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比人长寿

2016-10-28谷斯涌

博览群书 2016年9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童话作家

谷斯涌

1986年12月,洪汛涛在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童话学》,为我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做了一件大好事。创作与理论原是文学事业的两翼,但我国的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长期以来这两翼明显一强一弱,难以比翼齐飞。此前三十多年,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著述,大多是著名作家创作经验的结集,贺宜、金近、陈伯吹等,都为此做出过各自的贡献。洪汛涛是我国著名的童话作家,创作经验丰富,80年代以来,他决心在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便开阔视野,另辟蹊径,将童话纳入文化的大范畴,用文艺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童话,建立起童话自身的理论体系。童话理论包括童话的概念、分类、功能,童话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童话史包括童话的起源、中国古代童话和外来童话的影响,中国现代童话的兴起以及发展中的艰难历程,分别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现当代叶圣陶、张天翼、严文井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书是洪汛涛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能在那个年代问世,也不偶然。可以说,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一部理论专著。

《童话学》出版以后,当时就获得我国儿童文学界许多人士的肯定与赞赏,一年后,《儿童文学研究》杂志曾发表专文评介。不久,金燕玉在《中国童话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辟出专门章节做了评述,说“这部著作内容宏大,资料翔实、丰富,论述活泼,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教授后来在论及洪汛涛的业绩时,也把这部著作列为他三种大书之首,说“《童话学》是洪汛涛一个人完成的童话学体系建构,集中体现了作为一位优秀童话作家对童话艺术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建构童话民族性、现代性、审美性、儿童性的深层次思维,是中国童话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连工具书《儿童文学辞典》(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也在相关条目中提到了它,足见其影响之大。

此书出版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短短的瞬间,但在人类生活中,却也足以成长起一两代人了。时光老人非常公平,他在匆忙行进中依次淘汰了浅薄、平庸、趋时书籍的同时,也珍爱着一些有质量、有生命力的著作使之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并愈显其光彩。《童话学》,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书籍,值得人们一读再读。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童话学》的一大特点。有些理论书籍专用术语连篇,内容却显得空洞。洪汛涛得力于他丰富的创作实践和长期对童话的潜心研究,在这部著作里避免了这个通病,做到内容实而不空,论述有理有据。比如,在谈到童话的概念应该如何表达才比较科学的时候,作者拟了这么一个定义:“童话——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这句话不是轻易写出来的。为了下这个定义,作者做过深入的研究,他从古代史料中去考证,从国外书报上找论据,还查阅各类辞书的有关条目,相互比较,采众说之长,补各家之不足,并从不同历史时期童话内涵的细微变化中去体察意会,最后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这个定义本身是否已经尽善尽美,固然还可以讨论、补充甚至修正,但他把得出这个定义的种种依据一一列出,使得读者得以全面了解它的形成过程,对定义的认知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其他章节,如介绍中国的古代童话与现代童话的开发等处,也广征博引,依靠大量珍贵史料,论述得头头是道,在告诉读者明确结论的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使这本书既有吸引力又有说服力。

