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影片《鸟人》的主题探析
2016-10-27李媛媛
李媛媛
【摘 要】第87届奥斯卡获奖影片《鸟人》是一部戏中戏,围绕着一场改编自雷蒙德·卡佛的话剧而展开。整部影片探讨的主题是广义的爱与渴望被爱,尤其是里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渴望被爱;爱的另一面渴望被爱,是所有角色的共同焦虑。
【关键词】鸟人;伊卡洛斯;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38-02
曾指导过影片《美错》和《通天塔》,因擅长多线叙事、快速剪辑而名声大噪的伊纳里多,其自编自导的作品《鸟人》,在第87届奥斯卡颁奖中,获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鸟人》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一位过气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明星里根,为重拾信心和对表演艺术的执爱,将雷蒙德·卡佛的经典之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搬上了百老汇舞台。然而,事情发展得并不顺利,先被戒毒归来的女儿误解,随后剧组资金匮乏,演员不堪重用,新来的男演员肆意妄为,剧评人尖酸刻薄以及媒体的各种猜疑。
影片开头的字幕:“尽管这样你有没有得到一生中想得到的?我得到了。你想要什么,称自己为爱人,感到自己在这个世上被爱过。”这是雷蒙德·卡佛作品中的名言,也是戏中戏《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主题。不同的是,戏中戏探讨的是男女之爱,而影片《鸟人》探讨的是广义的爱与渴望被爱,尤其是里根对艺术的热爱与渴望被爱,这一主题通过不同角色反复加强,最终汇聚到里根身上。
一、爱的主题:里根对艺术的执着热爱
在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用蜡制的翅膀飞向高空,被太阳的火热灼烧了翅膀,最终坠落。在西方文化中,伊卡洛斯是理想主义的形象,代表了为灼热的理想而不惜毁灭的追求精神。伊卡洛斯的故事充满宿命感,直指悲剧性的现实。[1]男主里根则是一名当代的伊卡洛斯,影片开头及结尾陨落的火焰尾巴则是伊卡洛斯燃烧的羽翼,象征着里根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哪怕燃烧、坠落也在所不惜。
里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胜于对家人的关爱。女儿萨姆说,里根对她做过最差的事情就是从来不陪在她身边,只是努力弥补她。促使里根和前妻离婚的原因并不是里根的出轨,而是在一次吵架中,前妻骂他和歌迪·霍恩出演的影片是一部烂喜剧,这才激怒里根朝妻子丢去一把厨房刀,可见里根对于艺术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地步。
在遭遇各种危机的情形下,里根一面与功利心主导的分裂人格(birdman)作斗争,一面坚持默默为这场话剧付出。导演亚利桑德罗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鸟人,那就是希望找到自身的存在感,成为被需要的对象。”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和自己的过去、成功的渴望、金钱的诱惑、失败的恐惧以及别人的批判作斗争。里根的内心经历着这样的矛盾挣扎,每次受到打击,birdman就会出现,质疑里根为何会沦落于此。当男演员不堪重用,找不到合适人选时,birdman怀念当初的荣耀并劝说里根:“那个小丑还不如你的一半,竟然穿个铁皮衣就能挣钱了,我们才是货真价实的。”面对诱惑,里根劝说自己拥抱自己的怒火。在剧组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里根甚至想卖掉留给女儿的房子;在时代广场上身着内裤裸奔,焦急地赶回剧场,以极其尴尬的面貌伸手做枪继续演戏,这滑稽的一幕充分体现里根对这场话剧的执着热爱,渴望大众对其表演艺术的认可。
