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打扁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016-10-31

运动精品 2016年12期
关键词:扁担壮族文化遗产

毛 丰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广西壮族“打扁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毛 丰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广西壮族“打扁担”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城部分,代表着马山、都安等地淳朴的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了解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广西壮族“打扁担”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该项目在马山地区开展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承点设施陈旧、人员老龄化、社会后备人才匮乏等,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特有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作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注重文化、技艺、精神等层面,体现的是非物质层面。然而,随着人们对物质欲望的强烈需求,对精神领域的漠视,“非遗”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少项目已失传,或濒临瓦解消失。广西壮族“打扁担”又名扁担舞,从前被称为打舂堂,是广西壮族“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广西马山、都安、南丹等地。唐代作家刘恂的《岭表录异》一文中写到:“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舂堂是通过杵敲击木槽击打出声音,生动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写照,可见“打扁担”唐代已有,具有较长的历史。最初的打舂堂是有通过杵敲击木臼,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现在的 “打扁担”逐步演变成通过扁担敲击木凳。扁担在以前的村落中使用广泛,人们挑水、挑篮子等往往都会用到,收获的节日人们通过扁担敲击来庆祝丰收的喜悦;同时一些地方在用于劳作、娱乐之余,还作为男女情侣传递喜爱对方的定情之物,这些都反映出扁担在壮族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

1 广西壮族“打扁担”发展现状

1.1 广西壮族“打扁担”的特点

1.1.1 广西壮族“打扁担”表演形式

“打扁担”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形式,每年的初一、十五、丰收日人们都会自发的聚在一起进行表演,表演人数没有明确规定,一般为双数(不包括鼓手),且多为女性,表演者两两站在木凳两边时而对打扁担,时而敲击木凳和地板。打法上包括单打、双打、上打、反打、边打、横打、走打、跑打、等多种打法,击打动作矫健优美干脆有力,花样多变,节奏欢快。通过模拟插秧、车水上田、收割、舂米等劳作姿态,形成了生活色彩特色鲜明壮族扁担舞蹈,

1.1.2 广西壮族“打扁担”所需器材和服装

表演者穿着通常为带有传统壮族特色的上衣(系胸兜)、长裤和帽子,器材主要由扁担、长木凳、大鼓三部分组成。壮族的扁担多用竹子做成,对半而开,加以修整,中间宽,两边稍窄,扁担面基本成平面面宽约5cm,长约140cm;木凳长约200cm,宽40cm,高50cm;大鼓用牛、马皮所做,直径约80cm。表演时没有音乐伴奏,鼓手有节奏的敲击鼓面配合扁担撞击木凳产生不同节奏的声响。

1.2 广西壮族“打扁担”传承点现状

马山县加方乡壮族“打扁担”传承基地成立于2008年5月,前身为成立于1955年的马山县加方乡壮族扁担队,该基地一直成立有马山县金花扁担队,基地位于加方乡政府所在地的甲方村,2015年国家拨款45万建造了“打扁担”民俗文化展示馆,即将投入使用。基地传承人莫菊花、蒙雪凤两人分别为广西区级、市级传承人,展演队伍全部由当地村民组成,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集中排练。基地展演队曾多次参加区内外各种展演、交流、比赛活动并获佳绩:1982年——1984年期间,壮族“打扁担”曾三次代表广西参加第一、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均获得一等奖;同时1982年9月代表广西进入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届代表大会会议汇报演出;参加南宁市第九、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均获一等奖;2010年代表自治区参加上海世博会巡游演出,有着不少辉煌的历史。

近几年来传承点的发展令人堪忧,通过访谈传承人莫菊花队长介绍,现有队伍成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绝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只有极少数在40岁上下,随着队伍老龄化加剧,队伍人员从2008年的60多人,锐减到现在已不足30人,导致此原因是多方面的。(1)为了最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2)传承点缺乏经济支持,至今他们表演所需的器材大都是由自主筹备。(3)队伍人员无偿训练,却缺乏展现自我参加演出、交流的机会,严重打击了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自2008年广西区“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以来,该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少队伍向传承人莫菊花求经,莫老师也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大家,其中也包括马山县文艺队。近几年马山县政府有了自己的扁担表演队,大型的演出、对外交流的机会都有这批人“垄断”,如2015年7月北京演出,2016年香港及台湾的对外交流等。当外来的文化旅游团慕名传承基地来参观原味特色“打扁担”时,加方乡扁担队才能有用武之地;然而,名气打出去后外出交流的机会却是马山县政府扁担队上,在笔者看来,这种方式如同“挂羊肉卖狗肉”既不利于传承点的发展与壮大也不利于“打扁担”项目的对外传播。

1.3 壮族“打扁担”参加大型汇演情况

近年来,壮族“打扁担”以它浓郁的风情所形成的独特魅力走出了加方乡马山县,在一些县级的节日都会有壮族打扁担的身影出现,同时引来了全国各地游客的观赏,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表1 壮族“打扁担”参加大型汇演展览表

