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泽医人

2016-10-29蒲欢

百科知识 2016年16期
关键词:郎中华佗行医

蒲欢

在古代,“医生”一词多指学医的学生(类似于现在医科大学的学生),并非专指业医者,直到近代,“医生”一词才作为行医之人的专称而被人们所熟知。

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又是怎样称呼这些医者的呢?在宋代以前,人们一般按医者所治之病的分类来称呼其职业,例如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叫作“食医”;专门医治内科疾病的,叫作“疾医”;专门医治外科疾病的,叫作“疡医”;当然,也有专门为动物治病的,叫作“兽医”等。而自宋代以后,人们则惯用“郎中”“大夫”二词来称呼行医之人。有趣的是,这种称呼也是有南北差异的,北方人惯用“大夫”,南方人则惯称“郎中”。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在用“大夫”来称呼也不算过时,但“郎中”的使用面则相对窄了许多,甚至有人将其和江湖骗子混为一谈,这显然是不妥的。

村医图 [宋] 李唐

此“郎中”非彼“郎中”:郎中称呼的由来

西晋文学家李密在其名篇《陈情表》中讲道:“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其下文亦提及“历职郎属”等语,很显然,这里所提及的“郎中”并不是指医生,而是指官职。在宋代以前,作为官职的一种,郎中与议郎、侍郎、中郎一起统称“郎官”。起初,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作为皇帝的侍从或守卫宫殿的安全,后来各个朝代的郎官职务又有所变化。那么,一直作为官职的“郎中”一词,为何从宋代开始会成为医者的代称而为百姓们所熟知呢?

有一种说法是宋代有个郎中官叫陈亚,和著名书法家蔡襄是好友。他为人幽默诙谐,喜欢玩文字游戏,而且经常将药材名融入诗歌中,时人称之为“药诗”,其中比较著名的“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一句,便用了谐音的方法巧妙地融入了“前胡”“半夏”这两味中药材的名称。据说有一年十分干旱,陈亚和蔡襄在路上看见一个和尚打着赤膊,在烈日下跪着求雨,样子十分滑稽。陈亚随即打趣道:“不雨若令过半夏,应定晒作葫芦巴。”“半夏”和“葫芦巴”均是中药的名称。蔡襄觉得陈亚讽刺得过分了,便道:“陈亚有心终归恶。”陈亚也不甘示弱,灵机一动,接道:“蔡君除口便成衰。”其中,“便成衰”是中医腹泻的别称。这两人作诗互谑的事迹在民间流传开来,陈亚名声大振,一些民间医者也以读陈亚的“药诗”为乐事。人们认为陈亚不仅熟悉中药材名称,而且一定还精通医术,于是便用陈亚的“郎中” 官名来代指医者,“郎中”用来称呼医者也由此日益流行。

民间传说很可能会有一定的演绎性,单用上述的故事来解释用“郎中”指代医者的由来显然是不严谨的。一些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顾学颉、王学奇所著的《元曲释词》认为:“郎中本古代官名,始于战国,自汉至清,历代沿置。在唐末五代时,卖官鬻爵之风盛行,人人以官名之利为荣。后来在南方农村中,遂以郎中为医生的别称,北方则以大夫称医生。”这种官称泛滥之说在笔者看来更为可信。民间的医者如果医术和医德足够优秀,很容易为百姓所崇敬,在一个崇尚官爵的时代,用官名作为对这类人的尊称似乎也顺理成章。

“坐堂”与“走方”:不同类别的郎中

人们常称郎中为“草泽医人”,或者加“江湖”一词作为修饰,这更形象地体现了郎中所具有的浓厚的民间气息。不同于皇宫中的太医,郎中们所服务的对象多是普通百姓,而他们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按古代“三教九流”的划分方式,郎中也仅仅居于中九流,社会地位自然是不高的。作为民间的小角色,虽不至于低贱卑微如同草芥,但终究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得时时刻刻想着生存的问题。他们以医术谋生,或自己开一家医馆(一般名曰“某某堂”),等待病人前来问诊;或行走各地,一路上卖药行医。人们常将前者称为“坐堂郎中”,将后者称为“走方郎中”。

所谓医者仁心,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出现的郎中形象,虽多无权无势,却总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颇具侠义精神,是理想状态下郎中的典范,体现了民众对医者德、术兼具的期望,使读者、观众印象深刻。如电视剧《神医喜来乐》便塑造了一位崇尚医德、不畏强权的坐堂郎中形象。

清末刘鹗所作中篇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主角——外号“老残”的铁英是经典的走方郎中形象。刘鹗将这位郎中塑造为明辨是非、侠肝义胆、与人为善的正面人物。著名学者李欧梵称他为“文侠”,并评价说:“文侠用头脑和药草,而不是凭藉刀剑,来洗雪社会的不公。”

医者典范:流芳后世的郎中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医术高超、心系百姓的医者,他们秉承悬壶济世、治病利民的观念,专注于民间的医疗事业,是各个时代的优秀郎中。

“神医”华佗便一直是人们心中医者的典范,甚至到后来,人们称赞某位医者医术高明,也常赞其“华佗在世”。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这样一个飘摇动荡的时代,加之水旱灾害和疾病蔓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华佗十分同情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他不愿意做官,只想四处行医,济世救人。他精心研究医药,并将自己的行医经验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青囊书》,可惜这本书最终没能保留下来;而华佗的医术,则多由其弟子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和华佗处于同一个时代的还有位名医叫张仲景,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的传世名作《伤寒杂病论》影响深远,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自小对做官没有兴趣,尽管被举为孝廉,进入官场,成为长沙太守,他依旧淡薄名利,对医学极为痴迷。他心系百姓疾苦,想通过自己的医术尽力为当地百姓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是处理政事,而是专门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后世有将医者在医馆中诊治的行为称为“坐堂”,传说其来由就是始于张仲景坐堂为百姓看病的故事。

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根据自己多年民间行医的经验,写下了不朽之作《千金药方》。作为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在孙思邈看来,医者要将解除病人的痛苦作为唯一职责,对病人应一视同仁,要做到“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用毕生精力去践行自己对医德思想的追求。

今天我们说起郎中,或能想到在旧时代的药铺里,医者看诊时望、闻、问、切的场景;或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身背药箱、摇动虎撑(虎撑又叫虎衔,俗称药铃或串铃)的游医形象。作为中国历史上平凡的角色,他们能钻研医理、悬壶济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和精神财富,至今被人们所铭记、颂扬。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郎中华佗行医
你是“急先锋”还是“慢郎中”
华佗学医
华佗学医
“板鸭”行医记(一)——中医在西班牙行医的特点
急先锋和慢郎中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