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驱动力研究
2016-10-31李福夺杨兴洪
李福夺,杨兴洪
(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驱动力研究
李福夺,杨兴洪*
(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章以1999—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山东省近15年来粮食总产、单产和粮食种植结构3方面的变化。结果显示:从粮食总产来看,山东省粮食总产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粮食单产来看,山东省粮食平均单产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特别是2002年之后增幅明显,其中,豆类作物增幅最大,其次是薯类,再次为小麦,玉米增幅最小。从粮食种植结构来看,2002—2006年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较大,但玉米和小麦仍是山东省播种面积最大的两种粮食作物。短期内,小麦作为“第一主粮”的基础性地位难以撼动;薯类和豆类播种面积近年来显著下降,而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变化不大。总体来看,山东省粮食增产主要依赖于单产的提高。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规划和农业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粮食主产区;山东省;种植结构;粮食产量;驱动力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自1972—1974年世界粮食危机爆发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1]。据世界粮农组织最新估计,2012—2014年间全球约有8.05亿人长期受食物不足困扰,食物不足发生率同期在全球范围内仍然高达11.3%,在发展中国家更是达到了13.5%[2]。近两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有利条件在减少,不利因素却在增多,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2015年2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要求,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也是第4次(2009,2010,2012,2014)关注粮食安全,由此可见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区域粮食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首先科学制定区域粮食生产任务、稳定区域粮食产量,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
作为继黑龙江、河南之后的全国第三大产粮大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历史性的粮食总产“十二连增”,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1999—2014年的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增产驱动力,旨在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规划和农业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区,114°19′—122°43′E,34°22′—38°23′N之间,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接壤,陆域面积15.78万km2。山东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干燥度在1.7~1.9之间,适合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3.1℃,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4.5℃,寒潮频繁,常发霜冻,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34.4℃;年平均降水量578.4 mm,降水分布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秋季雨量多于春季。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1 571.3万hm2,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63%。地形呈现中部突起、四周凹陷平坦的面貌,其中,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低矮波状丘陵区,中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平原所占比重最大,为55%,这也奠定了山东省农业大省的地位;山地和丘陵分别占到15.5%和13.2%,其他地貌分布较少。2014年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3 326.5万人,农用地共1 15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61%;在农用地中,耕地751.5万hm2,人均耕地0.081 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东农业历史悠久,耕地率全国最高,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全国第一。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查阅《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年鉴》(1999—2014年)等官方正式公布的文献材料,并收集自1999年到2014年的山东省粮食局、农业厅等机构相关统计资料。搜集的数据内容包括1999—2014年山东省人口数量、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播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总产等。所收集到的数据按照1999—2014年的时间段序列逐年排列,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各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播种面积与种植业结构变化
2.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2014年粮食总播种面积为7 315 097 hm2,比1999年的8 099 254 hm2减少了784 157 hm2,降幅近10%,年均减少约3个百分点。从局部来看,山东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2004年,在这5年里,播种面积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为8 099 254 hm2,2004年降到6 313 876 hm2,减少1 785 378 hm2,降幅达2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该阶段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占用了农业生产性耕地,导致农业播种面积急剧萎缩;第二阶段为2005—2014年,在这几年间,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恢复性小幅增长,接近历史峰值,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主要与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相关惠农政策的刺激推动有关。
