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声音

2016-10-27王祖远

中国铁路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广陵散一物叫卖声

王祖远

说起远去的声音,我首先想到的是《广陵散》,以及善弹此曲的“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

史载,公元262年,嵇康因为好友吕安辩驳作证,被安上“不孝者的同党”的罪名,下了大狱,又因得罪钟会,遭其诬陷,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嵇康向前来送别的哥哥嵇喜要来古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奏毕,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从此成为绝响。

今天我们听到的琴曲《广陵散》,是由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根据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打谱打出来的。由于谱集是减字谱,只记演奏法和音高,不记音名、节奏,加之《神奇秘谱》成书于1425年,距嵇康离世已有1163年,因此,实难下判,管平湖所奏《广陵散》在多大程度上“重现”了嵇康临刑前所叹“于今绝矣”之《广陵散》。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至少还能听到名为《广陵散》的琴曲。

至于那曾为乐歌的“诗三百”,曾入乐的“乐府诗”,作为“音乐文学”而广为时人传唱的词,又有谁知道它们是怎么唱的呢?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没有录音技术,无法将“乐音”保存,以致这些经典传至今天,都成了只能读其文而不能唱其声的“绝响”。文化经典尚且如此,那些难见经传的市井之声,比如叫卖声,离我们远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叫卖声缘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其与都市的经济繁荣、商业的兴旺发达相关联却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知道,北宋时期,中国已“彷彿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在物质上讲,已领先世界各国”。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也因此被美国专栏作家、两度普立兹奖得主纪思道列为公元1000年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其繁华与富庶,从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画中“证实当日京城拥有大量之商业”。城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据宋代高承编撰的专记事物原始之属的《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吟叫》所记:“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由此可见,叫卖在北宋京师非常盛行。

而且不同的叫卖声,经过市人的一番“艺术化”处理,有了节奏韵律,成了可供娱乐的戏乐。遗憾的是,这千年前的戏乐与其所模仿的叫卖声,“因各种叫声的语词罕有遗存”,如今已经听不到了。

在“吟叫百端”中,有一种叫卖声最为动人,有诗为证:“卖花声,卖花声,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习夙有分,宛转说出花平生”、“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娇云溶漾作春晴,绣毂清风出凤城。帘底红妆方笑语,通衢争听卖花声”。

真想听听那卖花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韵,又是怎样的“清奇可听”,竟引得诸多诗人赋诗,包括贵为帝王的宋徽宗,惹得宋时人“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

只可惜,诗人们只管吟诗,不管记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只记了“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未记卖花之词,未对卖花声进行详述,其他文献亦乏记载。否则,我们真可以走进“清明上河图”,穿越到北宋时的开封街市,一赏这“通衢争听”的卖花声了。

1126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宋覆亡,一代名城就此衰落。但文明并没有因此中断,“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的习俗延续了下来。这种延续,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开封城,从正在远去的市井叫卖声中去寻踪。

在华中华北平原一带,早年的城镇乡场便有叫卖声。这种叫卖声,有的有节奏韵律,有的有声调起伏,还有的近似于歌唱。它们与盛行于北宋京师的叫卖声有什么渊源,已无从考证。但小贩们在城内走街串巷叫卖货物,却像是与宋时都城的“凡卖一物,必有声韵”一脉相承。

20世纪60年代初到河南开封,在位于鼓楼南侧的马道街,也是开封城内最繁华、最热闹、最有名的街道上,每次去都能见到一个坐在马路边台阶上卖“颜色”的盲人,脚下铺着一块布,上有一些小纸包,小纸包里包着“颜色”。走近了,能听到她在唱,声音不大,却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有腔有调。“卖颜色,卖颜色,有黑嘞,有蓝嘞,有大红,有枣红……”下面是什么,记不得了,我至今还能唱的只有这两句。

后来搞“文化大革命”,马道街被改了名,改叫“反修街”了。我再去那里的时候,已见不到那个坐在马路边卖颜色的盲人了,不知道她在何方。

记忆中印象比较深的叫卖声,来自一个卖酱油醋的姑娘。她总在我们住的小旅馆那一片转,推着一辆推车,上边放两个坛子,一个装酱油,一个装醋。她叫卖的声音清澈又明亮,穿透力很强。一声“打酱油打醋吧”,就能让住在楼上的我们听见。

尤其是最后一个“吧”字,带点拖腔,整句听,很像豫剧的某一句唱腔,好听又好唱。

楼下的一帮小孩子,只要听到是她,不管打不打酱油醋,都会跑出来围着她看,学着她的腔调,唱一句“打酱油打醋吧”。她听了,也不恼,依旧推着小车继续叫卖。

再到80年代,公家(政府)为方便百姓,在距小旅馆不远的丁字路口开了间日用食品杂货店。从那以后,我再到开封,便再也没有听到“打酱油打醋吧”的叫卖声了。

在开封的众多叫卖声中,最具歌唱性的,在我看来,当属卖豆腐脑的叫卖声。“豆腐脑,热哩吧,又热嘞,又嫩嘞!”用谱记下来,就是:“Do Re Mi,Re Mi Do,Do Re Do,Re Sol Do。”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我曾向重庆的教师同事炫耀,唱给他们听,说这就是“民歌”。炫耀的时间是70年代末,距卖豆腐脑的担子与卖豆腐脑的叫卖声消失已有十多年。

还有一种叫卖声,是因了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的,比如“打锡壶”的声音。

开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比较冷,平均温度摄氏零下一度到零下九度。在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的年代,人们晚上睡觉前,会先放一个暖壶在被窝里,等睡的时候被窝就没那么凉了。

暖壶是锡做的,样子很像“冰壶”(一种体育运动),只不过没有壶柄,上边多了一个用来往里灌热水的圆口和盖子。暖壶用久了,焊接处就需要修补,打锡壶的生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打锡壶的叫卖声没什么特别,就一声“打锡——壶嘞呵!”“呵”的发音与“喝”同。这让小旅馆楼下的几个男孩很是兴奋,他们掐准了打锡壶的叫卖声节奏,在间歇间大喊一声:“我嘞尿谁喝?”“打锡——壶嘞呵(喝)!”两句相接如此紧,连女孩子听了都忍不住捂着嘴笑,恶作剧的男孩们更是乐得不行。

算来他们如今也都是做爷爷的人了,如果有一天他们给自己的孙子讲古,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孙子一定会问:“爷爷,什么是锡壶啊?”爷爷就得像考古学家般,把锡壶的来龙去脉讲述一番。末了,或许会后悔怎么没把锡壶留到今天。不然的话,家里就有古董可炫耀了。

2009年冬,我再到开封,那天,正走着,突然听到叫卖声:“香酥小麻花,先尝后买!”一声接一声,把人唤回了50年前。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人蹬着三轮车在卖麻花,车上有一个播放喇叭,那声声相同的叫卖声就来自那喇叭。喇叭声听上去不如人声亲切,却也透着古城“凡卖一物,必有声韵”的历史遗韵。

猜你喜欢

广陵散一物叫卖声
是什么在发声
孤 独
幽默叫卖声
绝版的竹林之二 嵇康的广陵散
爱情就是一物降一物
简论嵇康与《广陵散》
什么样的《广陵散》,什么样的嵇康
《广陵散》故事考析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