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剧的整生论美学研究

2016-10-31洪艳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关键词:巴洛克

洪艳

【摘 要】从起源上看,巴洛克集成歌剧生发于多维文化生境中,在历史的集成与整生关系中,蕴含着多层次的生态审美内涵:人与自然的依生与竞生之美、民族生存景象中的竞生与共同审美理想,以及多样文化共塑的整生之美。从文化生成上看,巴洛克集成歌剧的生发路径包含着民族地域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的交融互渗,集成歌剧与古典文化、宗教文化耦合共生以及在地域文化多维整生中呈现的生态规律。

【关键词】巴洛克;集成歌剧;整生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06-03

集成歌剧作为巴洛克晚期的歌剧形式,是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混成歌剧。这类歌剧的创作者截取若干经典歌剧的精华片段加以集合,形成新的歌剧作品。因此,巴洛克集成歌剧必定蕴含着丰厚的生态整生的特质。

一、多维整生的巴洛克集成歌剧的文化生境

从袁鼎生教授关于生态美的整生机制来看,整生是依生、共生以及竞生的终极,而整生又内蕴着依生、共生和竞生等阶段。从生态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整生机制促使艺术从生存性走向生活性,最后升华为生态性艺术。而文化生境根源于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生态和合的审美文化语境。集成歌剧似一个多味“馅饼”,文化生境就好比饼皮,巴洛克时期人们对于歌剧的审美意念和追求糅合而成馅料,经过歌剧创作者的精心筛选和烘焙,从而生成了别具一格的歌剧审美特色和作品。因此,集成歌剧的自然生境为其生发提供自然审美传统与审美范式上的指引与规范,与社会文化生态、时代风尚和艺术传统等审美生境整生出多维的集成歌剧文化生境。

从纵向历史生态影响上看,集成歌剧文化生境的多维性较为突出。歌剧起源于以悲剧为最的古希腊,吸收了中世纪的仪式剧、奇迹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套曲、田园剧、幕间剧等形式。而集成歌剧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其后发展范围延伸至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以及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

从横向社会生态背景上看,集成歌剧流行于歌剧艺术的晚期。18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潮流,它促成了集成歌剧的艺术题材形成和审美范式,因而集成歌剧浮华、复杂、富有感性的吸引力洽和了当时欧洲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文化传统各异却通过整生机制融合的现实,在逐渐形成明显的民族风格中孕育出了富于个性和思想的经典作品。

从综合的人文生态角度上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重视情感和审美心理,这得益于巴洛克时期职业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他们大多是手工业者,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多依附于贵族、宫廷、市政府或教会。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组织还注意吸纳业余音乐家,以宗教和慈善性质提供音乐教育和音乐服务活动,使高雅的歌剧艺术得到了普及。同时,贵族出于对歌剧的热爱,乐于赞助艺术家,促使音乐家和理论家关注音乐如何能打动听众、引起审美共鸣。在这种侧重“情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巴洛克晚期歌剧创作逐渐达到了辉煌。

二、动态演进的巴洛克集成歌剧的生态审美意蕴

集成歌剧生发于多维整生的文化生境中,在注重情感为先的审美规范中彰显自由个性,在地域局限中追求开放性的尝试与复兴,呈现出一种动态演进的生发规程与生态审美内涵。从多维文化生境看,集成歌剧是民间通俗文艺与经典文艺交融的产物,包含了各社会阶层的生存语境、社会生活方式、审美传统、艺术理念等在内的巴洛克晚期歌剧艺术及艺人的生存万象,并以多样化审美方式呈现。集成歌剧的生态审美意蕴——从依生之美、竞生之美到整生之美,以动态化的演进序列方式生发,隐射出巴洛克晚期歌剧艺术的审美风范。与此同时,集成歌剧以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与经典艺术等多元内容的耦合并生、共生乃至系统整生,彰显出独特的生发路径与生态规律。

在此,依生之美是指集成歌剧的审美意蕴在生成过程中,主体对客体存在依附性,而主客二者之间在动态演进中又能互为补充。所以,集成歌剧的依生之美是人依存、依从于自然之美,或是人依从于某种客体、对象所生成的。它基于欧洲人探索海洋的冒险精神,是欧洲文明与海洋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的原始形态写照,也是巴洛克音乐追求繁复华丽装饰观念的审美化呈现。以意大利为例,它南临地中海,有发达的造船业和海运业,十字军东征运动使得威尼斯等海运城市应运而生,新的经济运营模式为意大利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时至巴洛克时期,土耳其帝国兴起,新航线、新大陆的发现造就了英国、西班牙、荷兰等新兴海上霸主国家,意大利的经济霸权开始衰落,但仍依靠积累的财富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在此过程中,集成歌剧与海洋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人在对海的依存中走向和谐共生。巴洛克时期,人们对海洋的审美认知与自然崇拜,使得集成歌剧附带上了一种别样激情,它打破了理性的宁静和谐,以浓郁的浪漫色彩突显出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集成歌剧的竞生之美是以主客体的斗争、冲突为主的生态关系,生发出崇高与壮美为主的审美内涵。首先,这体现在歌剧艺人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的一种既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又相互矛盾与斗争的关系。艺人们在作品中不仅表现人与大海等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以艺术想象力的方式营构出了崇高之美。吻合袁鼎生教授指出的“人的对象化,形成了崇高之美。”[3]其次,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呈现的抗争之美,即人的觉醒上。比如集成歌剧在德国的形成就必定会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和持续30年之久的欧洲战争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除了平缓横征暴敛引发的矛盾外,在歌剧上还促进和创造了众赞歌(chorale),它的曲调和结构简朴,多为A-A-B形式,人们在礼拜时演唱,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宗教音乐的垄断。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各类音乐作品开始探索运用本国语言,增强欧洲战争以来被重挫的德意志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许茨创作的《达芙妮》作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开端,给歌剧艺人在宗教、战争等社会生态竞生中带来了精神的曙光,同时也体现出歌剧艺术家在与异族文明竞生中展现出的顽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即人态整生。

