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瀚海油魂

2016-10-28李云邬剑锋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柴达木油气勘探

李云+++邬剑锋

柴达木,这个被遥远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诞生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干旱盆地,历经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巨变,才被时间的熔炉锻铸在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之间,成为盐湖资源世界第一、各类矿产资源富集、油气蕴藏丰富而享誉世界的聚宝盆。

从摇醒大漠的第一声驼铃,到千万台抽油机、采气树合奏的交响;从点燃戈壁的第一堆篝火,到千万盏竞相闪烁的万家灯光;从游移荒原的第一顶帐篷,到绿树成荫、街道宽敞、楼房林立的石油城,青海油田已经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岁月。

这是一部续写了60年的英雄史诗,深沉凝重的诗行里,随处都能看到几代石油人用碧血丹心书写的传奇故事。

这是60年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燃烧的烈焰仿佛喷薄而出的大漠骄阳,照耀着柴达木石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透过岁月的尘沙,回望历史的天空,时光在发黄的卷宗中定格:1947年隆冬,国民政府甘青石油地质勘测队,在尕斯库勒湖畔发现了闻名遐尔的油砂山。然而,当它被标注在中华版图上之后,便又被漫漫黄沙覆盖在荒野深处……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倍受列强欺凌的百年屈辱,同时也开启了华夏儿女百废待兴、家国重建、振兴中华的历史大幕。

1954年6月,由国家石油管理总局组建的柴达木地质大队,在乌孜别克族老人依沙·阿吉的引导下,伴随着驼铃和篝火,再次惊醒了寂寥已久的荒原,从此揭开了柴达木盆地神秘的面纱,拉开了青海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

1955年6月1日,青海石油探勘局在西宁成立。同年冬天,柴达木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探井——油泉子1井喜获工业油流,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头条刊发的《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的社论,犹如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一声嘹亮激越的号角,引领和集结了大批的地质专家、技术人员、复转军人和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戈壁荒原,开始了哪里有石油就在那儿安家的创业历程。

茫崖,这个蒙古语意为“额头”的地方,天随人愿,恰好成为柴达木石油早期勘探的“神经中枢”,成千上万顶帐篷平地而起,造就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集决策规划、勘探开发、科研生产、生活后勤于一体的帐篷城,职工人数多达3万,是当时中国西部的“工业圣地”,被誉为“拓荒者的乐园”。

1958年9月13日,一股巨大的油流在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冲天而起,日喷原油800多吨,三天三夜喷势不减,井场周围油浪翻滚。冷湖不再是一个寒风袭人的荒原,而是一片令人热血沸腾的油海。

这座在茫茫戈壁高高耸立了近60年的纪念碑,尽管碑身已经被风沙打磨得斑驳陆离,但镂刻其上的“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的时代烙印,依然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照着那段筚路蓝缕、青春无悔、奉献年华的激情岁月;传颂着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环境苦意志更坚的华彩乐章。

1959年2月20日,柴达木盆地第一车原油从冷湖启运。这一年,冷湖油田生产原油30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2%以上,为新中国亟待营养的羸弱之躯注入了新鲜血液。

冷湖,由此位列名扬神州的四大油田,铸就了青海油田的第一次辉煌,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当时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能源支持。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实施“石油工业战略东移”的统一部署下,青海石油人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先后抽调两万多名熟练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携带精良设备奔赴东北边陲、华北平原,支援大庆、胜利油田会战……

曾经沸腾的冷湖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陷入了一段漫长而无奈的守望时光。长风无形,流沙不定,凌厉的风沙继续用它的鬼斧神工雕琢着千奇百态、魔力诡谲的雅丹壮景和丹霞奇观。

然而,青海石油人没有被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投资锐减、规模紧缩、人员下放等重重困难吓倒,而是在逆境中迎难而上、生产自救、积蓄力量,在困境中坚守使命、卧薪尝胆、稳中求进;挥师东部找气田,重返西部建家园。

1964年,北参3井的钻探,唤醒了涩北气田。1977年,跃参1井探获工业油流,发现了亿吨级的尕斯库勒油田,为建设百万吨油田创造了先决条件。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油田以建设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花土沟至格尔木436公里输油管道以及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石油三项工程”为标志和契机,在昆仑山麓、盐湖岸边、古道阳关,初步建成了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格尔木石油化工基地和敦煌科研教育培训轮休基地,为油田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石油人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

