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初步探讨

2016-10-29李翠英李金香曹泽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主治腧穴功效

李翠英 李金香 曹泽标

摘要:“穴性”的提出对腧穴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类比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描述模式,提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腧穴描述模式。具体从三方面进行: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根据穴性理论和目前腧穴主治确定功效;通过归纳的功效条理化腧穴主治,并逐渐精简和补充。从而有利于腧穴的深入研究及系统学习与记忆,促进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穴性;功效;主治;腧穴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0.002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0-0007-04

Abstract: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acupoints. The description pattern of “property of Chinese medicine - function - indication” of analogy TCM put forward the description pattern of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function-indication axi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orting, 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ies on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ing th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present theories and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 methodizing the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 through functions, gradually simplify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refore, the above would make great sense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memorizing of acupoints and promoting clinical thinking about acupuncture, with a purpose to better guid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indication; acupoints

穴性是腧穴所具有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是诸如治疗特性等穴位相对于人体其他点位特异性产生的基础[1]。近年来,穴性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认为把穴性按中药药性的模式规范下来,并强调单穴的特异性功效及其指导临床主治将是一项对腧穴学习及针灸临床极有意义的研究。因此,为了构建全新的系统腧穴理论,笔者从穴性角度出发,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腧穴功效与主治病症,重点探讨穴性-功效及功效-主治的纵向关系,以期完善及深化腧穴研究,更好指导腧穴的学习与临床应用。

1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提出与意义

腧穴作为针灸治病的载体,历经几千年发展至

通讯作者:李金香,E-mail:1306550930@qq.com

今,已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迄今相关研究尚有不足之处:①虽有较好的穴性理论,但缺乏针对单个腧穴穴性理论的整理。直至第九版《经络腧穴学》[2]仍按传统“定位-解剖-主治”模式描述腧穴,未重视腧穴性能的整理;②对腧穴的介绍缺乏“功效”项,更未重视整理单个腧穴特异性功效;③腧穴主治病名多而杂,且未能纳入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构建全新的“穴性-功效-主治轴”腧穴表述模式,以弥补当前腧穴描述的不足。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将使针灸辨证论治体系从传统的以辨病位为主的诊疗体系,转变为以“穴性”所代表的辨病性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3],即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的诊疗体系转变为以脏腑经络辨证与辨病性相结合为基础的诊疗体系,有利于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上,腧穴功效的确立,在深化对穴性认识的同时,条理化主治病症,此轴的构建将使腧穴的学习与记忆更为轻松简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巧记而非死记,达到不记而记的最高境界。尤其在针灸临床运用中,能使单穴治病的靶向性更强,组方配穴更精当,协同作用更明显,使针灸治疗更高效安全。

2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

不同于药物是外来事物,腧穴是人体自身重要组成部分,因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穴性具有多样化,且存在良性双向调节性。若完全照搬药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穴性,将使腧穴研究难有突破。因此,在腧穴的研究上,应借鉴中药的研究模式,从穴性理论着手,重点研究治疗特性,确立腧穴功效,指导临床主治,同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不断完善功效及主治的表述,形成规范化的腧穴描述模式(见图1)。

2.1 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

穴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关注腧穴群共性到关注单穴特性的过程。《素问·气穴论篇》首次提到“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揭示了腧穴群之间存在寒热特异性。而在《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典籍中,单个腧穴的特异性能成了关注的重点。直至民国,《实用针灸指要》第一次明确提出“穴性”一词,“药性穴性,其义一也”[4]。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心悟》亦强调:“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5],并将单个腧穴穴性进行分类,初步形成穴性理论。

穴性至今尚无统一概念。一般认为,穴性是腧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特性,是腧穴所具有的能同时解释其生理与病理表现的固有属性,包括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是诸如治疗特性等穴位相对于人体其他点位的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可以与它相互作用,但不是它产生的缘由[1]。可见,穴性理论主要探讨腧穴的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其中部位属性包括腧穴的定位归经、脏腑络属、是否为特定穴等内在基本属性;功能属性则与外在影响治疗特性的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指时间(如季节)及医者施术情况(如补泻手法)等。因阿是穴无具体名称及固定位置,故本文不予考虑。