1999—2014年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与山东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相似,1999—2014年山东省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以2006年为界,大致也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06年之前,小麦、玉米、薯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都很明显,1999年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为4 006 753 hm2,至2005年底,降到3 278 667 hm2,降幅18.2%;1999年山东省薯类作物播种498 834 hm2,而2005年仅为281 940 hm2,年均减少量超过30 000 hm2;在主要粮食作物中,豆类作物播种面积降幅最大,从1999年的512 683 hm2减少到2005年的250 966 hm2,降幅接近50%。
图1 1999-2014年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Fig.1 Planting areas of main food crops in 1999-2014 in Shandong Province
2.1.2粮食作物种植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玉米和小麦历来都是山东省播种面积最大的两种粮食作物。2002—2014年,山东省玉米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增幅最大,由2002年的36.60%增加到2014年的42.18%,提高了5.58百分点;小麦播种面积比重变化不大,其作为“第一主粮”的基础性地位难以撼动。薯类和豆类作为山东省第三、第四大主粮,2002年薯类和豆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为5.97%和4.69%,到2014年,这两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仅占3.41%和1.81%,下降明显,而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变化不大。
根据单产水平的差异,可以将粮食作物划分为高产作物(玉米、薯类)和低产作物(小麦、豆类)两类,高产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2002年的42.57%提高到2014年的45.59%,而低产作物比重呈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54.11%下降到2014年的52.26%,下降了1.85百分点。此外,从图2还可以看出,2002—2006年这一阶段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较大。
图2 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Fig.2 Changes of planting structure of food crops in Shandong Province
2.2粮食产量变化
2.2.1粮食总产
1999年以来,山东省粮食总产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002年之前,粮食总产整体保持下降趋势,1999年为42 690 036 t,到2002年降到32 926 900 t,减少量为9 763 136 t,降低了22.9%;2002年之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使得山东省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进入所谓的“十二连增”阶段,由2003年的34 355 380 t升至2014年的45 966 000 t,增加33.8%,年均增幅达2.26%,成为全国唯一保持连续12年增产的省份。
由图3可知,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和玉米产量占比最高,1999年分别为49.61%和36.34%,至2014年,小麦产量占比小幅下降,至49.07%,玉米产量占比显著上升,达到43.13%,仅这两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就占到山东省所有粮食作物总产量的92%以上。从时间维度来看,小麦、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2006年之前各年波动较大,其产量峰值都是出现在1999年,分别为21 176 523和15 513 719 t,产量谷值都出现在2002年,分别为15 470 600和13 160 300 t;2006年之后,山东省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平稳增加,到2014年分别达到22 554 155和19 825 206 t,相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2 424 555和 2 332 006 t。
1999—2014年,山东省薯类和豆类粮食作物的产量下降明显。其中,薯类作为山东省的第三大主粮,其产量由1999年的3 303 526 t减少到2014年的1 991 005 t,下降幅度高达39.7%。豆类作物的产量从1999年的1 002 895 t降至2014年的400 226 t,降幅超过60%,年均降幅超过7%,是山东省近15年来各主要粮食作物中产量总体波动最大的一种。从图3可以看出,薯类和豆类产量下降较多的阶段是在1999—2006年,2006年之后产量趋于稳定。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与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阶段性调整有关。
2.2.2粮食单产
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1999—2014)相关数据资料,绘制这15年间山东省小麦、玉米、薯类和豆类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山东省粮食平均单产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特别是2002年之后增幅明显,到2014年粮食单产达到6 275 kg·hm-2的历史最高值,相比1999年的5 321 kg·hm-2,增幅达17.9%,平均每年增长1.36%。在主要粮食作物中,薯类单产总体保持最高,其单产峰值出现在2008年,为7 926 kg·hm-2,谷值出现在2002年,为5 378 kg·hm-2,相对其他几种作物,表现出较大的年际波动。另一种单产较高的粮食作物是玉米,除2014年外,其单产常年保持在全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之上,2012年更是达到了6 609 kg·hm-2的历史最高水平。从历史数据来看,在1999—2014年间,山东省小麦单产都低于全省粮食作物单产的平均水平,但从2002年开始,小麦单产一直处于提升过程之中,2002年为4 554 kg·hm-2,到2014年增加到6 077 kg·hm-2,提高33.4%。在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中,豆类作物单产最低,1999—2006年间豆类单产波动较大,最高单产出现在2004年,为2 964 kg·hm-2,最低单产出现在1999年,仅为2 002 kg·hm-2,2006年之后年际变幅较小,基本保持在2 500 kg·hm-2的水平。
图3 1999—2014年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总产量Fig.3 Yield and total output of main food crops in 1999-2014 in Shandong Province
整体来看,1999年以来,山东省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只是在2002年,薯类、玉米和小麦等绝大多数的粮食作物单产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与本年度山东省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有关。从增产幅度来看,豆类作物单产增幅最大,为22.53%;其次是薯类,为15.99%;再次为小麦,为14.99%;玉米最低,仅为7.82%。
2.3粮食增产驱动力分析
2.3.1粮食增产驱动力
根据分析,促进山东省粮食增产的驱动力包括:
