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设计研究
2016-10-31赵云彦
赵云彦
包头市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设计研究
赵云彦
据统计,中国的盲人数量以每年45万的速度增长,而盲人的文化生活较缺乏,社会关注度较低。这使得盲人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教育水平却普遍偏低。在科技、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针对盲人群体的文化活动、社会公共设施也日益完善。博物馆作为典藏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机构,却鲜有针对盲人群体的设施设备。博物馆是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并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因此,博物馆不仅要为普通参观者提供服务,更要研究盲人等残障人士的需求。本文针对盲人群体对博物馆历史文化的了解需求出发,设计研究盲人的博物馆参观导览系统,即通过可移动设备为载体,实现系统功能。既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又满足了盲人在博物馆中了解历史文明、社会文化的需求。
博物馆 盲人 导览系统
一、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的相关设计现状
(一)盲人群体特征分析
盲人即视障人士,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失明或全失明(即盲人),二为弱视。从生理特征来分析,盲人是指视觉的不健全,从生理学意义上就是构成与机能部分丧失或异常,或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身体残障。通常盲人是指视力的功能性障碍,此外,还有视觉的狭窄、色觉的异常,眼球异常的运动等其他符合的状况,由此引起的不同等级的残障。
从心理上来讲,盲人或多或少承受着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得他们中的部分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一方面自卑心理导致盲人畏惧与人交流,与社会交流。另一方面盲人又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希望可以如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针对盲人参观者的展览
《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的博物馆定义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博物馆的功能涵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传播文化知识的手段也逐渐丰富。国际博物馆界对残疾人士最早的认识主要基于教育方面的需求,认为:如今残疾人(包括盲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盲人也需要接受文化教育来开发个人潜能,以便对社会做出贡献。
长期以来,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外部建设和内部设施多数针对普通人设计,针对盲人等残障人士的设施较不完善。盲人也同普通人一样有权享有社会服务,他们的需求和普通人一样不能被忽视。据了解,全世界仅有五所专门为盲人建立的博物馆,在我国只有北京设有一家盲人博物馆。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中有一层名为触觉博物馆(图1),馆内的展品有名人的雕像,如孔子、苏格拉底,《开国大典》等名画浮雕,凯旋门、金字塔等著名建筑物的浮雕。盲人需要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引导和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参观各个展厅。这种参观方式虽然可以保证盲人安全地完成参观,给盲人带来愉快的参观体验,但是当参观的人数增多,讲解人员可能面临无法调配的状况。此外,讲解员在上岗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培训为盲人服务的相关知识,如盲文、博物馆设施设备的使用等。因此,这种参观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除了触觉博物馆外,2011年8月天津也举行了盲人触摸展(图2)。这个“可触摸”的展览分为动植物、细胞与微生物、气味图书馆、人体结构、天文地理及人文社科等8个展览区域。其中如木板、花瓶、动植物标本等许多对于健全人来说非常普通的生活用品都是这里陈列的展品。盲人可以先凭触觉去感知展品,这样在心里就可以构建出对展品的初步轮廓,志愿者再给他们由浅入深的讲解,从而帮助盲人全面地认识展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拓展对世界的认知。天津盲人触摸展的参观方式与触觉博物馆类似,都需要通过触觉和志愿者的引导来完成参观。
图1 触觉博物馆参观一角
图2 天津盲人触摸展
