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铺开小康路

2016-10-31刘秉承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牧区农牧民全区

刘秉承

2014年春节前夕,自治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农村牧区大规模综合性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拉开序幕。长久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下,成为制约全区农牧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补齐这块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梦美扬帆日,风好起航时”。工程实施两年多,全区各族人民怀着建设亮丽新家园的梦想,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夯实基础惠民生

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农牧民作出郑重承诺,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事业保障“十个全覆盖”,使我区农村牧区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1000多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不能让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康存耀言辞恳切,“‘十个全覆盖,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村形象,更要改变农村历史。这项变革,政府必须担起责任。”

蓝图铺开,梦想就近了。对全区广大农牧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来说,他们最朴素的梦想就是能住上好房子、用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接上连续电、生活有保障,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如今,这些朴素的梦想正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成为现实。嘎查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这两天忽冷忽热,我有点感冒发烧,给村医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几分钟就过来了。”今年68岁的准格尔旗沙蒿塔村村民魏狗不理在自己家中边输液边说道。魏狗不理住着40多平方米的新砖房,院子里铺上了砖,户户通电视线接进了家里。他说:“如今的日子太好了,住的是政府出资5万元帮助建的新房,喝上了自来水,月月还领着低保金,真是感谢政府感谢党啊!”45岁的村医李海军也说,“十个全覆盖”实施之后,他给村民们看些常见病只收10到20元的出诊费,医药全部是零差价。

走进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岭航村,整齐划一的平房坐落在干净整洁的水泥街道两边,平坦宽阔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嬉戏,便民超市里村民们边买东西边开心地谈笑着……“现在,村民们已充分体验到‘十个全覆盖带来的幸福生活。就拿修路这一项来说吧,以前我们村的女孩子都不穿高跟鞋,因为那路除了土就是坑。现在好了,走在大街上连一点尘土都没有。”村党支部书记李万林感慨地说。

来到化德县德包图乡幸福院,62岁的刘竖琴老人的屋子明亮干净,里面摆着电视机、洗衣机、烘干机、冰柜,政府给配齐了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柜、餐桌、餐椅。刘竖琴老人告诉记者:“住在幸福院,环境好了,生活方便,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每天还能去做做操,日子好过啦!”73岁的“院友”王祥老人是幸福院老人选出的党支部书记,说起“退休”生活,老人难掩自豪:“我平时组织党员学习,给大家发发报纸,每两个月还要召开院民会,督促大家搞好卫生。”幸福院成了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老支书的“退休”生活有了新内容。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内蒙古自治区的“十个全覆盖”工程。

立足资源强产业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对于在工程中受益的各地农牧民而言,交通的改善,信息的畅通,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不仅为他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为他们开启了更多的脱贫致富新机遇、新途径。

借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全区各地依托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纷纷打造现代畜牧业、设施农业、林果产业、特色旅游等富民增收产业。在广大农村牧区,一批“产业村”“亮点村”脱颖而出。

磴口县友谊村素有“中国华莱士之乡”的美誉,但多年来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民增收不快。“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该村将通村路修到了240栋华莱士瓜钢架大棚的门口。“以前的土路不好走,眼看着熟透的瓜拉不出去烂在地里。现在通村路修好了,商家直接把车开到地里拉瓜。”磴口县友谊村农民周双绘美滋滋地说。

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嘎查抓住“十个全覆盖”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有利时机,利用交通优势和丰富的草牧场资源优势,把昭乌达肉羊作为主推品种,建立农牧民与上游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羊联体”,采用“基地+农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为农牧民提供担保和资金支持,提供优质的种羊和养殖技术服务。这种模式既稳定了企业的羊源,也为高品质羊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完善的上游环节。