(1)粮食种植结构调整。2002—2006年,山东省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经过本轮调整,玉米、薯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略有上升,由1999年的40.34%提高到2014年的45.59%;而小麦、豆类等低产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有所下降,1999年为55.80%,到2014年降低到52.26%。总体来看,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对粮食总产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2)单产水平的提高。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平均单产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也基本呈现出同步增长趋势,这对促进山东省粮食总产增加作用显著。
导致山东省粮食单产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3]:
(1)农业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优良粮食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新型灌溉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上,同时还伴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和要素投入的节约。据统计,我国每次主要粮食品种的更换都能使总产量增加10%~20%。自1999年以来,山东省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都已先后更换了三四次,加之“良种良法”的配套使用,使得粮食产量每次都能增加一成以上。此外,近年来山东省改进传统的大田漫灌方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单产的提升。据统计,2014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9.6%,比1999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优良品种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另据测产,2014年全省408个小麦示范片平均单产606.5 kg·667 m-2,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高出203 kg·667 m-2;全省337个玉米示范片平均单产646 kg·667 m-2,比全省玉米平均单产高出219 kg·667 m-2[4]。
图4 1999—2014年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Fig.4 Yield of main grain crops in 1999-2014 in Shandong Province
(2)耕地质量的改善和土壤养分的提高。近几年来,山东省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绿色肥,推进配方施肥,据统计,2014年山东省配方施肥面积1 856.25万hm2,平均增产13.8%,增收粮食13多万kg,新增经济效益2亿多元;秸秆还田面积184.6万hm2,平均增产9.9%;微肥应用面积47.6万hm2,平均增产12.7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耕地质量的改善和土壤养分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作物生长水平。
(3)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1999年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3 215.77万kW·h-1,到2014年底达到12 739.83万kW·h-1,增加了近3倍。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山东省1999—2014年粮食单产提高率与农业机械化提升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测算。构建山东省粮食单产变化与自然灾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单产提高率与农业机械化提升率的灰色关联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2010年最高,为0.821 7,说明粮食单产的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程度在2010年达到最大,之后开始走低。从研究期总体关联度来看,高达0.793 2,表明山东省粮食单产的提高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的关联。
表1山东省粮食单产提高率与农业机械化提升率的灰色关联度
Table 1Grey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grain yield increase rate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omotion rate in Shandong Province
年份Γ(R,f)年份Γ(R,f)19990.782520070.763820000.771520080.812320010.799820090.820920020.780120100.821720030.801620110.815520040.763320120.812620050.770920130.790420060.802220140.7817灰色关联度0.7932
2.3.2增产贡献度分析
为了定量评价不同因素在山东省不同时期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程度,将增产驱动力分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两个方面,并以3年为间隔计算各时间段内不同因素导致的粮食增产增加率。首先,计算在保持上一期粮食单产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带来的粮食总产增加率(增粮率);之后,计算在保持上一期粮食种植结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单产的增加所导致的粮食总产增加率;最后,计算各因素对相应时期粮食总产的贡献率[5]。
如表2所示,1999—2002年为低谷期,山东省粮食总产量从1999年的42 690 036 t陡降到2002年的32 926 900 t,降幅达22.9%。虽然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大,但粮食单产在该段时间内却连年滑坡,1999年为5 321 kg·hm-2,2002年只有4 763 kg·hm-2,下降幅度高达10.5%,粮食单产的下降严重拉低了粮食总产量。1999—2002年山东省粮食单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其原因在于:一是该段时间内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如2002年山东省遭遇特大旱灾,导致粮食单产锐减;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种粮成本提高,但同期粮价下跌,降低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2—2005年为高速恢复期,粮食总产量从2002年的32 926 900 t增至2005年的39 173 785 t,增长了19.0%。该时期山东省对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但短期效应并不十分明显,本期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粮食单产的增加,由2002年的4 763 kg·hm-2提高到2005年的5 837 kg·hm-2,年均增长9.55%,其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55.25%。此外,本期内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也是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5—2008年为快速增产期,粮食总产量增加了8.76%,年均增长率达3.26%。这一时期,随着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薯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结构调整贡献率也提高到52.07%,对提升粮食总产量的长期效应开始显现。
