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白休徵墓志

2016-10-31郭月琼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墓主常山墓志铭

郭月琼

浅析唐白休徵墓志

郭月琼

墓志上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文字资料,文献价值不菲,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真实的佐证。本文对出土于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遗址东的唐白休徵墓志的铭文内容和外观特征进行解读,分析其铭文内容、墓志特点及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墓志 考释 形制

2001年1月,内蒙古托克托县博物馆从一个农民手中征集到了一合唐代开元年间墓志,据该农民介绍,墓志出土于今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遗址东,具体出土状况已不可知。墓志现藏于托克托博物馆,《托克托文物志》一书对其外表特征情况进行了记录①,但并无深入解读。本文将在《托克托文物志》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对该方墓志予以进一步释读。

一、前言

该墓志保存完好,由墓志盖和墓志本体组成,出土时,盖与本体合在一起,盖呈覆斗状,本体为正方形,长宽均为35厘米,厚6厘米。铭文为未经刊刻的墨迹,分别书写在涂白后的墓志盖内侧(以下称A面)及墓志本体的正面(以下称B面)。AB两面有用墨笔画的竖方格,每格宽3厘米。铭文字迹清晰,每面均为11列,从右至左竖读,每列13到17字不等。全文共327个字(A面166字,B面161字)。方砖正面用墨画出整齐的黑色边框。

为了便于展开介绍,今据原墓志格式并加标点录文于下,转行处以/表示。

[A面]

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并序/公讳休徵,字义感,太原人也。曾祖皎,祖范,/父成,并文武冠带,英声旷古,经史兼美,/著术为业。公琬琰为心,掩蓝田虎吐润,/芝兰在佩,跨玄圃而腾芳,华盖一峰,/长河千里。包含六义,洞悟九经,十等所/尊,三教领袖,动必合礼,行必依仁。岂图/明悔缠痼,膏肓备辍,天不湣遗,遂歼/良善。春秋七十有七,开元九年夏四月/九日卒于私第。呜呼!去兰室而瘗蒿/菀,辞白日而归厚夜。夫人常山郡阎氏,

[B面]

仁之女,四德具备,六行有闻,夙从风烛。/□□其月十九日合葬于胜州之东原,礼/也。子如玉,忉履霜兮恸思,对风树而衔悲。/傥陵谷之将迁,凭镌题之可纪。铭粤:/夕封公候,门传袭庆,历选终古,英华/茂盛,人称俊乂,国称朝正,以材授职,习学/标圣(其一)。志禀高尚,宦居下寮,识继先/祖,名亚宗祧,掷文金振,埋魂玉销,松扃/载掩,兰室方遥(其二)。愁云黯黯,苦雾苍/苍,树吟黄鸟,风悲白杨,外婚咸萃,宾/位增伤,勒美金石,地久天长(其三)。

二、志文考

该墓志文字比较简洁,特别是序言中曰讳、曰字、曰乡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卒日、曰寿年、曰妻、曰葬日、曰葬地、曰子嗣,都是点到为止。但是结构比较严谨的,严格地分为志题、序言、铭文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行,为墓志的志题,即“大唐故银州龙川府长史白君墓志铭(并序)”,银州龙川府长吏是墓志主人所任之职。

第二部分为序言,从“公讳休徵”到“傥陵谷之将迁”,其中还可细分为七个层次:

第一层“公讳休徵,字义感,太原人也。”叙述墓主名字、籍贯,墓主白休徵,字义感,为太原人。

第二层“曾祖皎,祖范,父成,并文武冠带,英声旷古,经史兼美,著术为业。”叙述墓主世系,包括他的曾祖父白皎、祖父白范、父亲白成,以及他们的品行业绩。

第三层“公琬琰为心,掩蓝田虎吐润,芝兰在佩,跨玄圃而腾芳,华盖一峰,/长河千里。包含六义,洞悟九经,十等所尊,三教领袖,动必合礼,行必依仁。”不免有所溢美地叙述墓主的品行业绩。