“‘十个全覆盖给我们修建了房屋、硬化了路面、装上了路灯,给我带来了财气,让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开野生鱼馆的包头市九原区三艮才村村民郭威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三艮才村位于黄河沿岸,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该村的渔家乐已从最初的6家发展到几十家,每家月收入从之前的几千元增加到上万元。“村里好多年轻人又回来了,都是奔着搞渔家乐回来的。”村民祁光玺老汉高兴地说着村里的新鲜事。村里的新发展,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找到了回来的理由,为村里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全区各地根据当地发展条件,因地制宜补齐产业这块短板,使得“十个全覆盖”工程更具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全区确定的2834个贫困嘎查村实现了“规划、项目、干部到村到户”,扶贫工作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滴灌”。特别是项目实施创造出自建直补式、选建后补式、杠杆式、互助合作式等多种模式,有效助推了我区农村牧区的产业发展和农牧民的种养结构调整,特色产业正在引领内蒙古大地上广大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移风易俗谱新篇

“十个全覆盖”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硬件”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软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区农牧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内蒙古西部农村,过去由于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流行着三种“业余文化”: 打麻将(赌博)、打塌嘴(闲聊)、打平伙(喝酒)。用当地话讲,每到农闲时节,往往是“男人阳湾湾暖和的了,女人家里头周锅的了”。但随着“十个全覆盖”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村文化室的建成、有线电视和网络的接入,农牧民蹲在墙根晒太阳的少了,上网找致富门路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学科学技术的多了;懒惰怕苦的少了,田间地头干活忙碌的多了。

村庄变美了,住上新房的农牧民也扬眉吐气起来。今年56岁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村民王景平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发生在自家的变化:“过去我住的土坯房,矮、潮、冷。去年,我家享受危旧房改造政策,盖起了6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家里铺了地板砖,有了卫生间。院子里砌了花篮墙、盖了羊圈。现在,院里掉个柴禾棍也得赶紧捡起来,生怕给这整洁的村庄添乱。现在,孩子们从城里回乡探亲,感觉自己脸上大有光彩啦!”

如今的内蒙古,不仅农牧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任凭嘎查村“脏乱差”变成主动维护村容村貌的整洁,乡村文化也搞得热火朝天。

包头市制作了“亮丽包头·美丽乡村”创建文明城市墙画,描绘出一幅幅新农村的崭新面貌,把村民的幸福生活都衬托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个全覆盖”工程及村民的美好生活生动形象地跃然墙上。文化墙以漫画、剪纸、格言等形式,将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绘制在乡村主要街道、文化广场,让一面面墙壁变成美观而又会“说话”的文化墙,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也让群众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

赤峰市宁城县挖掘文化内涵,在乡村建设中,坚持“文化为魂”理念,注重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通过整体规划、集中打造,多角度、全方位地体现村庄的个性和亮点,提升文化内涵,做到片区有样板、点上有精品。革命老区村老局子村提出“凝炼红色精神鼓舞人,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创造红色经典感召人”的思路,多方筹资建成陈子实烈士殉国纪念园,整理宣传陈子实烈士事迹,弘扬老区精神和抗战精神,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在辽中京遗址所在地大明镇城里村,通过专家的统一规划,复原了辽代建筑形式,打出了响亮的历史文化牌,灰墙、灰瓦、墙上的特色挂件、广场上的设施,无不透出古朴典雅的辽代风韵。在“蔬菜之乡”大双庙镇,大力提炼产业文化,做大做活黄瓜文章,打造“黄瓜小镇”文化品牌,沿线4个村庄围绕黄瓜主题进行产业介绍和产业文化展示。

“因地制宜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用在夯实基础和发展产业上,也可以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嘎查村的文化特色在哪里,我们的文化队伍就要进入哪里。”丰镇市的一位宣传干部如是说。

两年来,“十个全覆盖”工程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统领农村牧区工作的总抓手。全区各地在大力推进工程确定的10项任务的同时,还以工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追加了扶贫攻坚、发展现代农牧业、培育乡风文明等“自选动作”,有效补齐了农村牧区各项事业的短板。“十个全覆盖”不仅让农村牧区民生状况大有改观,更为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农牧民精神面貌的改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牧区农牧民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