2008—2011年为平稳增产期,粮食总产量小幅提升。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延后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增产贡献率也提高到55.14%。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的深化,高产作物的推广和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相对应的各种配套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到2011年,山东省共推广种植高产作物3 236 525 hm2,比2008年增加136 519 hm2,增幅为4.4%;实现高产粮食作物生产21 667 821 t,同比增加4.86%,高产作物种植扩张成为拉动粮食快速增产的主导因素。
2011—2014年为持续增产期,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4 000 000 t大关。这一时期由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所能带来的增产效应不再显著,但山东省重点开展了以小麦、玉米、薯类和豆类作物为主的“种子革命”,切实加大了中低产农田的改造力度,在全省范围内普及新型耕作理念、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再加上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科学种田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2011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为6 194 kg·hm-2,2014年增加到了6 275 kg·hm-2,增长幅度为1.31%,同期单产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55.31%。
从整个研究期来看,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总产增加了7.67%,其中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7.55%和52.45%,说明单产增加是促进山东省粮食总产提升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同时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辅助增长的作用。但研究期内不同阶段全省粮食总产增加因素各不相同,除1999—2002年由于遭受重大旱灾山东省粮食产量有所下滑外,2002—2005,2011—2014年作物单产提升对促进总产增加效果明显,而2005—2008,2008—2011年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总产贡献度较高。
表2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增产驱动力及其贡献率(%)
Table 2Driving forc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rate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1999—2014 in Shandong Province
年份粮食总产增加率种植结构调整增粮率贡献率单产增加增粮率贡献率1999—2002-22.875.8247.51-28.0252.492002—200518.977.2544.7514.1255.252005—20088.765.1952.077.6947.932008—20113.893.2655.141.2544.862011—20143.852.5544.691.8955.311999—20147.674.7247.553.1152.45
3 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本文以1999—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山东省近15年来粮食生产变化及其增产驱动力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8 099 254 hm2减少到2014年的7 315 097 hm2。其中,豆类作物播种面积降幅最大,为49.87%;其次是薯类,为39.55%;小麦为18.2%;玉米播种面积降幅最小,为8.5%。从局部来看,山东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2004年,变化特征为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其原因在于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占用了农业生产性耕地,导致农业播种面积急剧萎缩;第二阶段为2005—2014年,变化特征是播种面积出现了恢复性小幅增长,这主要和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相关惠农政策的刺激推动有关。
(2)1999—2014年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002—2006年这一阶段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较大,但玉米和小麦仍是山东省播种面积最大的两种粮食作物,短期内小麦作为“第一主粮”的基础性地位难以撼动,薯类和豆类播种面积近年来下降显著,而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变化不大。
(3)从粮食单产来看,山东省粮食平均单产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1999年为5 321 kg·hm-2,到2014年达到6 275 kg·hm-2的历史最高值,增长17.93%,平均每年增长1.36%,特别是2002年之后增幅明显。豆类作物单产增幅最大,为22.53%;其次是薯类,为15.99%;再次为小麦,为14.99%;玉米最低,仅为7.82%。
(4)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总产的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002年之前,粮食总产整体保持下降趋势,2002年之后,种植结构的创新和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使得山东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其中小麦和玉米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越来越高,薯类和豆类的产量下降明显。
(5)在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总产增加的促进因素中,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7.55%和52.45%,说明单产增加是促进山东省粮食总产提升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3.2讨论
尽管近年来山东省粮食生产形势喜人,但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还要认识到以下3点:一是粮食播种面积这几年之所以能逐年增加,与棉花种植效益下滑、种植面积萎缩关系很大,这种变化并不稳定;二是耕地质量如何提升。多年来,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直采取旋耕的方式进行整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强,加之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难以满足高产稳产需要。三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压力依然很大[6]。