二、包头市盲人参观者的需求分析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首个文明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头博物馆中展示的是农耕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及西口文化相交融的地方特色文化。由于设备设施的不完善,到此游览的参观者极少有盲人等残障人士。以包头地区的盲人为例,通过用户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20位盲人用户进行用户访谈。就博物馆展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等方面需求,展开提问,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1)性别:男性16人,女性4人。(2)年龄:30-40岁11人,占55%;20-30岁5人,占25%;40-50岁3人,占15%;50-60岁1人,占5%。(3)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其中18人会使用智能手机,占90%。(4)盲文熟悉程度:4人不会盲文,4人会一点,12人通晓盲文,分别占20%、20%、60%。(5)盲杖拥有情况:16人有占80%,4人没有占20%。(6)电子导航使用情况:8人不会,12人会,分别占40%、60%。(7)外出:4人可独自出门,16人需有人陪同。(8)假期娱乐方式:阅读、外出游玩、玩手机(需使用读屏软件)等。(9)主要的旅游参观方式:11人需家人朋友陪同,4人需导游陪同,5人可使用讲解器。(10)了解博物馆展览:19人很想了解,1人看不见实物,没兴趣。
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在城市生活的盲人接触高科技信息较多,大部分盲人会使用智能手机,以及手机中的电子导航、阅读类软件。无人陪同的情况下,较少外出。虽然多数人拥有盲杖,但是使用率不高,一些可移动的障碍物并不能准确测明。部分女性认为使用盲杖出门有碍美观。多数人想参观博物馆,希望有适合盲人的参观方式。
三、包头市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的设计方法
(一)设计考量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精神和文化方面也需要逐渐增加。盲人与普通人一样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在视力方面有障碍,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
盲人属于特殊人群,所以在设计展开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进行仔细考量。首先是导航方面,为了确保盲人参观过程中的安全,在导览器上增加SOS按钮,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帮助盲人参观者。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较空旷,导航会根据用户要求制定无障碍路线,GPS雷达可以帮助盲人探测到周围的障碍物,避免在行走过程中遇到危险。其次是导览方面,因盲人参观者不能观看,需要将触摸和讲解加入到盲人导览系统中。通过触摸文物复制品让盲人了解展品的外部形态,配合语音讲解来传达展品的信息,帮助盲人更深入的了解展品。
(二)设计原则
要使设计的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满足对盲人用户的需求,必须换位思考,以盲人群体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整体布局,更深入的挖掘这一人群的需求,根据盲人特殊的条件,设计出强针对性的导览系统。因此,在本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分为导航系统和导览系统,以可移动设备来实现其功能。可移动设备即为导览器,外观形态为六面体。其中一面有显示屏,是为了方便可以感光的盲人能大概区分显示功能,二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管理。一面有四个按钮,分别是导览、导航、确定、SOS按钮。
导航系统主要通过GPS定位系统来实现,并与博物馆内安装的电子标签配合,当盲人到达后,语音告诉他前方具体的区域。导航的流程是:
导览系统主要通过触摸和语音导览系统来实现。博物馆中放置可供盲人触摸的展品复制品(如陶瓷、绘画等),盲人通过触摸,对展品的形态有所了解,同时配合语音讲解,立体化的将展品的信息传达给盲人参观者。在参观自然遗址时,还可以模拟的自然的音效,比如虫鱼鸟兽的叫声,给盲人制造身临其境之感。导览的流程是:
(2)易用性原则。要实现盲人导览系统的易用性必须同时实现设备的易操作性。对于一个针对特殊用户设计的移动设备来说,如果不能达到操作方便简单,那么盲人将对设备产生恐惧情绪,不能顺利参观。因此,易用性原则的实现尤为必要。根据易用性原则制定的设计标准如下:
①导览设备外观设计,使用流程,操作方法符合盲人用户的实际特征;
②要体现出主要功能的简单易用,快速有效,不在美化装饰上做过多考虑;
③导航及导览流程要契合用户的使用逻辑,对设备的触摸,音效等进行特定处理。
④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特别考虑盲人的生理缺陷,要便于操作、持握,维护等;在博物馆参观时,盲人参观者可以单手操作设备,另一只手方便触摸展品。
四、结语
通过对盲人群体的调查,总结盲人群体的生理特征及生活情况,了解到盲人参观博物馆的需求。在对包头市博物馆的环境空间充分研究后,结合盲人参观者的特征,将导览、导航的实际可行性分析应用在博物馆盲人导览系统的设计中。可以有效地帮助盲人参观博物馆,了解地方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博物馆提供盲人参观导览设备也体现了社会对盲人等残障人士的关爱。
[1]王雯.博物馆面向试听障碍者的无障碍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2]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吴晓梅.无障碍设计研究概况[J].山东工艺设计学院学报,2007(07):44~46.
[4]张微.博物馆对身心障碍者的导览服务[J].博物馆研究学报,2007(3):80~85.
[5]沈晓林.无障碍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0):110~112.
[6]张丹.盲人导向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以用户为中心-为包头博物馆设计的盲人导览交互系统,项目编号:2014QDW009。
赵云彦(1985-),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用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