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沪江大学英文系办学思想分析
2016-10-28陈雪芬
陈雪芬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
民国时期沪江大学英文系办学思想分析
陈雪芬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23)
沪江大学英文系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在中西文化交流、文学研究与英语教育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在其二十三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沪江大学英文系办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侧重文学兼顾实用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培养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广聘高素养的外籍教师,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提倡学生参与英语团体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通过对沪江大学英文系办学思想的回顾,既阐明沪江大学英文系在教育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同时也能为当今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提供有用启示。
沪江大学;英语教育;师资;社团活动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为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所创办。1915年,改名为沪江大学,确定了“信、义、勤、爱”为校训。1952年,在高校院系调整过程中,沪江大学结束了作为教会大学的历史,它的部分院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大学。1960年在沪江大学的旧地址建起上海机械学院,现为上海理工大学。虽然沪江大学的办学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它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在商科、社会学、建筑学、音乐、文学、教育等领域的专业化的人才。目前,学界对沪江的社会学系、音乐系、建筑特色、图书馆等方面研究较为关注,但是较少对其英文系教育进行分析。实际上,沪江大学的英文系办学颇有特色,其毕业生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不容小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沪江大学英文系办学思想进行梳理,回顾其优良传统,以期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提供可资的建议。
一、逐渐建立以文学为主,兼顾实用的英文系
沪江大学最初声明:“本校的宗旨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给学生以全面的学院教育。英文将作为一门科目来教,但其他科目的教授将都用中文,以此使这所学校区别于上海别的学校。”[1]但是,由于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都市,英语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寻找体面工作、出国留学的一大有利工具,还被视为进入上流社交的隐形资本。因此,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重视英语教育的风气,富裕的家庭更是强调子女的英语学习[2]。在此背景之下,应学生的强烈要求,沪江大学最终在1911年开始实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1917年12月3日,沪江大学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立案。在美国注册、与美国高等教育体制挂钩以及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已经成为教会大学吸引学生的一大招牌。沪江大学声称“今美国各大学,凡由本校毕业者,都可直入大学院,本校程度,正与外国各大学相等,然则在本校肄业,正与留美无异,且非常省俭,每年不过三四百元”[3]。其实,当时的一年三四百元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因此,在沪江大学就读的学生大多属于富裕家庭的子弟。沪江大学除了招收本校认可的中学如杭州蕙兰中学、沪江附中、绍兴越材中学、宁波浸会中学、中西女中等学校学生之外,还在全国范围招生。除了本校认可的中学优等生可享受免入学考试的待遇外,其他学生一律得参加考试。国文与英文为文、理、商科学生必考科目,两门考试内容包括作文与测试,国文考试非常容易,而英文考试则很难。英语入学考试对口语与作文要求甚高,英语的试卷主要是一纸作文,而“其他题”不过是陪衬[4]。由此可知,沪江大学对入学学生的英语要求是比较高的,尤其表现在口语与写作能力上。
在1929年之前,沪江大学的英语教学部为全校学生提供公共英语教学,教学效果令人瞩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英语水平高而得到留美的机会。据1923年的统计,迄1922届毕业生共有100人,其中46人留美,占总人数的46%[5] 145。1923年沪江大学参加东方四大学英语辩论会,其他三校分别为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与之江大学。之江与圣约翰一组,金陵与沪江一组,圣约翰败于之江,而金陵败于沪江,最后沪江与之江决赛,沪江以3∶0的成绩获得了辩论赛的冠军。沪江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也可体现在早期的就读学生如徐志摩、吴经熊等人身上,他们精通英文,有着很高的英文文学素养。
1917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成立英文系,1922年的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之后,英文专业教育得到了发展。1929年,沪江大学英文系发展成一个主修专业,以培养英语教育、文学研究、新闻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人才。到1934年,英文系已经形成了具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相对稳定且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沪江大学所有专业一年级课程都是统一的,学生须修55学分的公共课程,包括英文、国文、自然科学、教育与职业、党义、体育、军训、哲学史、伦理问题等科目,其中英文、国文各占8分。选修课程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等领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9至11学分的课程。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反映了沪江大学重视通识教育,从学时设置上体现了其中英文并重的原则。第二年学生可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英文系规定凡以英文为主修系或辅修系者均须先得系主任之许可,而修毕大二学程后,主修28学分,辅修以20学分为限度。英语系共有18门主干课程加一门二外,二外为12学分,学生可以选择法语、德语或日语。沪江大学英文系属于典型的人文学科,重视以文学为主干课程,其主要课程包括英文写作、读写、修辞学、小说、文选、散文、诗选、近代戏剧、演说学、英文文学史、短篇创作、莎士比亚、文学概要、圣经文学研究等等。
