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文化、海州文化的比较研究

2016-10-31古龙高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7期
关键词:海州苏州文化

文/古 璇 古龙高



苏州文化、海州文化的比较研究

文/古璇 古龙高

一、导言

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即有朋友对这篇文章主题提出质疑:海州文化与苏州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确实,自古以来,苏州就是鱼米之乡、桑茶之地,素以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而著称。在古代中国,苏州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苏州城,建城历史已达2 530年;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中独特的风景线。在当代中国,苏州正在谱写华丽新乐章,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列。而海州,许多人不很了解。海州文化与苏州文化有可比性吗?这个比较有意义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海州文化与苏州文化是否有可比性,用已故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在江苏省第一次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可以回答:江苏文化的代表,“地上看苏州,地下看海州”。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源于实践的需要。我们长期在做研究区域经济,尤以陆桥经济为主。在研究中深深感到,许多经济问题仅从经济层面研究近乎无解,需要文化解读。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既然海州文化与苏州文化具有可比性,我们期待从苏州文化、海州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寻求对陆桥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二、苏州文化、海州文化具有同质性

(一)文化源头同宗

吴文化是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相激而生的,中原商周文化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吴文化研究成果及太湖三山岛的考古发现已经向我们展示,早在一万多年前,今天所谓的吴地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创造了吴地最早的文化,称之为先吴文化,也即吴的本土文化。中原商周文化指商代末期,泰伯、仲雍弃位南下东奔,中原商周文化由黄河中游地区移植太湖流域,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而且融和,商周文化融入先吴文化并进而化客为主,产生了吴文化。

连云港市古属“东夷”范畴,东夷文明是古代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东夷作为一个名词来自于周代,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中原文明、关中文明,以及诸多南方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东夷文明其萌芽、发展在连云港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并能昭示其历史的轨迹。古海州将军崖岩画的发现,藤花落遗址的发掘,桃花涧细石器遗址的出世,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姿多彩。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于中原的黄河流域,当浙江河姆渡遗址、江苏将军崖岩画公诸于世,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一齐成为中国主流文明的三大板块。

(二)以水文化为自然特性

从吴文化的自然特性方面看,吴文化主要是一种水文化。人类文明的轨迹与水息息相关,越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影响就越大。吴地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南岸和太湖流域,降水丰沛,河流湖泊纵横密布,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区。吴文化得水之便利,因水而生,依水而成,水是吴文化的灵魂。同时,吴地之水并非体内循环,而是河、湖通过长江直达海洋,即通江达海。在此意义上,吴文化既具有大陆文化的某种因素典型特征,又具有海洋文化的鲜明特色,因而兼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质。

海州文化的自然特性,主要也是水文化——以海洋文化为特征,海洋通过发达的内河网络联结长江、运河。物质层面,海州水文化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产生了盐文化。在西汉晚期,连云港地区就有伊芦、郁洲、北蒲三座盐场。伊芦盐场在伊芦山周围的滩地,郁洲盐场在云台山周围的滩地。当时伊芦山、云台山都为海中岛屿,北蒲即现在的板浦,是主要产盐区。唐垂拱四年(688年),朝廷为了盐业运输需要,开挖从涟水三里至山东密州经板浦的漕河,亦称官河。由于板浦地处海滨,靠近出海口,又有官河开通,使板浦成为水陆枢纽,淮盐产区的主要集散地。据《宋史.食货志》载:“板浦、惠泽、洛要三场岁鬻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当时板浦盐业生产已居淮北之冠。连云港历史上曾经升格为总管府、直隶州,都与水文化有关:一次是在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为进军高丽,海州地位日渐重要,海州升为总管府,领海州、涟州、环州、东楚州4州。一次是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于盐业对朝廷经济的重要,海州升为直隶州,脱离淮安府管辖,恢复唐初以来的局面。精神层面,海州水文化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产生了经典名著西游记。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无不与海州有关,都是因为水文化的缘故。