对穴性理论的完善,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4个方面:①对腧穴的定位归经、脏腑络属、是否为特定穴等部位属性进行总体论述,同一经的腧穴因经脉走向及气血流注不同,出现定位及特定穴属性的不同,应重点标注。如上巨虚穴性表述:定位情况,归胃经,属胃络脾,为特定穴。②对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单独列出描述。先将每类特定穴所具有的治疗共性总结概括,如井穴治疗神志昏迷或热证、郄穴治疗血证、下合穴治疗腑病等;再对单个特定穴的治疗特性进行单独描述,同时注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俞募穴的阴阳属性,如肝经井穴大敦除治疗热证,还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对需外界因素影响才能表现出的治疗特性,单独列出予以详尽描述。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针灸施术方法与时间、操作手法及进针深度与角度,如足三里补法表现温中散寒的治疗特性,泻法则表现清热泻火的治疗特性,如此使腧穴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性。④对经外奇穴因缺乏经络脏腑属性,穴性独特,作用较为固定单一,也需单独分析整理,如子宫主治妇科疾病的特性。即便如此,对部分腧穴难以发掘的潜在性能,仍需借助现代技术进行摸索;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分析后,从临床疗效反推出穴性,尽可能完善穴性理论。 总之,在穴性的归纳整理中,应始终以研究治疗特性为中心,结合经络理论及辨证论治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当前由临床主治反推出穴性已成为研究趋势,下阶段主要工作为全面分析整理单个腧穴主治病症的文献资料,收集和总结实际临床信息,不断补充验证穴性理论。

2.2 根据穴性理论和目前腧穴主治确定功效

穴性是功效的内在依据,功效反过来又可验证与完善穴性的治疗特性;同时功效决定主治,主治的阐明反过来又可弥补腧穴功效表述的不足。因此,对照中药的描述,确立腧穴功效一项显得尤为重要[6]。因功效是穴性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穴性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在功效的表述上,有学者提出腧穴功能的研究不能机械套用古人经验,应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腧穴部位和特殊属性为依据,以针刺补泻、艾条、放血等方法为条件,通过辨证施治,根据其临床效果以验证腧穴功能的正确性,如此才能完善腧穴功效的描述[7]。 对腧穴功效的阐述,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穴性理论确定功效。所有腧穴均具有的“疏经通络”“调和阴阳”等通调作用,可先总结归纳。然后,根据单个腧穴的部位属性和功能属性进行阐述。①单个腧穴的定位归经及脏腑络属情况,决定了其局部治疗和循经远治,如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归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别络心系,因此具有活血通络、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等作用。②腧穴具有的特定穴属性,使腧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具体表述随单个腧穴的特定穴属性不同而定。如募穴属阴,据“阳病治阴”理论,所有募穴均具有治疗腑病的功效,如大肠募穴天枢具有泻实导滞的作用。③对需要特殊操作手段,以及因进针深度、方向不同导致的腧穴治疗特性,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表述,同时使用专业的针灸操作表述符号来标注。如上巨虚用针刺补法或灸法温阳散寒,用针刺泻法可清热泻火;秩边针感下传可治腿部疾患,针感前传又可治泌尿生殖疾患。

此外,还需结合腧穴的临床主治病症以弥补腧穴功效表述的不足。如至阴常用灸法治疗胎动不安,故反推其具有安胎作用;迎香常治疗胆道蛔虫,反推其具有安蛔功效等。总之,结合穴性理论与目前腧穴主治可初步确立功效,而功效的归纳进一步加深了对腧穴的理解与记忆,拓宽了腧穴临床运用。

2.3 通过归纳的功效逐步精简和补充腧穴主治

目前的腧穴主治归纳存在杂乱无章、反映特性不够、未能紧密联系临床等弊端,如隐白主治急性鼻出血,内关主治休克等被现代临床所验证疗效确切的主治病症,均未被归纳整理[8]。因穴性决定功效,功效决定主治,故对主治的归纳应以穴性理论及功效为指导,表述上应通过归纳的功效条理化腧穴主治,并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精简临床少用的主治,同时补充新发现的疗效确切且为业界公认的主治病症。