民国时期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英文系往往仿效西方大学英文系的办学宗旨,强调西方文学的输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因此,沪江大学英文系具有民国高校英文系普遍的特征,强调文学教学,包括不同文体、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但是,沪江大学也开设了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如圣经文学研究课程、短篇创作以及演说学。圣经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体现了沪江大学作为教会学校的传统,同时也说明了圣经文学对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短篇创作课程则仿效当时美国大学英文系的课程安排而设置,短篇创作类似于当前所谓的创意写作,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演说学更是体现了西方文化,欧洲从古希腊时期自柏拉图时期就有着公开演讲与辩论的传统。沪江大学作为美国在华设立的教会大学,也推崇演讲这一传统。英文演说学主张“研究演说的技巧,如姿势、态度声浪取意理由结构……等,同时注意发音的训练”[6]79。这一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即使在今天虽然高校英语演讲比赛较为频繁,但是开设演说学这门课的学校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沪江大学积极地利用上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当时社会需求。英语系主任郝齐佳(Henry HuiZinga)充分认识到近代媒体、报刊的发展,力图在新闻英语方面扩展对学生的训练,先后聘请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新闻专业训练回国的梁士纯,以及名记者黄宪昭承担新闻学课程。郝齐佳甚至用自己的薪水为此提供经费[5]212。新闻学课成为沪江大学的特色课程,也体现了重视实用英语的思想。为了使学生对英文报刊有直观的认识,校方鼓励学生创办英文版的《沪大校闻》,以达到学以致用。
表1 1934学年沪江大学英文系课程设置及要求[6]77-82Tab.1 Courses and requirements of English department in Univeristy of Shanghai in 1934
二、广聘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师资
师资是大学成功办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最初教会大学的英语教师主要以传教士为主,到了民国时期英文系教师出现专业化的趋势。沪江大学英文系师资虽然流动性比较大,但是教师的筛选还是十分严格的。尤其是沪江大学在教育部立案后,根据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教师进行了级别划分,并规定了各级教员任职资格。具体规定如下:甲 助教1)国内外大学毕业,得有学士学位,而有相当成绩者;2)于国学上有研究者。乙 讲师1)国内外大学毕业,得有硕士学位,而有相当成绩者;2)助教完满一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别成绩者;3)于国学上有贡献者。丙 副教授1)外国大学研究院研究若干年,得有博士学位,而有相当成绩者;2)讲师满一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别成绩者;3)于国学上有特殊贡献者。丁 教授1)副教授完满两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别成绩者[7]。
1936年沪江大学英文系教师共13位教师,4位教授,2位副教授,师资队伍合理,并且毕业于不同的大学,有着多元的学缘。除了一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教师之外,其余的是英语为母语的教师。这些大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教师,语音纯正、口语流利、语法正确、深谙西方文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系主任郝齐佳教授用个人的经费设立了郝齐佳奖学金,用于奖励英文辩论赛优胜奖。教师们则教学严谨,关爱学生。据夏志清回忆:“英文作文课教授是贝特(Juanita Bryd) 女士,此人教书很顶真,专治美国文学。大一作文课分了好几组,每组30人左右。贝特女士要测验我们的程度,第一堂课就叫我们写一篇作文只许用十句单句,下堂课就交卷。”[8]夏志清选定南京玄武湖为题目,十句句子里加了不少分词短语之类的片语,句法有变化,不单调。贝特在课堂上朗读他的作文《南京玄武湖》,并让全班同学讨论他的文章,这给他极大的信心与鼓励。在此后,他在英文写作的造句遣词上,更加精益求精,对英文写作更加感兴趣。毕业后不久,夏志清跟着他哥哥夏济安到北京大学英文系当助教,申请李氏留美奖学金。这次考试对象为北京大学的资历较浅的教员(包括讲师与助教),仅提供3个名额,文、理、法各取1名。主要条件是当场考一篇英文作文,另交一篇英文书写的论文近作。夏志清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获取了到美国留学的机会。
表2 1936年沪江大学英文系教师一览[9]Tab.2 The faculty of English department in Univeristy of Shanghai in 1936
可见沪江大学英文系四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写作功底和文学修养,也为他后来的扛鼎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奠定了基础。
三、提供多元的英语社团实践活动
虽然沪江大学的学生学业十分繁忙,但是,学校还是非常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团体有50个左右。作为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在华创办的大学,沪江大学受当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较深。1920年6月4日约翰·杜威到沪江大学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在演讲中杜威提到:“如果教育没有实效,那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既然人人都要有职业,用相当的职业去满足他的人生需求,当然他要有充分的预备,足以应用于社会。”[10]杜威的话不无道理,通常而言,书本中的知识是理论的、抽象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沪江大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团体以获取实际办事的经验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充分准备。沪江大学的社团组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各个团体的组织须经校长批准,并聘请本校教师为顾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社团,校中设立的英语社团包括:英文文学社、翻译社团、英文辩论会、英文剧团等。在英文团体中活动,学生将课堂所输入的语言输出到实践的运用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与创造性,还营造了浓郁学术研究的风气。翻译社团成立于1916年3月11日,主要的参加对象为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旨在帮助他们发展翻译能力包括英语翻译成中文以及中文翻译成英文。每周六晚上9∶00至9∶45举行社团活动[11]。英文文学会成立的目的在于为会员们提供发展英语演讲技巧、辩论、阅读以及会话等方面的机会,面向全校学生,通常社团活动在每周五晚上7∶00至8∶00举行。根据社团章程,学员们每次都应参加。无故缺席者,罚款2分[12]。英文文学社团负责人员的换届工作在每个学期初进行,设有团主席、副主席、秘书、秘书助理、财政负责人、评论员、牧师。《天籁》第7卷3号刊上出现了中国文学会与英文学会之间定期举行活动、交流。英文文学会还邀请教师为成员们发表定期演讲介绍西方文学的相关情况。
