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非遗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对高校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的探讨
2016-10-28陈竟
陈 竟
谈谈非遗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对高校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的探讨
陈竟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非遗教育有关问题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探讨
我从事非遗(民间美术)教育几十年。早在1985年,我发起成立了“中国剪纸研究会”(后改名“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 ),并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等单位名义,曾创办过“中华剪纸函授中心”和“民间剪纸进修班”,当时入学学员一千多名,现在活跃在中国剪纸界的领导骨干和卓有成就的杰出剪纸艺术家,几乎都是“中华剪纸函授中心” 和“民间剪纸进修班”的优秀学员。1993年我又在南京大学对中外大学生开设“中国民俗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历时近二十年,选修此课的中外学生一万多名。同时,又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名义面向社会开办了九期“中国非遗(民间剪纸)高级研修班”,参加学员近四百人,现在,中国国家和各省市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工艺美术(剪纸)大师,不少都是我的学生。从多年非遗(民间美术)教育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将我的认识、体会和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交流、探讨。
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生命。离开教育,就不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有多种目的和形式。从目的来说,有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专业教育。从形式来说,有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师徒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民众在民俗生活中所创造、流传的活态文化。它的传承教育方式是家族传承教育、师徒传承教育、社会传承教育。学校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人民,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机构,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大学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教育。因为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设置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不管何种教育形式,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学识和教学方法,名师才能出高徒、出人才。了解这些,对我们办好非遗教育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非遗教育中出现的认识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校园
1992年,我在南京大学率先开设了“中国民间艺术”素质教育选修班。我为什么要开没这门课呢?因为我看到在我们的学校中,忽视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教育,致使学生不了解中国民间艺术和中国民间文化。由于不了解,就产生了不热爱。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学生就热衷西方文化,缺乏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索质。但当学生接触了这门课后,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学习的热情高涨,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南京大学学生喜欢,连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邀请我在他们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由于师资的缺乏,于是,我萌生了请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传授技艺的想法,这就是我当时提出的“民间艺术家进校园”口号的由来。后来,就发展为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民间艺术家进入校园当老师参与教学,收益颇大,提高了民间艺术家的地位,改变了“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人偏见,使学校师生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提高了本土民间文化艺术的素质。可是,现在在部分美术院校中开办的“非遗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却改变了我们的初衷,他们不是把民间艺术家当教师,而是当学员,由美术院校中的教师来教民间艺术家。这种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值得我们探讨。
抢救保护非遗 还是经营开发非遗
我国国务院根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非遗是我们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活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非遗是活态的文物。由于多种原因,它处于频临衰亡的处境。作为活态文物,首先要保护为主,抡救第一。在保护抢救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如果抛开这个前提,首先考虑利用,经营赚钱,盲目开发,成为市场经济的奴隶,充满了铜臭气。这是与非遗方针背道而驰的,与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精神不相吻合的。从“非遗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的指导思想看来,不是“抡救为主,保护第一”,而是“开发为主,经营第一”。首先,“非遗人群”的提法是不妥的。非遗有一定的概念,非遗传承人有一定的标准。不是什么都叫“非遗”,也不是什么人都叫“非遗人”。非遗人是指非遗的保护者、挖掘者、传承者和发展者。而“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却混淆了“非遗传承人”与一般群众的概念。将一般群众也纳入“非遗人”之中,其范围颇广,包括非遗传承人及其后代和徒弟、非遗爱好者、非遗企业家和经营者等。据我们调查,“非遗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招生的学员,除了极少数非遗传承者、保护者、挖掘者外,大多是非遗爱好者、经营者。有的人甚至是对非遗一无所知的商人。说穿了,办这个班的目的,根本不是保护抢救非遗,而是为了经营开发非遗。无可置疑,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但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文化保护是两回事,不能混淆一起。有的文化只能保护,不能开发,尤其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
