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近年间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分析*

2016-10-28庞弘燊王炯坤许海云

广东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州市发文广州

庞弘燊,王炯坤,许海云

(1.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30;2.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广州市近年间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分析*

庞弘燊1,王炯坤1,许海云2

(1.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30;2.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通过对广州市2009-2013年国际科技论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对论文发表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发表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广州市科技论文产出和国际竞争力。

科研管理;调查报告;文献计量;统计分析;调查研究;广州

科技论文是反映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国际科技论文”即指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近年来,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的增长速度迅猛,论文总量大大提升。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广州市的国际科技论文发表将逐步由单纯地追求数量增长的飞速发展时期进入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新发展时期。同时,科学研究的定量评价也已经成为了国际上对科研成果、地区科研水平、实力及影响力评价的一种通用的做法[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由美国信息研究所(ISI)根据现代情报学家Eugene Garfiedld等建立的科学文献数据库[2],是全世界最大最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被作为评价科研水平及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评价论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标准[3]。在国内SCI也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学术期刊、科学领域和论文作者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4]。随着SCI在科学评价中的普遍应用,国内利用SCI对某一地区、教育机构的评价已越来越多,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或引用的数量,已经成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5]。广州地区集中了广东省60%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77%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开发机构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对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产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帮助政府机构、科研人员等充分了解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同时为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广州市科研水平,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本文选用SC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论文产出总数、学科分布、高校分布、期刊分布、合作情况等方面对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分析,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网络调查方法,对SCI数据库在2009—2013年期间所收录的广州市国际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了解广州市国际论文发表的国内城市排名、顶级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各主要高校国际论文产出排名、主要发表的国际期刊种类、国际合作的主要国家以及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情况等。其次,在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随机选取600位广州SCI论文的作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发文情况及其对论文发表的看法。最后对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广州市科技论文产出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 广州市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1.1论文产出总数

本文的广州科技论文产出统计数据源自SCI数据库,SCI数据库收录的是世界公认的、权威的学术期刊,是反映基础研究发文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库[6]。上世纪八十年代,SCI论文这一评价体系由南京大学引入中国后,就迅速成为中国科技界评价基础科学的研究项目、机构及科研人员的重要标尺。

图1 近五年广州国际论文发表情况

广州市是我国科研实力较强的城市之一,具有较强的科技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保持较高增速,近五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8.84%,从2009年到2013年增长近一倍,比同期全国平均值高出5.54个百分点。结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表1),2009年-2013年,广州市科研工作者累计发表国际论文50900篇,占全国总发文量的5.86%,排名第4。

表1 中国国际论文产出最多的十个城市

1.2学科分布

按中国科学院2013年SCI杂志分区表,将科技工作者发表在该表一区杂志上的论文确定为优秀国际论文,作为此次统计分析的范围。结果表明,2009年-2013年期间,广州市科技工作者在工程技术、医学、生物、化学、农林科学、物理、数学、环境科学、地学九大学科领域共发表优秀国际论文4295篇,占全国总发表量的6.50%。其中,工程技术和医学两个领域所发表的优秀国际论文数量远高于其他领域。广州九大学科领域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学科领域为医学和生物学,这两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被引用频次和H指数三项指标均进入全国三甲,如表2所示。

表2 广州九大学科领域优秀国际论文产出情况

1.3高校分布

近五年广州各高校国际论文发文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发文机构的集中程度很高。首先,广州市国际论文产出数量排名前十的高校是国际论文产出的主力机构,总发文量远远超过了广州市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总和,达到了全市总发文量的七八成以上。其次,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两所985高校国际论文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高校,超过了排名前十的其他八所高校的产出总和,如表3所示。

表3 广州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十所高校

1.4期刊分布

对SCI数据库所收录期刊进行统计表明,广州市科技工作者在PLOS ONE等十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合计3256篇,占该期间广州国际论文总发表量的9.75%。其中,综合类期刊PLOS ONE以其开源性、刊发文章数量较多且实行先发表后评议的政策的优势,使其收录广州科技工作者发表的论文高达1176篇,占广州总发文量的2.31%,远远超过其他杂志,如表4所示。