1990年2月1日,第一列装满原油的列车在距离花土沟四百多公里之遥的格尔木鸣笛东运;1991年,原油年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跨入全国百万吨油田的行列;1993年9月,格尔木炼油厂投产;至此,油田三项工程提前三年建成,不仅为青海油田的开发建设筑牢了基石,更为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能源支撑。

历经40年的积累和完善, 1995年,青海油田紧紧抓住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机遇,踏上了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的二次创业征程。到1998年年底,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两亿多吨,年产油气当量200万吨,经济效益扭亏为盈,提前两年全面锁定“三个翻番”目标。

涩北,这片气藏丰富但命运多舛的土地,再次被油田聚焦。再战涩北,吐气扬眉,涩北气田跻身中国陆上四大气区行列,成为青海油田“油气并举”战略一只重量级的拳头,防砂清砂、泡沫排水、低阻气层识别等特色配套技术的攻关成型,助力了气田产量的年年攀升。老油田、小油田负重爬坡,不辱使命。尕斯库勒主力油田成为高效开发和控水稳油的典型油藏,探索形成了加密调整、细分层系、精细注水等适用配套技术,逐步打开了持续有效开发“三高”油田的新局面,夯实了油田加快发展的根基。

带着建设大油田的梦想,青海石油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二次创业的成果为动力,在柴达木12万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里,又绘就了“5355”的发展蓝图,迈上了建设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漫漫征途。

2002年,青海油田油气产量上升到300万吨;2004年,油气产量达到400万吨,同年年底,累计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突破3500亿方。油田发展厚积薄发,天然气助力油田产量效果初显。

2006年,是青海油田发展的一个新的节点,这年 2月,按照中国石油的统一部署,青海油田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驶入了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伴随着“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青海油田准确把握节奏,审时度势地提出了“‘5355三步走,年产油气一千万,全面建设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远景目标,将目光聚积在柴西、柴北和三湖等有利地区展开勘探。当年,涩北气田年产天然气25.3亿方,折算油气当量超过200万吨,成为油田的“半壁江山”。随后,根据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又对“5355”油气指标的实施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准确的判断、切实的定位和科学的调整,千万吨目标由此成为青海油田及驻矿企业共同擎起的一面大旗。

但是,柴达木盆地复杂的地质构造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这是制约勘探大突破、发展大场面的一道难题。只有破解这道难题,青海油田才能突破重围、阔步前行。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端上了中国石油的桌面。针对勘探开发地质难点和技术瓶颈,2007年6月,中国石油启动了柴达木盆地重大科技专项研究项目,点燃了油气勘探与发展的又一盏明灯。

思路决定出路,担当承载使命。2008年至2009年,切6、切12、切16三口具有战略意义的探井先后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探明了又一个亿吨级的大油田——昆北油田,实现了青海油田从构造勘探到岩性勘探的飞跃。这是继尕斯库勒油田发现32年后石油勘探迎来的新的春天,年油气当量产量突破了500万吨大关。从此,“变革与创新,责任与奉献”成为领航油田勘探开发的灵魂和拉动油田快速发展的引擎。

2010年,青海油田按照“立足富油凹陷,寻找有利相带,创新成藏理论,突出浅层构造”的方针,在狮子沟——油砂山勘探有利目标区,再次获得重大突破,砂37#试油9个层组喜获高产油气流,从而打破了在英雄岭复杂山地找油必须寻找深层裂缝的误区,宣告了英东中浅层高丰度油田的诞生,为青海油田的发展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1年,勘探工作者将目标选定在前人界定的禁区——东坪,东坪1井首次在基岩层段内发现高产工业气流,圆了青海石油人在三湖之外找到大气田的夙愿。之后,探明了我国陆上目前最大的基岩气藏——东坪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达519亿方。沉寂已久的冷湖油田由此涅槃重生、再展新颜。

2012年至2013年,青海油田持续实施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又一次挑战勘探新领域、拓展勘探新类型,扎2、扎7、扎9等一批探井相继喜获高产工业油流,在扎哈泉地区发现了目前单井自然产量较高、储量丰度较大的整装致密油田,三级储量近两亿吨。勘探工作量、新增储量、探井成功率、油气发现成本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勘探综合效益指标步入中国石油前列。

强劲喜人的勘探势头,科学有效的发展思路,让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在油田深入推进、硕果满枝。英东油田“先产量、后储量”模式堪称油田效益勘探开发的典范,与昆北油田携手并进,形成了年65万吨的生产能力;以新技术、新管理,用三年时间建成百万吨生产规模的东坪气田,为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再添亮点,第一口双分支水平井投产后日产天然气70万方,创造了青海气区历史最高纪录。