第四层“岂图/明悔缠痼,膏肓备辍,天不湣遗,遂歼/良善。春秋七十有七,开元九年夏四月九日卒于私第。呜呼!去兰室而瘗蒿菀,辞白日而归厚夜。”记述了墓主的寿年、死亡时间及地点,唐开元九年(721)白氏由于疾病缠身,卒于私宅,享年77岁,并表达了生者的悲伤之情。

第五层“夫人常山郡阎氏,仁之女,四德具备,六行有闻,夙从风烛。”略述墓主的妻子常山郡阎氏及其优良品行。

第六层“□□其月十九日合葬于胜州之东原,礼也。”说明了墓主及其妻子合葬时间、地点,于同年九月十九日合葬于胜州。“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这是墓志铭文的特定句式,用来总结墓志序言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已经按照丧礼的规定如期完毕。②

第七层“子如玉,忉履霜兮恸思,对风树而衔悲。傥陵谷之将迁,凭镌题之可纪。”道出墓主之子白如玉的丧亲的悲痛之情和勒写该合墓志的原因——可凭借此墓志来辨识墓葬和纪念白休徵,以防将来陵谷变迁。

第三部分从“铭粤”到结束,为墓志的铭文,称颂墓主白休徵的品行,并表达了生者的哀思与愿望。

由墓志的内容可知墓主白休徵卒于唐开元九年(721),唐代按虚岁计算年龄,上推76年,则知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在编纂史料中并没有白休徵、白皎、白范、白成以及白如玉的记载,根据志文可知白休徵为书香世家,其祖先著述为业。白休徵为太原人,其夫人阎氏为常山郡人。

太原始置于秦,为太原郡,郡治设晋阳县。武定八年(550)新置并州尚书省,省下辖太原郡,改太原郡治晋阳县为龙山县,新置晋阳县县于汾水之东。隋时,废诸郡,太原郡废除,龙山县复名为晋阳县,晋阳县改名为太原县,由并州总管府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并州总管府,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贞观元年(627)废除太原郡,恢复并州,治所仍为晋阳,太原县属于并州管辖,隶属河东道。③开元十一年(723),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④

太原白氏历史悠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追念白起的战功,封其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形成白氏太原郡望。白起(?—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受封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白起迁为武安君。”⑥如此在唐代墓志中亦可窥见,如先天二年(713)《唐故中大夫行太子内直监白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君讳羡言,唐之闻人也。胜孙起适秦为良将,爵武安君。始皇践禄,思武安大业,封太原侯,今为太原人也。”⑦墓主白羡言(644—713年)追白起为其先祖。白羡言之子白庆先的墓志志文称墓主白庆先为太原人,是武安君第27代孙,见《大唐故定州无极县丞白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君讳庆先,太原祁人也。秦将武安王起廿七代孙。……父羡言,大中大夫、上柱国,历太子内直郎。”⑧再如咸通六年(865)的《皇甫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载:“夫人姓白氏,其先代太原人也。在春秋时,胜以勇果著;当战国际,起以英武闻。……祖季康……父敏中……”⑨墓主白氏为白敏中的女儿,追溯其祖先为白公胜、白起。钱伯泉先生《汉唐龟兹人的内迁及其扩散》一文认为:白敏中的白氏家族为龟兹人,说他们早在秦朝即已居住在太原,这是不可信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纯属杜撰。……(皇甫的丈人白敏中)墓志将远祖推定为楚国贵族白公胜和秦国名将白起,纯属附会。……白敏中的白氏家族迁居太原的时间是元魏初期,原因是高祖白包(《宰相世系表》误为白邕)成为北魏的太原太守,子孙们因而留居太原了。⑩

