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小儿慢性肺炎
2016-10-29孙桂连
孙桂连
关键词:小儿慢性肺炎;痰;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0.029
中图分类号:R272.9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0-0117-02
小儿慢性肺炎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肺炎,反复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及慢性鼻窦炎为其诱发因素。临床上,小儿慢性肺炎的诊断需从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进行。如果患儿长期咳嗽,肺部听到干/湿性啰音,就一定要行X线检查,以明确肺炎诊断。在20多年临床学习与实践中,笔者应用中医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兹就相关体会介绍如下,冀与同道分享。
1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物质和功能均未发育完善,御邪能力弱,不仅容易被外感、内伤而致病,且发病之后,病情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寒、热、虚、实之间也易于兼夹与转化[1],形成迁延不愈之慢性病。小儿慢性肺炎之形成与其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冷暖不知自调,其腠理不密,肺脏娇嫩,外邪易于感触。风为阳邪,乃百病之长,挟寒热之邪外袭而为病,首先犯肺,肺失宣肃之令,津液输布失司,聚而成痰,外邪与痰邪胶结,郁闭肺气,而成肺炎喘嗽,出现咳嗽、咯痰、喘憋或发热等。痰为病理产物,或与风热交阻成痰热证,或与风寒交阻成寒痰证,加重肺气闭塞,因此,痰邪也是新的致病因素。无论寒痰或热痰,若治疗得当,则可邪去正复而愈。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兼有厌食、疳证、佝偻病等正气虚弱者,或邪热炽盛,余邪稽久不去,痰邪滞留肺络,患病之后常迁延不愈,难以恢复,而成慢性肺炎,患儿咳嗽绵绵不愈。若再次感邪,外邪束卫,肺卫俱闭,痰邪壅盛,则咳嗽加重,甚或喘憋有痰,发热。余邪未去,正气未复,反复感邪,周而复始,终成顽疾。
总之,咳嗽是小儿慢性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肺脏受累,痰阻气闭,宣肃失司而成。痰邪为其主要病理产物,常黏着不易祛除。由于感邪不同和体质差异,痰邪又有病性上寒热的区别及转化。若肺闭痰阻日久,血脉瘀滞,可出现唇紫、指绀等变证。
2 治疗原则
小儿慢性肺炎的咳嗽为内伤咳嗽,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或见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之正气不足之象,治疗似应扶正祛邪。但其主要病理机制是痰浊阻肺,肺气闭郁,故治宜宣肺化痰,或清化热痰,或温化痰湿,扶助正气要视病情变化酌情给予。在急性发作期,兼见发热、喘憋症,急当祛邪,不宜扶正,以免闭门留寇;恢复期,邪去正未复,方可扶助正气。小儿脏气清灵,生机蓬勃。慢性肺炎虽病程迁延,正气不足,但关键因素是痰邪久留,若使肺气宣发,痰邪得化,清气自可来复;若恢复期邪去,正气恢复迟缓,方可稍加提携正气,也不宜过用甘温或滋腻之品,以免生热或碍胃,影响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质,妨碍其自身蓬勃向上之生机。所以,小儿慢性肺炎的治疗关键是宣肺化痰,正如《幼幼集成·咳嗽证治》“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要终不离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基本方可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若痰热内蕴,则兼清热宣肺化痰,加桑白皮、葶苈子、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黄芩、鱼腥草清肺解热;若痰多色黄、稠黏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若痰湿中阻,则佐以宣肺化痰燥湿,加紫苏子、莱菔子、芥子温肺化痰,百部、紫菀宣肺化痰止咳。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3岁7个月,2015年1月2日就诊。4个月前,患儿因气候变化感受风寒,出现鼻塞、咳嗽,家长遂喂服双黄连口服液和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咳嗽有所好转,但喉中有痰,发热,外院查白细胞升高,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后热退,偶有咳嗽,痰多,眠时呼吸粗重。近1个月来食纳欠佳。1周前不慎再次汗出当风,出现鼻塞、涕多,咳嗽,喉中有痰声,喘息胸闷,外院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给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口服阿奇霉素及肺热咳喘口服液加小儿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咳喘减轻不明显。刻诊:查患儿双鼻腔内有大量白黏鼻涕,口唇无紫绀,无三凹征,咽无充血,扁桃腺Ⅱ度肿大、不红,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稍滑。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示“双中下肺沿支气管走形见点片状阴影,支气管肺炎”。耳鼻喉科会诊为“慢性鼻炎”。
辨证:患儿初为风寒感冒,治疗不当,表证未尽解,邪滞肺卫,肺失宣肃,津失输布,则鼻塞、咳嗽、有痰。痰阻肺络,肺气郁滞,反复感受外邪,终致肺气闭阻,痰湿壅滞而成肺炎。证属肺气郁闭,痰湿阻滞。治以宣肺止咳、化痰燥湿。方用三拗汤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中药免煎颗粒):炙麻黄4 g,炒苦杏仁5 g,炙甘草3 g,陈皮6 g,法半夏6 g,茯苓6 g,莱菔子6 g,紫苏子6 g,芥子6 g,桔梗6 g,白芷6 g,厚朴6 g,瓜蒌6 g。7剂,每日1剂,开水冲,分2次服。
2015年1月9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早晨起床后咳嗽,仍有痰,已无喘憋,未闻及干湿啰音,鼻腔内白黏鼻涕仍较多,呼吸粗重,夜卧不安,舌脉如前。此乃痰湿减少,守方去瓜蒌,继服7剂。
2015年1月16日三诊:患儿不咳,涕减,喉中有痰,夜卧转安,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乃肺中痰湿已去大部,鼻窍尚未尽通,原方去紫苏子、芥子,加藿香6 g,以散寒除湿通窍,继服7剂。
2015年1月23日四诊:患儿喉中痰声已无,不咳,夜卧安,纳好,二便调,鼻腔内还可见少许清涕。守方加防风6 g、白芍6 g、黄芪8 g,以益气固表,继服7剂。
2015年1月30日五诊:无不适,胸部X线示“双中下肺点片状阴影已吸收,支气管肺炎恢复期”。耳鼻喉科会诊为“鼻炎治愈”。遂中病即止,嘱患儿平素慎风寒。随访3个月,未再咳喘。
按:本案患儿为慢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致慢性肺炎,治则从本,始终坚持开宣肺闭,燥湿化痰,使慢性肺炎、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并治愈。
鼻炎和慢性肺炎在现代医学是2个不同的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是儿科难治性疾病。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故鼻炎和肺炎可一并从肺论治。本案病程长,历经多种治疗,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雾化也不能缓解咳喘,故停用,以免戕害小儿本已不足的正气。遂独以中医汤剂宣肺化痰,本案方药虽平淡无奇,却能调理气血阴阳,终起沉疴重疾,使患儿肺疾尽去。由此,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肺炎有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1.
(收稿日期:2016-03-01)
(修回日期:2016-05-21;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