(三)以开放文化为行为特征

从行为方式方面看,吴文化是开放融和型的文化。如前所述,吴文化本身就是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开放融和是它的天性。研究成果表明,唐宋以前,吴文化主要是和南方的越文化、西方的楚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晋文化、齐鲁文化等相互开放融和;唐宋以后,吴文化和海外文化的联系日渐加强,吴文化的信息在日本文化中更是清晰可见;明清之际,苏州的海外贸易发达,苏州的丝绸、茶叶遍及天下,这其实是一种以经济的形式所进行的文化交流;近代中国开埠以后,吴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很大的影响。

海州文化也是开放型文化。在这里,一有吴歌楚语的影响。公元前468年之后,越国走向衰落。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师东进,绕过鲁国,到达沂河流域,楚灭莒,东南半壁入楚,古海州成为楚的辖境。二涧上层遗址曾出土大量的蚁鼻钱以及1990年在锦屏镇、陶湾镇征集到的三件楚戈,铭文为:“都寿之岁,襄城楚境尹所造”,正是楚人东进灭莒的史证。历史上曾经用“吴歌楚语”来形容这一时期古海州的文化面貌。楚风影响所及直至西汉初年,从其木椁墓葬的形制中仍可看出楚文化被及海滨的史影。二有齐莒风概的特色。历经西周至秦汉千年的变革,古海州政权几经更迭,西周以前古海州那种原始的封闭、文化壁垒已经打破,西周典型的中原文化首先切入,继之吴越文化相继取代本土文化,而最后楚文化以及齐鲁文化都进入古海州湾,融会本地文化,最后百川汇流,统一至秦汉间初步形成的大一统的中华文化之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将秦所设之朐称为“东楚”,“其俗类徐、僮、朐、鄫,以此俗类齐”。这也就是《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所总结的这一时期的海州文化特色:“齐莒风概”。三有两汉文化的凝炼。中国最早的佛教艺术遗存——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中国最早的海权石刻——苏马湾新莽始新中国成立四年界域刻石;戴胜、侍其繇、霍贤、西郭宝等一座座郡首墓葬的发现,凌惠平——中国第四具汉代女尸的发掘与保护;中国最完整最系统的汉代郡级档案文书——尹湾汉墓简牍的发现。那一件件汉代文物中的瑰丽珍宝——晶莹剔透的玉猪、墨迹犹新的简牍、精工细作的漆器、图案精美的缯绣、绝世无双的毛笔。那一件件精美绝伦文物,灿烂纷呈,展示着两汉经济的繁荣,淀积着两汉丰厚的文化遗存,是两汉社会形态最具有形象的观照,也是两汉古海州社会繁荣的历史记录。

历史上著名的“一带一路”,有苏州、海州文化的共同贡献。海上丝绸之路,2 200多年前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百工,扬帆东渡,掀开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帷幔。作为伟大的航海家,徐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徐福即连云港赣榆人。唐时鉴真东渡起航于张家港鹿苑,明时郑和下西洋起航于太仓浏家港,苏州、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古老发源地之一。陆上丝绸之路,正是由于苏州丝绸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才有陆上丝绸之路之称。同样,公元220年,秦始皇开始修筑“东穷燕齐、南及吴楚”的“驰道”,其中的一条道路是由秦朝的都城咸阳通向朐县,将以咸阳为中心向西的古丝绸之路向东延伸至朐县,扩展至东海之滨,将连云港与古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连云港成为古丝绸之路东端“路”的起点。

三、苏州文化、海州文化具有显著差异性

(一)苏州文化的传承性与海州文化的碎片化

一座苏州城完整的体现了苏州文化的传承性。苏州城是我国“历久而不变”的第一古城——历史悠久而城址不变。据历史上记载,比苏州城更古老的并不少,但能保持至今的则无有过之。如郑州商城,距今3 500多年,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以及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都城丰与镐,建城均比苏州早,但都早已废弃或仅剩遗址。在历史古城中也不乏比苏州城更大更繁华的,如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等。但建城时间却都比苏州城晚建一二千年。