表4 广州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十种期刊

1.5合作情况

2009—2013年期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台湾、法国、新加坡、荷兰十个国家/地区共与广州合作发表国际论文10603篇,占该期间广州总发表量的20.83%,其中,合作发表论文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合作发文6189篇,占广州总发文量的12.12%;澳大利亚,合作发文1470篇,占广州总发文量的2.89%;日本合作发文1095篇,占广州总发文量的2.15%。

1.6广州高影响力的国际论文

被引频次是论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将被引频次超过100次且第一完成单位归属本市的论文确定为“广州高影响力论文”。统计结果显示,近五年广州科技工作者共发表28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其中,高影响力论文发表数量居前三的单位为:中山大学13篇,华南理工大学9篇,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3篇,合计发表25篇。

2 广州市国际论文作者发文相关情况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主要由数据库随机筛选产生,调查共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本次通过数据库随机选取的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超过一半,达到了50.57%,由于青年科技人才是国际论文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在调查中是本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性别方面,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达到了63.46%,可见在科研领域男性占比较高;拥有博硕士学位的人数超过了本次调查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其中博士比例达51.92%,硕士比例达28.92%,可见从事科技工作一般都具有高学历,他们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广州科技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2.1年产论文数量情况

论文产出数量是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术活跃度的一个重要体现。调研广州国际论文作者在过去一年内的论文发表情况显示,发表1-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排名第一,刚好占据半数;其次是发表7-10篇的作者,占19.23%;另外有13.46%的作者发表了4-6篇论文;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的占11.54%;发表10篇以上的作者比较少,比例只有5.77%。

2.2论文退稿及版面费方面的情况

关于论文投稿时被退的情况,47.30%的人表示被退稿比例占2-4成,所占比例最高,退稿比例1成以下的作者占30.77%,5-6成的占13.13%,而退稿比例7成以上的作者则相对较少。关于论文版面费接受程度的情况,超过一半的作者认为版面费额度可以接收,只有31.08%的作者认为版面费额度偏高,而认为版面费很高或不能负担的作者只占极少数。

2.3论文发表的主要压力与动力类型

论文发表存在压力,同样也存在动力,对压力与动力的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的动机。调研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论文发表压力类型分别为项目任务、同行竞争和年度考核,排名前三的论文发表动力类型分别为提升学术声誉、兴趣以及职业发展。

2.4论文发表的评价奖励

现在许多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对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进行考核评价。虽然不同单位对论文发表的评价奖励方式各有不同,有的计算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有的按照学科内的期刊分区进行考核或评价,有的对于发表在本专业内顶尖学术期刊的论文,给予特殊奖励等方式。调查显示,44.21%人认为计算影响因子是最合理的考核和奖励方式,其次为按照学科内的期刊分区计算,认可度达35.91%,以及计算被引频次,认可度为11.78%。

3 问题与建议

3.1广州市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的现状及问题

3.1.1论文产出呈明显增长趋势,但高影响力论文依然偏少

以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调查基础,经统计,近五年广州市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19.85%,从2009年的6914篇提高到2013年的13775篇,累计增长近一倍,比同期全国平均值高出5.54个百分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数量增长并没有实现质量的同步发展。五年来,广州市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合作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仅32篇,而同期北京为311篇,上海为134篇。第一完成单位归属于广州市并且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高影响力论文仅有28篇,其中中山大学13篇,华南理工大学9篇,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3篇。

3.1.2论文产量国内城市排名第四,与京、沪差距较大

2009年-2013年,广州市科技工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50900篇,占全国总发文量的5.86%,位居北京(24.78%)、上海(12.52%)和南京(7.28%)之后,排名第4;数据分析可见,尽管排名靠前,论文产出数量还是与北京、上海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及上海的二分之一和北京的四分之一。