格尔木炼油厂节能减排、扩能及产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相继实施,原油加工能力从100万吨扩增到150万吨,油品质量达到国Ⅳ标准,97#高标号汽油、-35#低凝点柴油填补了青藏地区的生产空白,“金昆仑”牌甲醇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高原精品炼厂的政治地位、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不仅是青海油田对外交流、展示良好形象的一扇窗口,更是闪耀在青藏高原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2014年,在科技兴企、科技兴油和科技攻关组合拳的综合作用下,青海油田油气三级储量喜获“七连增”,持续5年保持在两亿吨以上,勘探工作得到中国石油高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连续5年获得中国石油勘探重大发现一等奖。油气产量持续“五年旺”,年均增长47万吨,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开发指标不断向好。尕斯库勒主力油区百万吨已稳产22年,有望再稳产到2020年;涩北气田打造非酸性气田示范工程,年55亿方产量已稳产5年,这一产量规模还将持续到“十三五”以后。

截止2014年年底,青海油田累计发现油田19个、气田8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845亿方,基本具备了年产1000万吨的油气资源基础;已建成年产原油235万吨、天然气78亿方,年输油300万吨、输气107亿方的生产能力;油田生产建设安全环保,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实现了和谐稳定、绿色清洁发展;先后有1479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51项,授权专利169项、发明专利6项,书写了建设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新篇章。

春华秋实六十载,蓝图绘就志更坚。千万吨,不仅凝结着油田决策层传承创新、依法治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更在于运筹帷幄、科学部署中,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而今,在6万名青海石油儿女奋勇争先、激情似火的创业诗篇中,以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智囊团队,意气风发、再接再厉,不断攀登着一座又一座科研高峰;油田一线生产已由“走动式管理”走向了智能化,数字化油田、数字化气田催生了管理方式的换代升级;物探钻井、测试解释、井下作业、压裂施工、试油试气、水电运输,一支支雄狮劲旅在八百里瀚海同奏的奋进凯歌,经久不衰地激荡着大地、响彻在云霄;花格、涩格、柴北缘乃至涩宁兰输油输气管道,犹如潜龙入海,纵横柴达木,贯穿青甘宁;项目统筹管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正在成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的主流,星罗棋布的油气井、集输站,如同一颗颗夺目耀眼的宝石镶嵌在戈壁荒原;以QHSE、内部管控为龙头的各项管理体系,不断改进,日臻成熟,推进着油田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昔日不毛之地的石油矿区旧貌换新颜……文化敦煌、魅力油城,防风固沙的十里绿色屏障,现代化的城市布局,应有尽有的商厦、影院、游泳馆、运动场,以及跃进、英东一个个安居小区和体育公园等特色广场,汇聚成石油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妆点着青海石油人休养生息的美丽家园;恬静优雅的职工公寓、饭菜可口的风味食堂、四季如春的生态氧吧,改变了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的石油人抬头看荒山、低头沙迷眼的生产生活状况,已经成为他们安心工作和舒心生活的温馨港湾;而坐落在青藏要冲的格尔木石化基地,则以它绿树掩映、鲜花芳菲、物业有序、文明和谐的显著特征,被命名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还有耀然于戈壁瀚海的涩北、昆北、马仙等野外倒班基地,石油人同样能感受到盎然春意、鸟语花香的别样景致。

油田的民生和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各具特色;二级甲等职工医院,拥有核磁共振仪等300多台套先进的医疗设备;数网传输、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信息网络及报纸书刊等传播手段和文化阵地,覆盖了油田所有矿区基地;大病医疗互助基金、15分钟社区医疗圈、体检疗养、轮换工作制度、企业补充保险、社会多方救助等不同利益群体应保尽保的保障体系,守护和丰富着每一名石油人的健康生活……

这就是地球第三极“生命禁区”里青海石油人的家园,更是中国石油延伸在青藏高原的一道人与自然的美丽风景线。

今天的青海油田,已经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管输炼销、石油化工、工程技术、生产建设、装备制造和矿区服务综合性产业格局,业务范围涉及青海、甘肃、西藏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自1995年以来,已连续20年被评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为发展中国石油、振兴地方经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长为青藏两省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接续地。

“奉献能源,创造和谐”是中国石油的企业宗旨,更是青海油田长期助力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担当;而倾力支援汶川、玉树等地抗震救灾的义举,为青藏高原和陇原大地提供绿色清洁能源、惠及城乡万千广众的举措,无不彰显出青海石油人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感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但对于青海油田而言则是一段傲雪凌霜、继往开来、谋变图强、铸造辉煌的漫长岁月。

