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自治州生姜姜瘟病生物防治初探
2016-10-29吴光辉鲁建华刘昱卉熊绍军左小义
吴光辉,魏 林,鲁建华,刘昱卉,熊绍军,左小义
(1.湘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生姜(Ginger)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的根状块茎,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调味品,又是传统的中药材,生姜药食两用的特点使其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1]。生姜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为当地菜农主要创收产业。但近年来,该地区生姜在栽培过程中,由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rum,现更名为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细菌侵染引起的姜瘟病发生严重。据统计,全州生姜因姜瘟病危害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20%~30%,平均667 m2减产400~600 kg,年损失总量约2 000~3 000万kg,1.2亿元左右,给当地姜农带来巨额损失。腐烂的生姜中还含有黄樟素,可使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1,2],姜瘟病已严重影响了湘西自治州姜产业的发展。目前,当地对该病的防治还主要应用于化学防治,但长期化学防治的结果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难以奏效的弊端已逐渐显现出来。鉴于此,本研究收集了目前防治细菌性病害较好的生物农药,进行了田间防治姜瘟病的试验,以期确定生物菌剂防治姜瘟病的可行性,为当地姜农高效绿色防控姜瘟病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生姜品种:湘西小黄姜,为当地主栽品种,5月12日定植。
供试药剂:5种生物制剂及来源见表1。
1.2 试验地条件
试验安排在湖南省凤凰县吉信镇满坪村生姜基地进行,海拔350 m左右,常年姜瘟病发生较重的田块。试验大田黄壤土,地势平整,排灌方便,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施肥数量、除草等)均匀一致,并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表1 供试生物制剂及其使用浓度
1.3 试验方法
5种供试生物制剂在田间的试验处理及各处理使用浓度见表1,每处理重复次数3次,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四周设有3~5行保护行。以不施用任何杀菌剂处理为对照。
1.4 施药与调查方法
喷雾与灌根法同时进行,7月11日初见姜瘟病时开始用药,各处理施药剂量按照表1进行,每隔10 d施药1次,连续3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每次施药后10 d调查防治效果,共调查4次。
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株,调查肉质茎症状,记录调查总株数、各级病级株数,对各处理单株病级依次记载。其中病情调查时的分级标准为[3]:0级,无病;1级,母株局部发病,子孙姜株无病;3级,子孙姜株有病斑但无枯死;5级,姜丛局部枯死30%~50%;7级,姜丛基本枯死或全枯死,姜肉60%变色腐烂;9级,姜丛完全枯死,姜肉90%变色腐烂。
1.5 药效计算方法
试验结束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二者按式(1)、式(2)计算: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姜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姜数×9)×100 (1)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2)
式中:
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l: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应用邓肯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供试5种生物农药对姜瘟病的防治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第1次施药后10 d,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各药剂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防治效果依次为52.29%、51.71%、48.47%、43.18%、42.35%;第2次施药后10 d,上述药剂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防治效果依次为61.01%、62.70%、58.94%、52.40%、53.22%;第3次施药后10 d,上述药剂处理对生姜姜瘟病的防治效果依次为71.07%、70.60%、68.75%、60.41%、58.47%。3次调查接果显示,供试药剂中蜡质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中生菌素防效相当,且均极显著高于农用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而农用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两制剂防效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生物农药对姜瘟病防治效果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物农药对湘西姜瘟病均具有一定防治作用,且这种防治作用随着施用次数的增多而明显增大。其中1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FG、8亿个/g蜡质芽孢杆菌WP和3%中生菌素WP防治效果更为明显,可应用于该地区姜瘟病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防治的污染和降低病原菌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