根据目前的史料还尚无法确认“太原”是白休徵的籍贯还是郡望,无法确定他是早在秦代就居住于太原的汉族人后裔、是在北魏时期才迁居太原的龟兹人后裔还是其他支族。

常山郡始出现于西汉,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沿郡置,之后为了避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讳而改恒山郡称常山郡,十六国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归属于定州,北周改称恒州。隋朝统一后,又称恒山郡。唐初称恒州,天宝元年(742),改恒州为常山郡,十五年(756),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废平山郡,复置恒州。11

唐代非常重视郡望,亦喜欢在墓志中表明自己的郡望,以显其贵,清王士禛《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12《元和姓纂》所列阎氏郡望中就有常山郡,有:天水、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广平(郡治在今河北鸡泽县东南)、河南。13在墓志撰写之前的唐代常山郡一直被称为恒州,因此常山郡极有可能是阎氏的郡望而不是籍贯。

墓主任职银州龙川府长史,古称银州有两个地方,一位于今辽宁铁岭,辽代所置,辽太祖在铁岭冶炼银子,故将富州(即今铁岭城)改为银州14;二位于今陕西榆林,北周保定二年(562)设立,治所设在騘马城(故址在今横山县东部的党岔)。15隋大业二年(606)银州废16,唐贞观二年(628)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银川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银州。17前者时代晚于唐代,显然不是本墓志所指本,墓志所书银州即是后者,属唐代关内道,于唐贞观元年(627)重置。

银州龙川府,虽《唐书》等编纂史料无载,但多有见于墓志当中,如天宝七年(748)《大唐故桓府君墓志铭》云:“公即北海府君之第四子也。……别奏因功授灵州武略府别将,又改银州龙川府左果毅都尉,仍充子将。”18再如出土于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的唐长安三年(703)的《阿才墓志铭》云:“君讳彦,字阿才,本谯郡人也。……父强,刺授龙川府旅师。”19龙川府属于折冲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唐折冲府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长史各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20白休徵所任官职长史在折冲府内处于中级官吏,在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别将之下,在兵曹参军之上,属于七品官员。本墓志是银州折冲府当补龙川府的另外一个有力证据。

白休徵夫妻俩合葬于胜州之东原。胜州始置于隋朝,隋开皇二十年(600)设立胜州,大业三年(607)罢州设立榆林郡,治所设在榆林(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领榆林、金河、富昌3县。21唐初,仍置胜州,领榆林、河滨2县。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胜州为榆林郡。唐末,胜州城为党项所占,公元916年,辽兵攻入胜州,胜州遂废。22墓志出土于十二连城遗址东,志文说白氏夫妻葬于胜州之东原,可以证实十二连城所在地即隋唐胜州城,与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三、形制考

就墓志的形制沿革来讲,该合墓志的内容和外形颇具特点。

(一)砖质

本墓志为砖制,除了铭文和界格外,不似唐代主流的石质墓志还饰有各种花纹。

墓志自东汉开始出现,其材质以砖质为主,北魏迁都之前所见墓志大多为砖质墓志,东晋墓志以材质以砖质为主,石质所占比例甚小;南朝墓志材质以石质占绝大多数,砖质甚少,与东晋时期恰恰相反。到了隋唐时期,砖质墓志偶有出现,但是墓志主要还是以石质为主。另外,隋唐时期高昌国与高昌郡出土的墓志也大多为砖质。23

虽然本墓志虽是砖质,但铭文中却以“勒美金石”即石质墓志自称,这可能是墓志铭文书写发展到一定的市场化程度的表现,只是注重形式,而墓志中的具体词语的用法并无讲究。

(二)志盖组合

早期墓志基本都为单体,西晋时期以碑行为主,南方的东晋墓志为长方形,北方的十六国还是保持着碑行墓志的习俗,南朝墓志形制与东晋几无差别,多数为长方形或方形,北朝北魏早期的墓志主要为单体碑形,但此时志盖组合墓志亦开始出现,如孝文帝延兴六年(476)的陈永夫妇墓砖铭,该墓志由两块长方形青砖刻制而成,上下咬合24。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墓志基本为石质,虽然也有单体墓志,但主要样式为志盖组合,志盖不仅有方形盖,亦有覆斗式志盖(亦称盝顶盖),与正方形的志身,形成一盒,并成为墓志的主要样式。隋唐时期沿用了北魏墓志样式,有单体的墓志,亦有志盖组合墓志,其中志盖有盝顶盖与方形两类。本合墓志为正方形覆斗式墓志,正是唐代墓志样式精彩纷呈的一种体现。