集成歌剧的共生之美以静态和谐为审美特征。阉人歌手的出现和“炫技”风格的产生正是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共生的产物。这一转变在于人们对于高超技巧,尤其是对身怀绝技的艺术家情有独钟的审美情怀,并与钢琴、小提琴的器乐“炫技”等和谐共生,从而赋予集成歌剧独有的审美特征。贵族、君主、崛起的中产阶级、新兴阶层,还有信奉不同宗教的群体作为集成歌剧的观众主体,他们热衷追求夸张、怪诞、华丽、壮观、张狂的“巴洛克”风格。阉人歌手实则是宗教和世俗相结合的产物,他们用特殊的声线、即兴创作,赋予每一个音符以生命。这样的共生状态终结了宗教对人的神态整生,开启的是人态整生模式,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本原特质。

整生法则作为所有经典艺术与高端艺术的本质规律,必定存在于巴洛克集成歌剧生发的每一个环节,从整体与本质上规约其生发规程。集成歌剧集合古典与现代、宗教与世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之道,生发出了富有哲学意味的和谐生态思想,体现了集成歌剧至为朴素的生态观念和对多样整生规律的尊重与尝试。

三、耦合共进的巴洛克集成歌剧生发的生态规律

巴洛克集成歌剧经历了本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互渗与自身转型的更新过程,也显现出歌剧这门艺术的艺术传统、审美创造与古希腊经典文学艺术的耦合共进态势。因而,集成歌剧生发的生态规律是在本土地域文化与主流传统文化耦合并生、耦合共生乃至系统整生中走向经典。

地域文化因其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后,带上独特的地域烙印的同时,又无一例外地包含了无形的精神文化类型以及有形的物质文化形态。主流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以其内在价值与精神功能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相较而言,它在传播范围与普及程度上占有空间形态的优势。前面提到,集成歌剧中存在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多层面的双重性特征,既封闭又开放,既自由又充满规范,既高度综合又保持其本土文化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又与以古希腊、罗马和宗教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和谐共生于整体文化系统中,因此,集成歌剧的诞生是建立在欧洲各国音乐融合的现实基础之上,又受新历史条件下欧洲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民族文化传统各异的影响的。从早期巴洛克歌剧的诞生与发展来看,意大利、法国、德国作为其繁盛的核心地,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影响,因此巴洛克晚期形成的集成歌剧是本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主流传统文化相互交融、耦合并生的结果,带着复杂性和独立性、传统性和开放性、规范性和自由性等诸多二元统一的特点。

另一个层面上说,集成歌剧可算作一种特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带着底层民众强烈的参与感,具有最为广泛的传播和接收范围,它同时承载着民族文化心理最深处的族群记忆、审美理想和艺术理念追求,并最终系统化为最具感性经验与抽象价值的歌剧艺术符码。古典的戏剧题材和《圣经》故事、丰富的民歌和民间故事,在集成歌剧中获得继承,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互渗、耦合发展的结果。以意大利产生的集成歌剧为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歌剧的开放性特点。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具有一种全民化追求知识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们传播和吸收各种知识,尤其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异乎寻常的热情。与此同时,人性的觉醒促使他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在艺术上重视人的主观情感,在审美上重视艺术审美感性的作用,同时促使人们追求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中赞美人性的古老艺术传统,恰恰成为意大利集成歌剧探索人性自由的经典形态。同样,在神话剧和道德剧的表现形式中,宗教庆祝仪式和商业汇演由城邦组织演出,而由专业演员、不同的行会及其会员、业余爱好者所组成的剧团,则以田园剧的方式展现和塑造着农民及社会底层生活和情感追求。可见,主流的经典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与美感影响集成歌剧的发展,使得集成歌剧既有属于欧洲民族独特的美感价值,又渗透着经典文化的深层审美意蕴与艺术内涵。

集成歌剧是巴洛克时期所有艺术生存方式、生产行为、生活内容的多位耦合与综合性审美升华,是歌剧艺人在一百多年里探索并构建起来的集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传统在内的文艺体系,是一个时期内诸多文化侧面从依生-竞生-共生-整生的探求历程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也具有自由开放的自然性、生命性、生态性等特点。因而,集成歌剧超越了歌剧艺术本身的地域局限,以文化整生的丰富内涵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与生存景象的真实反映。

四、结语

由此看来,在多维共生的民族文化生境基础上,以经典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典范形态的参照,独特的声乐、器乐发展,浓郁的歌剧创新氛围,共生的地缘空间,系统整生而成巴洛克集成歌剧。因而,集成歌剧在广阔多元的文化耦合并生与多元共生中,实现了整生形态的新的尝试与创造。集成歌剧表现出以整生为核心的生态审美内涵与生态规律,以整生机制、法则与规律,规约其在模仿经典之后朝着另一种经典形态迈进,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研究,以及反思其最终又走向没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7.

[2]亚里士多德.诗学·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

[3]袁鼎生.整生论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123.

作者简介:

洪 艳(1981-),女,广西贺州人,硕士,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生态美学、文艺美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巴洛克集成歌剧集成方向性和地缘性研究”,项目编号:QW1420。

猜你喜欢

巴洛克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浅析巴洛克艺术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巴洛克艺术风格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没规矩”的巴洛克
读《金瓶梅》,窥中法美食审美氛围与饮食方式
巴洛克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