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发展之路
2016-10-27张亚茹
【摘 要】河南省卫辉市的柳位高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武兼备、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当今的柳位高跷生存前景堪忧,构建系统的“非遗”教育体系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位高跷;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20-01
一、柳位高跷的概况
现有据可查的柳位高跷谱系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元年,至今已传承六代以上。清光绪元年东柳位的高跷艺人焦德组织成立柳位同乐会,柳位高跷由此进入有组织发展的阶段。柳位高跷(时称文武高跷)积极向其他艺术学习,表演内容日趋丰富,表演形式也逐步完善。
柳位高跷以古、奇、险、趣而著称。道具保留着原始的形式,文武兼备、形式奇特,有多种高难度的惊险动作,表演内容风趣幽默。表演分文场和武场,文场表演以模仿各种人物的动作为主,舞蹈节奏由慢到快,并走出各种阵式;武场表演常以穿插着惊险动作的舞蹈来叙述故事。
目前柳位高跷受到了资金、演员、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等多方面的制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二、柳位高跷的教育现状
柳位高跷演员青黄不接,传承困难。老艺人大多去世,年轻人为了生计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然而表演又需要大量的人员,演员的培养与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当前,焦长明和刘胜民等传承人利用周末时间教十一二岁的孩子学习踩跷、唱曲。2014年上半年,同乐会新做了37副高跷,将磨损变短了的高跷(老跷)作为孩子训练的道具。一些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学习高跷,给孩子做护膝用的棉垫。如今,村子里学习高跷的孩子有22名。这比前几年的状况有所好转,柳位高跷的教育保护已初见成效。
三、构建系统的“非遗”教育体系
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在各级教育中纳入“非遗”课程,对于各种类型的“非遗”项目都是有效的宣传。
(一)探讨中小学教科书的微型改革
重视对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改编与教授。在此具体分析语文课程。课文内容,应适当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这对于增强保护“非遗”的意识有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综合探究部分,虽然中学课本中设置有这样的章节,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重视这部分的教授。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全书共91页,其中梳理探究分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部分,仅有8页,占全书的不到1/9。然而,作为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仅有3页。如果一些教师再把这所谓的“不重要”的1/9忽略掉,那么,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愈加少了。
假设在小学教育阶段,教科书中设置剪纸、布贴画等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传播,随着学生的成长,课程由简到繁,学生会了解到更多的优秀文化。
(二)探讨高等院校设置相关“非遗”课程
在高等院校设置选修课程或者在一些院系增设“非遗”相关课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是一种有效途径。例如,柳位高跷在大学课程的设置分析。将柳位高跷的学习内容简要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在不同院系开设课程:学习唱曲(音乐学院)、改编剧目(文学院)、踩跷的技巧与训练(体育学院)、道具或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美术学院)。此外,还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具体地落实在某一专业的学习课程上,将“非遗”教育明确地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高等院校设置有众多学院,我们完全可以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学生的特长,把“非遗”传承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引入高校教学体系。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茹、贾琼琼.浅谈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以河南柳位高跷为例[J].鸭绿江,2015,(4):1392.
[2]张亚茹.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以河南柳位高跷为例[J].戏剧之家,2015,(199):267.
[3]杨永芳口述资料:杨永芳,1929年生,河南省卫辉市东柳位村居民,系目前年龄最大的传承人.
[4]卫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卫辉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92-95.
[6]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编著.语文(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