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动的世界,正在来临
2016-10-31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
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互联网想象成一个超导体。进入这个系统的复制品能够通过网络无休止地流动下去,就像超导电线中的电流一样。复制品一旦接触互联网,就再也不会离开。
信息流时代来临
第一批商用计算机从办公室里借鉴了大量的比喻:我们的屏幕上有“桌面”和“文件夹”,还有“文件”;它们层级分明,秩序井然,和计算机将要颠覆掉的工业时代颇为相似。
第二阶段的数字时代抛弃了从办公室借鉴来的比喻,引入了网络组织原则。基本单位不再是文件,而是“页面”。可以浏览任何页面的统一窗口“浏览器”,取代了桌面界面。这种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是平的。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的第三个时期。页面和浏览器远不如从前重要。今天,最基本的单位是“流”和“信息流”。我们持续不断地监视推特和脸谱网上的信息流。我们观看流媒体视频,收听流媒体音乐。电视屏幕最下方是不断流动的新闻滚动条。我们还订阅视频流。
信息混杂的上万亿条信息流汇聚一起,相互流动,便是我们口中的“云端”。
有时,消费比免费更好
现在,价值的轴心再一次发生了翻转。科技告诉我们,复制品已经不再值钱了。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
比方说信任。信任无法大规模生产,也无法购买。和信任一样难以复制的特性还有很多,它们成为了云端经济的价值所在。
我列出了至少8种产品,具有“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特征:
即时性——迟早你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费复制品,但是如果生产者能将产品在发布的第一时间,甚至是生产出来的第一时间发送到你的收件箱中,这可是一种原生性资产。
个性化——听普通的演唱会录音或许不用花钱,但如果能买回一张经过特殊音效处理、听起来就像是在你家客厅中录制的唱片的话,那你可能就愿意花大价钱了。
解释性——有个老笑话是这么讲的:软件下载免费,用户手册一万美元。但这并不是玩笑。一批高度知名的公司就是这么存活下来的。今天,你自己的一整套DNA副本十分昂贵(一万美元),但不久之后就不再如此了。价格会飞速下滑,很快就会变成100美元。而届时,你的保险公司就会在来年免费把基因序列送给你。当你获取基因序列不需任何成本的时候,解释它们是什么意思,搞清能利用自己的基因做些什么,了解怎样使用自己的基因序列——这需要一本解释基因序列的说明书,就会变得昂贵。
可靠性——你或许能免费获得一个流行的软件应用,但即便你不需要看说明书,你也得考虑这个软件有没有缺陷、是不是恶意程序或者垃圾软件。这种情况下,你付钱购买的不是软件的副本,而是软件的可靠性。
获取权——拥有往往是件烦人的事情,许多人都乐意付钱给别人来照料我们的“财产”。通过云端提供的内容,就是在向你出售获取权。虽然可以从其他地方下载到免费版本,但你还是会为了方便地获取音乐而付费。你花钱购买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简单获取的便利,以及不用再去维护的义务。
实体化——从根本上看,数字复制品没有实体。阅读一本PDF格式的电子书,我会很开心,但有时候,同样的字句印刷在雪白的棉纸上,再配以皮革质地的封面,也非常诱人,给人感受很棒。
可赞助——从本质上讲,热心的受众和爱好者希望为创作者买单。爱好者们喜欢奖励,无论对方是艺术家、音乐家、作家、演员,还是其他创造欣赏价值的人,因为这能让爱好者们和倾慕的对象建立联系。但他们只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会买单:1. 支付方式必须超级简单;2. 支付金额必须合理;3. 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4.花出去的钱必须让人感到能让创造者获益。今天,很多乐队和创意项目都会提供按需付费的选项。
可寻性——当世界的图书、歌曲、电影、应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争夺你的注意力的时候,能被寻找到就具有了价值。而鉴于被创造出来的作品每天都以爆发性的数字增长,能被寻找到就更成了难能之事。电影爱好者会向Netflix支付费用的原因,是它的推荐引擎能向用户推荐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精彩内容。这些内容或许在别处是免费的,但它们基本上被迷失与深埋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你花钱购买的并不是复制品,而是能够找到想要物品的能力。
受众成了艺术家
以下就是流动的四个阶段:
固定、罕见。最开始的情况,是耗费了大量专业经验创造出来的宝贵产 品。这些产品,每一个都如同艺术品一般,完成度高,盈盈独立,通常以高质量产品的形式出售,如此才能补偿创造者付出的艰辛。
免费、无所不在。最早的破坏来自于对第一阶段产品的杂乱复制,其量级之大,使得产品变成了日用品。廉价、完美的复制品近乎免费,哪里有需求,就会在哪里开枝散叶。复制品的过度散播会破坏掉既有的经济。
流动、分享。第二阶段的破坏是对产品的解构,产品拆散后的每一个原件,都会流动寻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产品绑定在一起。第一阶段的产品现在成为了服务信息流。它分享自云端,变成了财富和创新的平台。
开放、变化。前两个阶段引发了第三阶段的解构。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顺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创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受众因而成为了艺术家。输出、选择和质量都会突飞猛进。
我们刚刚开始流动。对于某些种类的数字媒体来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但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我们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稳定朝着减物质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转变,意味着进一步的流动将会是必然。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