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活态的民俗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传绕节日、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民俗紧密相连。其传承形式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村落传承、社区传承。如果脱离了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失去灵魂,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是,我们美院有的年轻教授却提出了“非遗传承要向学院传承和经营传承发展”。这个观点,我不敢赞同。高等院校是传授知识,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的地方。在研究、传播、推动非遗继承和发展,提高大学生非遗文化素质,培养非遗研究、管理人才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适宜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因为它脱离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环境,缺少非遗人技艺传承的土壤和水分。非遗人离开了民间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氛围,进入美术院校去接受教师的传承,只能被异化和改造。因为建国后,我们的美术学院基本上是沿用西方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美术人才,教师在美术方面虽有所专长,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或了解很少,即使有的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进行研究,但受其专业的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素质还久缺。有的美院教授却提出了“剪纸不应该只是一种民俗,剪纸可以作为当代艺术去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他们学院派的洋化剪纸。甚至有些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轻视、排斥的态度,他们怎能去培养非遗人呢?艺术真谛在民间。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是美院教师难以达到的。美院教师应以非遗传承人为师,虚心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莫要自以为是,用西化的美术理念和教学方法去指导我们的非遗传承人,更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为己有,要求非遗传承向学院传承和经营传承发展。如果朝这个方向发展,将会变异、改造、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传承和发展。
培养非遗传承人 还是培养西洋画家
非遗传承人与画家是两个不同的人群概念和体系。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培养目标,其传授、培养方法截然不同。前者主要以民间传承形式去培养,后者主要以美院形式去培养。我们不能以美院培养画家的那一套教学理念、方法去教非遗传承人。可是,在美术院校办的“非遗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教学中,因为办班者指导思想混乱,在课程设置、教师选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按理来说,非遗培训班和研习班,应该以传授非遗方针、政策、知识、技艺为主。事实是怎样呢?据了解,办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大多沿用美术学院和工艺美院培养画家、美术设计师那一套来教非遗传承人,开设了素描、速写、透视、色彩基础、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名作欣赏、中国画与书法基础、广告设计等与非遗无关的课程。任课教师大多是经过西洋美术教育的美院毕业或留洋归来的年轻教师,他们对中国非遗民间美术理论和技艺不了解或了解浮浅,怎能去教非遗传承人呢?民间美术与美术虽然同属美术范畴,但民间美术技艺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世代传承的活态的综合文化,它不单包括美术学,而且包括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文艺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科学。民间美术与美术在观念、造型、色彩上是不同的体系。中国民间美术的哲学观是阴阳观;造型是意象造型;色彩是青、赤、黄、白、黑五色。与西方美术观念、造型、色彩是不同的。一句话:西方美术是讲“理”的艺术,中国民间美术是不讲理的艺术。而美术院校的教师却缺乏这方面的综合素质,是难以胜任非物质文化素质教育的。诚如国外非遗专家所说,非遗教育主要依靠综合大学,因为综合大学非遗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全面的。由于美院任课教师非遗教育综合素质的局限,所教课程内容受到制约。而参加非遗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的学员的文化程度、身份职业、专业水平、学习目的不同,所以,非遗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的管理和教学显得盲目、混乱,缺乏科学。学员无所适从,反映强烈,有的学员说:“非遗培训时间过半了,还没有人讲非遗知识,只是讲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素描,速写,色彩。” “哎!这次的培训还是没有摆脱西方艺术的影子,几天来讲的都是西方的绘画、雕塑、设计、西方名画、名作欣赏,而且听的音乐也是西方名曲,可笑的是还要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名画名作的场景人物,要紧扣讲座的主题才行(《西方名作名画欣赏》)……我也是无语了,传承人们,都用自己的技艺画浮世绘、油画名作之类的,甚至跨行玩起了油画……不仅非遗看不到了,连中国元素都快没影了。” “通过这次省非遗培训,我感觉乱象太多了,可是无法言说。培训的结果,反倒是会剪的不会剪了,会塑的不会塑了,会雕的不会雕了。有一个酒泉乡下的剪纸艺人,她原来的剪纸很朴拙,结果学了平面构成、素描速写,她觉得以前都是错误的,反而不会剪了,她很迷茫。”有个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的后代,通过培训后,对传统民间剪纸已不喜欢,对所谓“创新”的当代剪纸反而感兴趣。这哪里是培养中国非遗传承人,而是培养洋化的画家;这哪里是“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而是洋化、变异、改造非遗传承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和研习班在一些美术院校开办后,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媒体的关注,引起不同争议。据我所知,不少资深的学者专家、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不赞成办这样的培训班和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如果方针导向错了,要立即纠正,不致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造成损失。
[责任编辑]王霄冰
陈竟(1940-),男,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苏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 南京,210093)
G122
A
1674-0890(2016)05-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