立论大胆,观点新颖,是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说到我国童话的初创阶段,洪汛涛充分肯定了孙毓修所做的巨大贡献。这个名字,在近年有关童话的文论中,偶尔也有提及,但如此重视他的作用,明确将他置于这么显要历史地位的,还很少有过。其他方面,关于童话的特征,关于童话的起源、继承和创新等方面,洪汛涛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谈到有关问题时,他总是先客观地介绍别人的各种论点,然后又从容不迫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供读者鉴别和比较。他的观点,自然并非条条都是最后结论。科学研究的任务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他鲜明的观点和坦诚的态度,对推动我国童话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联系实际,有论有争,是这部著作的又一特色。来自实践而又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论。洪汛涛具有写作这类理论文章的优越条件,他几十年来写出了《神笔马良》等许多优秀的童话名作,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后来他又主编过多种童话选本,阅读、赏析和研究了大量新作,并多次主持过全国性的评奖活动,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童话的历史与现状。因此,他写《童话学》就不是空谈理论,做到了脚踏实地,有的放矢,紧密联系实际。如关于借替和拟人,他谈到了童话的物性,便明确指出当时那种认为拟人化已经过时、把物性视为框框的意见是错误的。在谈到童话的假定时,作者毫不含糊地指出当时创作中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假定限制过多,一种是任意的假定。他还列举了不成功的作品或是有些作品中的败笔来加以论证。涉及某些错误观点时,他不留情面,直截了当地明确指出。关于童话的继承与更新,洪汛涛明白写道:“童话的突破,是质量上,包括思想和艺术上的突破,而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不能割断历史。现在有的人把文学上的突破,说成是要抛开和否定昨天的一切。要从零开始,或者从他开始,这是荒唐的。”其他如对童话现代化的呼唤,对童话创作中洋化、老化的忧虑,也很有针对性。洪汛涛在书中直言不讳、据理力争,这种对理论研究的科学精神,很宝贵。

最后,《童话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生动、优美而富有感情。一般说,理论文章既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难出现可歌可泣的人物、场景,容易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童话学》却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作者不摆“理论大师”的架子,他仍以童话作家饱蘸感情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继承?他这样写道:“不做败家子,把过去的好东西一股脑儿丢掉;也不当守财奴,死死守住祖传的家产。” 他如此形象地叙述,避免了用抽象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名词术语,把文章写得生动有味。写童话作家那一章,开头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类似的文字,还能举出不少。《童话学》是本理论书,但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介绍前辈作家披荆斩棘的劳绩,他从容陈述,流露出自己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批评有害的观点时,他又大声疾呼,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懑。展望童话的前景,洪汛涛又不失童话家的本色,乐观,向上,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些,都为这本理论专著增添了难能可贵的文采。

自然,凡事都须一分为二。一般说,理论著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童话学》同样也有美中不足。有人说它有些内容“缺乏理论的严密性、科学性和精细性”。也有人指出某些章节似可更精练些,如童话的产生和来源,不一定非要分开论述;对有的作家的作品,介绍较多,评述不够。叶圣陶等八位作家对我国童话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在我国童话史论的著作中,理应有他们的篇章;但同他们一起耕耘着我国现当代童话园地的著名作家,也还有一些,如梅志、赵燕翼、孙幼军、吴梦起等,将其同列于这个名单之中,他们并不逊色。当然,这个名单中也缺失了“洪汛涛”——这明显是作者对自己从严要求的结果。可见其人品高尚,确实令人敬佩,在当今尤为可贵。但实事求是地说,从文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来说,少了洪汛涛,也是一个缺憾。

现在,我国的童书出版事业,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总体水平,都在蓬勃发展,与三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我们还须继续前进。前进就需要继承和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精神财富,从前人的足迹中辨识自己行进的方向。

《童话学》是本理论书。或许有人以为,学术专著终归是少数专家学者攻读的书籍,读者群不会很大。其实不然。童话是孩子们喜爱的课外读物,数量不小的童话作家和编辑们,固然需要理论知识的指点和引导,此外,童话理论也还有更为广大的读者群,如中小学教师和很多少年儿童工作者。即使是每个家庭的父母亲,他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儿女的智力投资,关注着他们有良好的精神食粮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怎样为孩子挑选读物,如何识别“故事书”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等等,被这些问题困扰着的爸爸妈妈们,若是能看看《童话学》的有关内容,也会受到有益的启示。

为了中国的童话事业,洪汛涛殚精竭虑,辛劳一生,长时间超负荷地编书、写作,终于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我们想起他就感到伤心。他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让人欣慰的是,书比人长寿,捧读他的劳动成果,使人觉得他依然和我们在一起。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童话学》,聆听他对童话的种种评论和叙述,也就是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作者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委,文学编辑室主任,《儿童文学》编辑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童话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刊首语
我和我的“作家梦”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