此外,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山东省可用于农业进一步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多,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要通过扩大耕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的路子根本行不通,这种形势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寻求解决之道。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继续优化种植结构,更新耕作模式。一是要稳定发展小麦生产,主攻品质。小麦生产占山东省粮食产量的一半,而且是主要粮食消费品种,要保持山东的粮食优势、确保总量,必须稳定小麦生产,同时着重改善小麦质量,发展优质小麦、提高中质小麦、压缩和淘汰劣质小麦,改善小麦品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7]。二是要加强玉米生产,提高单产。玉米作为一种高产粮食作物,在山东省粮食总产中的比重超过35%。据统计,同等耕地面积玉米单产要比小麦高出近10个百分点,因此应该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玉米产量。三是要适当保持薯类、豆类以及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构建合理的轮作区,减轻耕作模式不当对土壤造成的损害。
其次,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有效灌溉水平,加强农业灾害预警预报、降低灾害损失。农业重大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巨大,例如2002年的特大旱灾就导致山东省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均出现了大幅下滑。近年来,山东省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一批新型、高效的水利灌溉装备和抗旱排涝设施陆续投入使用,以耕地质量提升为保障的作物单产水平必将有所提高,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最后,要规范耕地用途,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越来越大,耕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而粮食又是耕地密集型产品,在人类尚未开发出不使用耕地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粮食生产的技术之前,必须规范耕地用途、加强现有耕地保护,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这也正是山东省2007年以来强调坚守耕地红线根源所在。此外,还要积极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价格,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在全省范围内探索适合本省、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道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提升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产能的持续提升。
[1]刘彦随,翟荣新.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1-5.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R/OL].(2015-02-02) [2015-09-12].http://www.fao.org/3/a-i4030c.pdf.
[3]殷培红,方修琦,马玉玲,等.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2007,27(4):463-472.
[4]刘力言,张衍霞,于成河,等.山东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山东政报,2008 (19):46.
[5]杜国明,刘彦随,刘阁.黑龙江省近3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20-524.
[6]刘开田,李化武.关于山东省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J].齐鲁粮食,2008 (12):9-12.
[7]鲁奇.中国耕地资源开发、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J].资源科学,1999 (6):5-8.
(责任编辑高峻)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99-2014
LI Fu-duo,YANG Xing-h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1999-2014,the changes of yield and planting structur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It was shown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after fall first.The average grain yield per unit in Shandong Province exhibited an overall trend of steady growth,and the increase was particularly obvious after 2002.Specifically,the increase of legume crops was the highest,and was followed by potato,wheat,and corn.The planting structure has experienced major adjustment in 2002-2006.But,the planting area of corn and wheat were still the two largest in Shandong Province.In the short term,the fundamental status of wheat in planting structure was impossible to shake.The planting area of potato and legume cro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proportion of other food crops in planting area kept stable.In general,the increase of total grain yield in Shandong Province mainly depended on the rise of unit yield.These results would provide
for the mak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policy in national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handong Province;planting structure;grain yield;driving force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2016,28(3):535-542http://www.zjnyxb.cn
李福夺,杨兴洪.1999—2014年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驱动力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6,28(3): 535-542.
10.3969/j.issn.1004-1524.2016.03.28
2015-09-29
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特色学科重大项目(GDZT12007);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12JDO22)
李福夺(1989—),男,山东乐陵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lifuduo2010@163.com
,杨兴洪,E-mail:18366622500@163.com
S9;F307.11
A
1004-1524(2016)03-05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