在条理化主治病症上,以部位属性确定的功效及功能属性确定的功效为指导,在各功效中,依据主次的重要性排序。①临床广泛应用的是腧穴的近治及循经远治作用,由腧穴的定位归经属性决定,故所有腧穴均可主治局部疾病及本经远处病变;②临床应用较多的特殊治疗作用,与腧穴的经脉脏腑络属及特定穴属性相关,使其不仅可主治本经脏腑疾病,还可治疗他经脏腑病变;③因不同的操作手段使腧穴表现出的特异性治疗作用,更使腧穴主治多样繁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2种主治病症,如腹泻与便秘。

腧穴主治的精简与补充离不开对各腧穴的现代临床应用综合整理。首先,为更精简腧穴主治,对具有确切疗效的某一类病症,将其进行集中排列,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按临床使用频次排列,如丰隆具有祛痰特性,仅需列出咳嗽、哮喘、眩晕等典型病症即可。其次,为补充与验证主治病症,将各腧穴理论上主治的疾病谱列出,将确切的临床功能主治先整理出来,不确切或证据不充分者暂且搁置。如梁丘,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病及乳腺炎,比较确切的功效为调胃通乳,但古文献记载的主治大惊、腰酸等未被验证,可先不予列出。如此成熟一个,明确一个,才能使主治病症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指导现代临床应用。

2.4 “穴性-功效-主治轴”指导的腧穴描述

以足三里为例。其穴性描述:①部位属性: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归胃经;属胃络脾;为特定穴。②特定穴属性:五输穴属合穴,五行属土;六腑胃之下合穴等。③外在影响因素:时间、操作手段等引起治疗特性变化。功效描述:①局部及循经主治作用:行气活血、健脾和胃;②特定穴特殊治疗作用:通腑泻热、导滞止泻;③特定操作手段治疗作用:补法能补中益气,泻法则可以疏导积滞等。主治描述:①局部病症:下肢痿痹、下肢不遂、脚气;循经远处病症:胃痛、呕吐、呃逆、噎嗝等。②特定穴主治病症: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消化不良、痢疾等。③需特定操作手段主治病症:采用补法,主治疳积、癫狂、气短、头晕、中风后遗症、虚劳羸瘦等病性偏虚的病症,为保健要穴;采用泻法,主治咳嗽、乳痈、心悸、水肿、高血压等病性偏实的病症。

3 小结

“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将为腧穴研究提供新思路,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待解决。①穴性理论尚不完善,限于现有研究条件及对穴位现代研究的不足,目前掌握的穴性仅为其中一部分,仍存在较多未被发现的腧穴性能,这势必导致腧穴功效与主治病症的归纳存在不同程度遗漏,有待于今后完善。②对比中医以辨病性为主的辨证理论体系,针灸临床一直采用以辨病位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若将经络辨证为基础的诊疗体系转变为脏腑经络辨证与辨病性相结合为基础的诊疗体系,将与目前诊疗体系存在重大差别,这需要较长时间的协调。③古医籍与现代文献对腧穴主治功效的研究多而杂,如何条理化地分析整理是一个艰难过程,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上仅对“穴性-功效-主治轴”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其完善还需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一旦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必将对腧穴的深入研究及针灸教学和临床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牛舰霏,赵晓峰,武连仲,等.再论“穴性”[J].中国针灸,2014,34(6):569-571.

[2] 刘清国,胡玲.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53.

[3] 赵洪钧,刘延伶.中西医结合看“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论“证”概念的误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4-16.

[4] 罗兆琚.实用针灸指要[J].针灸杂志,1934,2(1):2.

[5] 孙震寰,高立山.针灸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1.

[6] 郭教礼,杨世忠,岳雯.手足太阳经腧穴与中药的对应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5,35(1):34-36.

[7] 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9.

[8] 陈尚杰.穴位主治实质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4,24(11):789-791.

(收稿日期:2015-08-10;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主治腧穴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