3.1.3各学科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但学科发展程度不一,单科优势不突出

对广州市科技工作者在工程技术、医学、生物、化学、农林科学、物理、数学、环境科学、地学九大学科领域发表在SCI学术期刊一区的优秀论文产出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论文发表数量上看还是从反映论文质量的被引频次、H指数等两项指标上看,广州市九大学科领域几乎全部进入了全国城市十强(除化学领域的论文数位列第11名外)。其中,排名比较靠前的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各项指标均排全国城市第三,位于北京、上海之后。排名比较靠后的是工程技术、物理、化学。

3.1.4论文发文机构的集中程度高,且各类高校科研实力差距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广州市SCI论文产出主要集中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十所高校,她们是广州市SCI论文产出的主力机构,总发文量远远超过了广州市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总和,达到了全市总发文量的七八成以上。并且,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两所985高校SCI论文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高校,超过了排名前十的其他八所高校的发文量总和。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学和排名第十的广东药学院的发文数量相差近三十倍。

3.2提升科技论文产出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3.2.1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我市确立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正处于技术攻坚阶段,我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中,建议围绕此发展布局,及时根据我市科技发展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倾斜扶持已经有一定创新突破成就、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基础学科,并加快引进和推动与之匹配的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有较明显的优势,可充分利用当前国家科学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争取“中国科学院干细胞卓越创新中心”落户广州,有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干细胞产业中心城市,进一步汇集国内优质创新资源。

3.2.2大力扶持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

高质量的科研产出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持和团队培育,对于处于创新高峰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需要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广州市青年人才项目不多,而且除了珠江新星之外,其它的人才项目资助比较少。建议增加青年人才项目种类和支持力度,比如可以通过设立青年人才前孵化项目、孵化项目或加速项目来重点支持广州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建立广州市青年科技创新促进会,由各科研机构、高校推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珠江新星等入会,并通过向会员提供科研活动与培训支持、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等方式培养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

3.2.3加大广州市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针对性地通过新设项目、加大投入方式,引导本地科技创新与国际科技创新平台的融合,成效大可期待。建议广州市逐步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确保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的年增长幅度大于或等于本市财政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同时,参照上海通过科技部门设立“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方式,结合国际资源与本地科研工作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设立涵盖相应基础研究在内的国际合作专项经费,对我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给予重点支持。按照强强联合、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广州市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加强与美国、日本、欧盟等科技强国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广州市优秀科研团队积极发起或参与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凝聚国际优势研究力量,建立基础研究的国际化、网络化的战略性资源。

3.2.4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宣传报道的规划,创新科技宣传方式,大量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展示和宣传广州市的创新成果、创新人物、创新案例。建议设立创新文化建设引导基金,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表彰为广州市科技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以及广州市的先进科技成果,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念,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加强第三方科技评估机制建设,大力引进基础研究国际评估,积极探索按不同的科研性质、不同的研究领域,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体系。

[1]高俊宽.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科学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5(2):14-17.

[2]刘小鹏,周辉.北京大学2005年SCI收录论文之统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723-727.

[3]徐慧芳,仲维科.SC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为例[J].情报学报,2006,24(5):616-625.

[4]卓毓荣.2001~2008年SCI收录和引用广州大学论文情况分析与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86-91

[5]岳秀丽,靳宏博,肖颖,等.2010年SCI收录河北省作者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31(5):103-106.

[6]师昌绪,田中卓,黄孝瑛.科学引文索引(SCI)——国际上评定科研成果的一种方法[J].科学通报,1997,42(8):888-894.

庞弘燊(1983-),男,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情报计量与分析研究;王炯坤(1983-),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软科学研究;许海云(1982-),女,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情报计量学的理论与实践。

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专项“广州市科技工作者论文发表情况调查”(2013SX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青年项目“基于学科领域科技论文多重共现的情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71403261);中科院项目“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自动监测服务系统建设”

猜你喜欢

广州市发文广州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彩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