海州文化碎片化严重,也体现在古海州州治的变迁上。沧海桑田,海陆沉浮,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在连云港市境,特别是在古代、近代,海陆互换的过程尤为活跃,最典型的就是海岸线的蚀退与推进,使连云港成为一个迁徙性很强的城市。从首设朐县到初置海州,从建置东海县到设市,2 200多年中城址几经迁徙。名称虽未改,治所却几易其地。其建置之复杂,城址变迁之频繁,在整个江苏省无过于连云港。

(二)苏州文化的崇文性与海州文化的尚武特色

从外部特征方面看,吴文化主要是一种崇尚文明和文化的柔性文化。 孙吴政权建立以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东地区政治稳定,北方大量人口涌入,为吴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等必要的条件,推动了吴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大量人口的南迁,也扩大了吴地的内需,成为吴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东晋南朝二三百年间,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吴地吸引北方流民,开垦良田数十万顷,致使吴地“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经济重心的南移促成了吴地“崇文”精神的发展,此时,吴郡“文化士族”群体涌现,他们的“示范效应”使“崇文”终成吴地民风主流,因为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关系开始超越传统的狭隘的血缘关系,吴地民众的崇文之风逐渐形成。

唐宋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和“崇文”之民风,吴地特别是苏州“儒学之规制甲乎天下”。唐天宝年间,节镇李栖筠在苏州创建“学庐”,北宋范仲淹在苏州首创“府学”,南宋以后吴地“书院”教育盛行。无论是“学庐”、“府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崇文重教”之风给吴地社会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才的培养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以封建时代考察各地人才所出的量化标准科考人才的统计数字为例,自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至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前后243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90名,其中苏州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8.89%。自清世祖顺治三年(公元1646)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前后260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114名,苏州出状元26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22.8%。,是浙江省(位列全国省级的第二名)和山东省(位列全国省级的第四名)两省之和。

海州文化从外部特征方面看,具有显著尚武特色。海州这块古老的土地,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上古东西轴线上的夷夏之战到商、周伐夷;从吴越北上到楚国问鼎中原;从秦始皇立石东门到南北朝时期的烽火鸣镝;从隋、唐一统到金人南侵;从宋金交战到大元帝国的统一;从元末群雄割据,到朱洪武一统天下;从民国军阀混战到日寇海上登陆,4 000多年来,战争的硝烟此散彼起,金戈铁马之声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时闻传来。因而它的建置沿革变动幅度大起大落,城址的中心随着战争的需要和政权中心的移动而变动无常。出现于距今4 500年前史前时期的藤花落古城池的建设,双重功能已经体现于整个城郭、壕沟以及城市内部建筑的布局上:双重城郭以及深润的壕沟、瞭望台,体现了其重要的军事功能。海州建置的迁徙,几乎都和战争有关,一个海州城的建设变迁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海州在历史上,因为防御或者军事上的需要,还曾经建设过多座主要体现于因战争或防御而建设起来的军事城堡,如孔望山的巡望城,西汉早期的田横岗与吕母崮石城,以张氏家族舍资财修筑的完全为防御捻军进攻的朝阳大雾崖石城,还有南城和北城。南城始建于南朝,初始完全是军事需要,但却成为自南朝刘宋始建的东海县的县治,历经800余年沧桑。自明至清初,南城仍是军事要塞、海防城堡。随着海势东迁,让位于北城——墟沟。

四、苏州文化、海州文化比较的几点启示

(一)和谐文化的差异是苏州文化区别于海州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

历史上的苏州、海州各有千秋,但今天的苏州、海州已不可同台而喻,相同的文化传承、相同的文化自然特征、相同的文化行为特征,何以在今天竟产生差异极大的经济之果?根本在于和谐文化的差异!和谐文化是苏州文化区别于海州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