续表: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壮族“打扁担”参加了一些大型的表演,特别是2015年、2016年参加参演的机会更多一些,由此表明,广西壮族“打扁担”的总体发展较好,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喜爱。但从参演地点来看,主要分布在广西本区境内,2010年后,在其他省市没有过大型汇演的表演机会,从这个层年来看,壮族打扁担还未走出广西的大门,其他省市地区对它了解甚少。

1.4“打扁担”进入马山中小学

伴随着阳光体育在校园的开展,马山县县委、文体局将“打扁担”引入了校园,形成了学校体育中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的开展既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又提升了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而且增进了壮族打扁担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播和继承。通过调研马山县部分学校开展打扁担项目已有成效,如民族中学、合作初中、加方中学、城南小学等他们都成立有扁担队。在教学训练中,通过对“打扁担”技术动作的分解和学习,让学生准确熟练掌握打扁担的技术动作;通过对“打扁担”历史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壮族打扁担文化的深邃和久远。

2016年6月,为加强壮族“打扁担”项目的发展,马山县文体局开展了县“文化三宝”(壮族“打扁担”为三宝之一)进校园师资培训班,马山县各中小学派遣体育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共4天,传承人对项目的历史、保护、传承与发展做了详细的报告,这一举措也显示出该项目已深入走向马山县中小学。

2.结论与建议

2.1 建立合理的机制促进传承点的发展需求。

2.1.1 加强传承点经费投入和管理,切切实实专款专用。

据调查近年来,广西区文化厅向马山县拨款60多万用于非遗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壮族“打扁担”作为其中的一个大项目,至今,传承点没有得到任何款项;2015年广西区旅游局向传承点下拨10万元经费用于传承点购买器材等日常开销,但截至到2016年8月底,这笔经费仍没有真正投入到传承点使用,这笔费用何去何从,也没有下落;器材设施陈旧主要靠自发筹集,排练靠自发组织,无偿奉献。经费的短缺,已导致传承点无法正常运转,长此以往,不利于传承基地对壮族“打扁担”的继承与发展。政府应明细专款专用,切切实实为传承点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以利于传承点建设与发展。

2.1.2 保护“打扁担”非遗民间传承人。

项目的保护究其根本在于对人的保护,对于“打扁担”非遗项目政府已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不少的实施方案,特别是从中小学抓起,将“打扁担”深入开展到校园体育中是值得肯定得,但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却少之甚少。加方乡莫菊花作为“打扁担”非遗项目第二代传承人,从少年到老年她用一生坚守着这份责任和担当,将“打扁担”这项“绝技”传承至今,付出了不少的艰辛和汗水。然而,她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随着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传承人得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我狭窄,没有固定的收入,表演的机会变少,传承何以继续。我国部分地区(如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已明确为传承人提供专项经费(工资及器材购买),这一举措有利于满足传承人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提高承认人传承的积极性,巩固传承点的可持续发展。

2.2 以竞技增进“打扁担”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打扁担”主要在一些节日进行表演,平常时间都闲置在一旁,开展的频率相对较低,不利于该项目的开展,通过县、镇、乡政府开展年度“打扁担”项目竞赛,增进“打扁担”的传承与发展。竞赛可以有力的促进各代表队对“打扁担”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为该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2.3 将“打扁担”引入大学校园。

马山县已将“打扁担”引入中小学的课堂,但相对层次较低。壮族“打扁担”既是非遗项目,也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在2010年广西民族大学出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书中,已将壮族“打扁担”编入其中。广西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如抛绣球、板鞋竞速等,“打扁担”也可以尝试去开设。“打扁担”设施简单,只需几张长凳和扁担,一块空地就可以开展,通过采用不同的打击动作、彼此协同,可以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是一项民族特色浓厚,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

2.4 通过数字化保护,还原“打扁担”非遗项目的保真性。

壮族“打扁担”如今还未有过完善系统性的保存,数字化保护是当前最有效的保存方法之一,数字化保护与其他保护方式向比具有易传播、需要成本低、保真性强等特点,在采访、拍摄等常用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程序,将“打扁担”场景、技术动作、设施等通过扫描和仿真技术,真切的制造出三维全方位动画,再配合上语言文字等辅助功能,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数据库、浏览器等方式既方便浏览又便于传播和保存。

[1]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01):3-7.

[2] 刘亚.广东省21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31-36.

[3] 韦丽春.壮族扁担舞的发展及其价值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3,04:108-110.

[4] 非遗美食网.马山三宝之扁担舞.

[5] 袁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模式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2):67.

[6] 王怀诗,胡文静,张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9(6):147-151.

Investig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huang’s Playing Pole in Guangxi

MAO Feng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China)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壮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15CTY001。

毛丰(1986-),陕西汉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扁担壮族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Tough Nut to Crack
壮族山歌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挑扁担
读读绕口令提提神吧!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