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活动” 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点
2016-10-31郭会英
郭会英
摘 要: 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的核心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的活动 阅读教学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所谓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一、重建语文课堂,打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是将课堂教学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对于抒情意境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用教师的内心情感朗读出来,读出作品内在的情趣,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语文课文选用的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精粹,每一篇文字都蕴涵一种天然的语言美,默诵固然可以细嚼其内在的韵味,但声情并茂地朗读则更能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美的旋律。对于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或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但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使学生都可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和体会文章语言韵味的目的。
记得有次公开课,我讲的《安塞腰鼓》,首先请大家听《安塞腰鼓》朗读录音”,听完录音,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都还不错,回答出“威武”、“雄壮”等词语。我便接着说:“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感受到的这种‘威武、‘雄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还读出了表演的语气,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朗读声刚落,我又说道:“你看,《安塞腰鼓》气势磅礴,我们用一个声音来朗读,很难表现出它的气势。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朗读的方法。”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了相关内容,其中对课文的某些语句做了标注,要求学生像大合唱一样,以“男领一句”、“女领一句”、“女合”、“男合”、“众合”的形式朗读全文。以上针对的就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即“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法,将教材中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二、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是一场多角度的对话。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做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的第二板块“你来发现”时我这样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摇 ?摇)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摇?摇)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摇 ?摇)答曰:“(?摇 ?摇)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摇 ?摇)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在原文上用三种符号表示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让学生从符号的标记中观察、发现、总结。完成三个问题:(1)红颜色的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必须记住;(2)画线的三个词怎样理解;(3)画括号的地方在翻译的时候应怎么办?三个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整篇课文的意思,学生在发现中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雨的四季》)
材料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几则材料,教师可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方式是多样的:①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②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新课程其实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换言之,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