教育教学中的落地生根、开发结果,对学科课堂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丰富和现实的目标和要求。作为课堂教学重要推动力量的教学活动模式,在新课标下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新的变化,构建和实施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特性的展示和利用,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优化。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进程中具有重要功效。教师构建和开展的教学模式应紧扣课改目标要义,联系课堂各个教学要素,生动展示和呈现互动性、探究性、创新性、指导性等“四性”。
一、体现互动性,师生之间深入交流起来
课堂教学中,教育运动发展学认为,其进程是运动、发展和前进的实践过程。在此课堂进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围绕共同目标和相同要求,进行深入、深刻的交流、探讨、讨论等双边特点鲜明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师与生之间进行语言交流思想碰撞。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方式时,要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特性,将初中生学习群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调动起来,设置具有互动意义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初中生进行新课内容或数学案例的双边探讨活动,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动感”,提升课堂教学的双向特征。
如“三角形的三边性质”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围绕“认清和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任务,组织初中生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教学活动,设计出“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活动,组织初中生进行动手探究和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的双边互动教学活动,在动手测量三边长度、研究讨论三边关系大小、归纳三边之间关系等实践进程中,实现对三角形三边性质的有效掌握,既展现了主体地位,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体现探究性,主体实践能力锤炼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现在要测量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的面积,通过测量得到三条边AB、BC、CD的长度分别为26厘米、10厘米及5厘米,在顶点B和C处测得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四边形地的面积。
学生解析:该问题是关于求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要求其面积,运用梯形面积直接求不可行,需要通过割补的方法予以求证。
小组合作探析: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分析及给予的图形研习,可以作适当的辅助线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然后利用这些较熟悉的面积公式计算任意多边形的面积。
教师指导:在解答有关几何图形的问题中,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生共同合作,回顾解析过程,总结解题思路,归纳得出解题策略。
上述数学问题教学环节之中,较好地体现和展示了初中生课堂之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初中生的数学探究思维能力,对初中生群体的数学能力素养提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课堂教学方式,构建课堂教学模式,都必须坚持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作为锤炼主体实践能力的主战场、主阵地,通过有效探究载体的搭建,有效探究活动的组织及探究解析过程的指导等活动,为初中生提供实践探究的广阔天地和解析思维的有效方法论,推动初中生在学习能力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体现创新性,教学内容更加贴合课堂
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方式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过程,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变通过程、创新过程。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课堂教学进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预见的问题和情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临危不乱,发挥机智,灵活对待,有效解决。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进程构建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创新特性,针对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已有教学节奏,优化已有教学内容,改变已有教学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以此提高教学效能。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发现初中生存在“不能有效认知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而这一现象在教学设计中未能预见,此时教师实时改变教学节奏,增加指导辨析这一环节,组织初中生进行改正“不能有效认知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错误认识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课件,向初中生展示直线和圆之间在不同状态的位置关系动态画面,向初中生予以明确,并配以相应的案例,组织初中生进行巩固练习,以此纠正初中生的错误认知,提升教学实效性。
四、体现指导性,推动主体更为有效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推进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指导点评等活动,是学习对象取得学习实效的重要“推手”。指导、指点、评判学生学习成效,是教师课堂教学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必备活动和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模式构建中,要充分体现指导性特征,利用教师的指导特性、评价推动作用等有利因素,组织初中生群体借助教师的有效评价及自我反省等,进一步优化学习活动、解析方式、科学路径,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要与课改要求遥相呼应。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互动性、探究性、创新性、指导性等“四性”特点,设计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学教合一、学教共进。
参考文献:
[1]孟笑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4).
[2]冯林荣.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