60年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使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老油田、苦油田、小油田已经羽化成蝶,正在嬗变为充满希望的千万吨高原油气田。

60年的积淀和积累,青海油田收获的不仅仅是油气产量的攀升、物质生活的丰收;更有几代青海石油人用坚韧的意志、智慧的心血、辛勤的汗水凝练而成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这就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如今,这一秉承了中国石油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血脉与精髓的柴达木石油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青海石油人的心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让一滴原油渗漏沙漠,点滴归仓的“零点一”精神,终会集腋成裘;“三讲三不讲”、“三个分不清”、“五铁精神”、“五个英东”和“五个特别”的思想文化力量以及奉献精神也必将聚沙成塔;而那“找油找气也要讲辩证法”的哲辩思维和理念,已开启了青海石油人的智慧之门。这些精神和理念正像潺潺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汇入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长河,使其青春永驻,光芒永耀!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青海石油人就像戈壁的红柳一样,根扎厚土,砥砺风沙,昂扬于荒原,笑颜于长天。

在这种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下,青海石油人用执着和忠诚,历久弥新地高唱着奉献无怨、人生无悔、生命无憾的英雄赞歌。

范建民,柴达木石油的英雄簿上最早记载的一名普通驼工,为了寻找与勘探队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的骆驼,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

南八仙,则更饱含了一种深情的缅怀。为了祭奠八个不朽的英魂,青海石油人将这片风蚀残丘命名为南八仙。

肖缠岐,人称“铁人”钻井队长,在一次处理卡钻事故中,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工友,却把自己的鲜血凝固在了钻台上。

陈自维和张秀贞,是第一批进入柴达木的勘探队员,也是第一对在帐篷里举行婚礼的恋人。妻子先在冷湖掩埋忠骨,而丈夫去世后也不远千里回归柴达木与爱人合葬,共同守望他们一生的爱情和理想。

还有为勘探开发涩北气田而光荣殉职的薛崇仁、王警民、陈嘉良等六烈士,他们用鲜血与生命凝成和谱写了悲壮的浩然长歌;更有许许多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他们用倒下的身躯奠基了青海石油“爱国、创业、奉献”的历史丰碑,其精神震古烁今,其魂魄彪炳史册!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英模代代辈出,标兵层出不穷——

木沙,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汽车驾驶员,20多年来一直奔跑在油田生产第一线,保持了100多万公里的安全行驶纪录,相当于绕地球25圈,但他却从来没有走出过柴达木。

秦文贵,柴达木石油精神哺育成长的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这是他的人生信念,也是他坚持“科学理论必须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事业信条。

王锡军,全国首批命名的技能大师。对于青海油田来说,这是一个超乎寻常、期待已久的殊荣;对于常年与电弧打交道的“管道建设王铁人”而言,则是对他个人技能的莫大激励和最高褒奖。

正是因为有了几代石油人六十年的执着坚守与激情创造,沉睡万载的柴达木才会激荡起生命的回响!

它因为叮咚的驼铃而悠远,风沙的磨砺而深刻;

更因为燃烧的篝火而灿烂,冰雪的洗礼而永恒!

正是因为有了代代相传的柴达木石油精神,青海油田才会高高耸立在西部之西的亘古荒原!

它因为先辈们的赤胆忠心而浩气长存,可歌可泣;

更因为新一代的开拓创新而主题鲜明,可赞可颂!

因此,油田三次捧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环保先进企业”、“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称号。

“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办好格尔木炼油厂,支援国防建设,造福青藏人民!”。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届青海省委省政府、中国石油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青海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多次莅临油田视察指导工作,亲切慰问青海石油人,对柴达木油气勘探开发寄予深切的厚望。

六十载风霜雪雨,奋斗不息;一甲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升华为指引和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在这面飘扬的旗帜下,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油田正在激情演绎着“建成千万吨油气田,实现百年油田梦”的时代交响。高昂的旋律、跳动的音符中,不仅有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卓绝的难忘记忆,更有新一代石油人步履坚实的铿锵足音。

抢抓新机遇,顺应新常态,谋求新跨越。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精心播撒和浇灌希望与梦想的种子,就一定能够实现油气产量千万吨、事业繁荣大发展的柴达木石油之梦!

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为祖国献石油。

因为,我们拥有一个相同的称谓——我是青海石油人!

猜你喜欢

柴达木油气勘探
加油站油气回收及安全环保探究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中国为何频频发现大油田
柴达木映画
潜艇的由来
柴达木映画
油气改革之于油价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煤田地质勘探的布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