从文化源头看,和谐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属性。吴文化的产生不仅是本土先吴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而且这种融和主要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如前所述,泰伯、仲雍来到吴地之后,“文身断发”,主动接受先吴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和谐;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又是一种和谐。吴文化自发生始,就埋下了和谐的种子,注入了和谐文化的因子,故使吴地由原始社会后期一步进入文明时代,实现了时代的跨越。苏州城2 530年“历久而不变”的历史说明,尽管2 530年的历史年轮中,苏州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但没有毁灭性的灾难,和谐发展仍然是主旋律。而海岸变迁与频繁战争,海州成为江苏迁徙性最强的城市。

和谐是苏州崇文文化的源头,尚武不是海州文化的偏好,但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海州文化的尚武特色,这个特色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现代。如近代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后一次大战——淮海战役,就是从海州开始,即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建国以后,尽管连云港是中国的八大海港之一、江苏最大、最好的海港,但仍然是“黄海前哨”。

和谐文化的差异给连云港的经济带来严重拖累,苏州文化、海州文化比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海州文化向苏州文化学习什么?以和谐文化构建现代海州文化,应该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以和谐文化构建现代海州文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和谐文化对于现代海州文化的构建有重要启迪。

培育海州文化的精细文化。和谐是精细的基础,精细是苏州文化的精髓。历史上苏州园林、苏州丝绸、苏州刺绣、苏州雕刻、苏州乐器、苏州饮食、苏州服饰、苏州戏曲、苏州书画等,皆精雕细琢,极为讲究,可谓匠心独运,美艳绝伦。今天我们培育精细文化,不是去复古,而是要培育现代“工匠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同样,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刘志彪,2016)具体讲,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五大文化”:一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打破市场垄断,加快市场化取向改革。二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商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三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的一个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观。四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罚的机制。五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从政府层面大力鼓励和长期激励工匠精神,出台对工人技师试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制度安排(参见刘志彪:用文化撑起工匠精神)。

培育海州文化的创新文化。和谐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历史上,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生产的物质财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居全国之首。其商品经济的水平,亦居全国之首。如元末明初,昆山周庄人沈万三主事国际贸易,终成中国民间巨富。明清之际,苏州丝织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是时代的创新。今天的苏州,又把创新摆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位置,依靠新技术、新产业、新人才、新模式、新企业、新资本,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城市功能创新,持续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连云港正在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文化培育中,要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系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路径依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以建设国家创新试点城市为载体,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支撑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双创特区”。挖掘吸引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央企的合作,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金融资本、科研技术成果。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提高创投整体竞争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创新集群。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大批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成为新制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地。

复兴历史上海州文化的开放文化。开放是和谐的必然,也是苏州今天和谐发展的高度。如前所述,历史上,苏州、海州曾经共同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今天的苏州,是江苏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正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在全省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历史上的海州曾经是江苏最早开放门户,早在1685年清王朝令开海禁时,海州的新坝、板浦就是东南沿海四省仅有的四个海关之一——江海关的子关监督所在;清末的1905年9月,大浦港得到朝廷的应准自行开放,1931年3月,大浦港设立“江海关海州分关”。1948年11月,连云港解放后即组建了人民海关;197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建立江苏的外贸口岸;1984年5月国务院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进入中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但是现在的连云港开放已经滞后,学习苏州文化,一定要复兴历史上海州文化的开放文化,依托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和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平台高地,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中亚国家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机制,在推动开放发展中构筑双向开放门户新优势,加快建设江苏“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先导区在合作共赢中谋求新的跨越。

(本文在形成过程中,参阅和吸收了吴文化研究的有关前期成果,在此对作者表示谢意)

猜你喜欢

海州苏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海州常山种子萌发的影响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谁远谁近?
浅议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