(三)墓志黑色边框

本合墓志的四周画有黑色的边沿,这种四周边框可能与北魏早期砖质墓志的边框有所关联。

北魏早期的砖质墓志经常带有边框,如上文所提及的陈永夫妇墓砖铭的墓志铭面略凹,再加以锯齿上下咬合,确保盖与铭的结合而不会磨损文字。同样的设计也出现在太武帝正平元年(451)的孙恪墓铭以及孝文帝延兴二年(472)的申洪之墓铭中。据殷宪先生介绍,孙恪墓铭四边有高框约2厘米,申洪之墓铭四周有高出志面一厘米的边框。本合墓志的黑色边沿可能源于北魏墓志的边框,是边框从实质性转为程式化的表现。

(四)书写方式

墓志铭作为一种出土文献,长期埋于地下,未经纂改,真实地保存了制作当时的原貌,是一种珍贵的同时资料,反映了当时汉字的真实使用面貌。

由于石质墓志密度比较大,墨汁等书写材料不易着附在上面,因此铭文基本都为刻写,而砖质墓志因为砖质地比较疏松,书写材料可以渗透其中,所以砖质墓志铭文不仅有刻写的,更多是简单的书写其上。本合墓志便是用墨直接写于砖面上,笔划清晰,志文书法先楷后行,偶尔有楷形相间的用笔手法,甚至个别字出现了隶书25,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志,呈现了当时书法写作的真正面貌,可以为书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价值。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白休徵墓志初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本方墓志有着较高的史学价值。手写的铭文,以及“龙川府”、“长史”、“银州”、“太原”、“常山郡”“胜州”等这些府名、官职、历史地名,对于研究唐代汉字使用情况、书法、职官、兵制、历史地理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唐代出土了不少砖质墓志,但是主要集中在晚唐,本合墓志为盛唐时期的产物,较为少见,对于研究唐代砖质墓志乃至墓志形制发展源流有着积极意义。

注释:

①托克托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托克托文物志[M].中华书局,2006:231.

②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79.

③王继祖.太原建置史略[J].晋阳学刊,2001(06):86~91.

④宋颖芳.全唐文唐玄宗李隆基诏敕考辨[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3,24.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14.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31.

⑦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446.

⑧参见前揭《唐代墓志汇编》第1444页.

⑨李献奇.唐皇甫炜夫人白氏墓志考释[J].文物,1998(12):84.⑩钱伯泉.汉唐龟兹人的内迁及其扩散[J].西域研究,2001(2):16.

11(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十九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14.

12(清)王世禛撰,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540.

13(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67-773.

14(元)脱脱.辽史(卷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4:469载“: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

15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382.

16前揭《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第392页.

17前揭《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第408,409页.

18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09.

19陈正和.上郡膚施初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13.

20参见前揭《新唐书》第1287,1288页.

21前揭《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第393页.

22李作智.隋唐胜州榆林城的发现[J].文物,1976(02):80.

23赵超.古代墓志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25.

24殷宪.北魏早期平城墓铭析[EB/OL].http://czzyx.blog. sohu.com/3575385.html,2015-1-1.

25参见前揭《托克托文物志》第233页.

(作者单位:福建博物院)

郭月琼:福建博物院,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墓主常山墓志铭
拔野葱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再考及墓主身份推定
春蜜桃试种表现及避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汉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年代探讨
墓志铭漫话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墓志铭
常山:科技引领融合发展 打造全国油茶产业新高地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