学校的实践活动还包括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办英文刊,如《天籁》《沪江大学年刊》《沪江旁观者》等。《天籁》(Voice)是一份中英文合刊的刊物,它的英文版主编是校长魏馥兰,他在发刊词中提到:“《天籁》杂志的创建表明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希望能表达他们自己的愿望,并且他们以沪江大学而深感自豪,这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13]他归纳《天籁》几大作用:“反映学生在沪江大学的生活;刺激学生用优美的中英文去深思、去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学校的一大招牌,通过阅读《天籁》可知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无私的爱国主义思想。”[13]英文版的《天籁》杂志包括:社论、新闻栏、体育赛事、校友新闻、社团介绍、散文、小说创造以及介绍中西政治等等。《天籁》英文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英文系的学生更是成为主要的撰稿人,如顾宗沂曾发表IamaFool(我是一个傻瓜),TheNever-NeverLand(一个想象中的地方)以及一些翻译作品。这些活动对他后来从事翻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英文系学生张心漪曾任1939年《沪江大学年刊》的英文编辑。她的弟弟张心沧担任过1940年《沪江旁观者》的执行编辑。夏志清回忆:“到了大二,张心沧同我已公认是我们这一班英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了。大三那年,毕业班把《沪江旁观者》的编辑报务移交,编辑之职归心沧,我任文艺编辑。”[14]《沪江旁观者》是一份英语报纸,每一两周出一刊。该报纸的题目仿效英国18世纪散文家斯提尔和爱迪逊创办的《旁观者》,其内容大多有关校园生活中的各种轶闻趣事。张家姐弟出生于名门,是张其锽与聂其德(曾国藩的外孙女)的子女,中英文功底俱佳,活跃于沪江大学的校园。张心漪后来成为英文系教授、翻译家。张心沧沪江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剑桥大学教中文,他编写了《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与《中国文学之二:自然诗》,他在海外传播汉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张心沧的女儿张嘉靖回忆:“我父亲毕生的作品是他在教学与备课期间写的,是一系列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目的是为了让不懂中文的人也能阅读中国经典作品。1977年他以译作获得了斯坦尼斯拉斯·朱里安奖。”[15]
四、结束语
1952年沪江大学英文系并入复旦大学。尽管办学时间短,招生人数少,但是它还是培养了一批在文学、中西文化交流、英语教育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包括夏志清、张心沧、丁念庄、张心漪、顾宗沂、董亚芬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英语专业在数量上发展迅速,但是如何办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沪江大学英语教育的历史中得到如下的启示:首先,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考虑到学科性、校本特色以及地方经济的需求,做到三者能有机地结合。其次,师资力量上强调教师教育背景的多元性,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化,提倡教与学的严谨性。最后,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交流机会,并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输出提供一定的渠道,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ary Union.Annual report-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R].Boston: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ary Union,1909:100-101.
[2]陈雪芬.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16.
[3]钟鲁斋.沪江大学一九二三年之回顾[J].沪江大学年刊,1923:14-20.
[4][美]叶文心.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M].冯夏根,胡少诚,田嵩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5]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沪江大学.私立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Y8-1-234[A].上海:上海档案馆,[1935].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8-169.
[8]夏志清.读、写、研究三部曲[M]∥夏志清.岁除的哀伤.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7.
[9]沪江大学.私立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Q242-1-526[A].上海:上海档案馆,[1937].
[10]约翰·杜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M]∥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沪江大学学术讲演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8.
[11]Hu Y C.Translsation society[J].Voice,1916(2):31.
[12]The English literary Society.The English literary Society[J].Voice,1912(1):5.
[13]White F J.Editorial[J].Voice,1912(1):2-3.
[14]夏志清.读、写、研究三部曲[M]∥吴禹星,李亚林.夏志清与沪江大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91.
[15]张嘉靖.父母与夏志清的交往[M]∥吴禹星,李亚林.夏志清与沪江大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34.
(编辑: 巩红晓)
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Advocated by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Univeristy of Shanghai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n Xue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Univeristy of Shanghai has cultivated many famous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Sino-West relationshiop,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During the history of twenty three years,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Univeristy of Shanghai formed its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establishing a well-balanced currriculum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English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society,recruiting qualified native English teachers to garanteed teaching quality,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activitie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skills.Therefore,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is traced to reveal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to offer useful implications for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ghai;English Education;Teacher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2016-04-07
2014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学术视野下的民国时期高校英文系教师研究”(B14JY05)
陈雪芬(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英语教育史、跨文化研究。
E-mail:lakegirlchen@hotmail.com
G 649.29
A
1009-895X(2016)03-0291-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