然而票房却是观众给的,观众只喜欢看动作片,没人关心哲学问题;统治银幕的是洗衣粉广告和卡通漫画;记者只关心里根有没有打过小猪精液;采访者们不关注舞台剧,唯一能引起惊呼的是birdman4;影评人迪金森认为里根不是个演员,只是个名人,更是扬言:“我会亲手毁了你的戏,等它正式开演之后,我会发表一篇所有人看过的最恶劣的剧评,让你的戏关门大吉。”女儿更是全盘否定他:“这个世界早把你忘了,你讨厌博客,鄙视推特,你连Facebook页面都没有,你才是不存在的那个。”里根对艺术的热爱,支撑他完成舞台剧的创作,并战胜了内心的虚荣欲望,这让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成为不用披斗篷也能飞翔的英雄。
二、被爱的主题:所有角色的共同渴求
爱的另一面是渴望被爱,也是戏中戏《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主题。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戏中戏角色的故事,均延伸到演员的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虚构人物与观众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互动,导演个人反主流,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构成通过人物传达出来。[2]演员与戏中戏角色的重叠,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舞台上的情感交融爆发,表达同一个生命主题:渴望被爱。
迈克拥有极强的表演灵感,在舞台上自信满满,用才华征服观众得到尊重。在现实中却表现得很难对付,像个混球一样与所有人为敌,在他人的骂声中找寻存在感。迈克一面渴望被爱,一面又排斥亲密关系,害怕真实的自己被人理解后遭遗弃和厌恶,六个月不能勃起正是这种自卑的潜意识反映。所以,现实生活中的迈克是孤独的,渴求他人给予的爱与接纳。
莱斯利诉说儿时的梦想,“我怎么没有一点自尊,我太可悲了,我一直都想在百老汇演出,一直在等别人告诉我,我成功了。”莱斯利觉得自己仍是个小孩,期待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赞许。
劳拉和戏中戏的角色面临同样的问题,所爱之人并非真心爱自己,渴望成为母亲,却始终未能如愿;她努力付出,给予他人关爱,同时渴望得到里根的爱以及对自己的认可。
女儿萨姆表面上玩世不恭,把自己变得隐形,内心却是非常渴望被爱的,尤其是父亲的爱。当里根发现萨姆抽大麻时,第一句责备的话是“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而不是“你怎么这样对自己”触动了萨姆敏感脆弱的内心,以至于她对父亲说出残忍的话。
在整部影片中,里根是最渴望被爱,却得不到世人所爱之人。里根于1992年出演超级英雄电影《birdman》取得辉煌成就,这使得当下所有人对他持有偏见和误解,认为他只是一个好莱坞过气明星,因不得志才来百老汇,企图通过改编话剧积攒声望,重回大众视野。迈克试图告诉里根:“戏剧到底是什么。”女儿萨姆的误解:“承认吧,你演这部戏不是为了什么艺术,而是想让自己重新回到这个圈子里。”剧评人迪金森断定里根想通过百老汇再给自己一场个人广告秀而已。于是,这个世界提供不了里根想要的,正如萨姆给他买的玫瑰花上写着:“他们没有你想要的花。”然而,这个伪善的世界却在里根演出成功后,提供了一屋子他讨厌的玫瑰。在话剧的最后一幕,里根面对世人对他的偏见和误解,借戏中角色“艾迪”之口诉说自己对爱的渴求。里根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们能爱这个对表演艺术执着追求的他,获得大众对其表演艺术的认可。为此他奉献了一场灵肉合一的完美演出,在表演中使用真枪自杀,却只是轰掉了自己的鼻子。现实荒诞至极,最渴望摆脱birdman身份,现在不仅身份和名利,连长相都比过去更像birdman。
三、结语
《鸟人》拍摄的目的便是要撕下现代电影艺术与商业之间遮遮掩掩的遮羞布。[3]整部影片一次又一次地拷问里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程度,最终里根摆脱了一切束缚,追求理想,正如他在病床上对萨姆说:“我已经得到我想要的。”在电影结尾,萨姆回到病房没有找到里根,先是焦急地看着楼下,露出悲伤,然后又抬头仰望天空,似乎听到一声鸟叫,由衷地微笑起来,这一魔幻现实主义画面暗示着萨姆终于体会到父亲的理想追求,见证着里根的灵魂升华。正如影片的第一个快闪镜头,是沙滩上搁浅的水母,第二个镜头是两团火焰在高空中陨落,这些意象隐喻着里根为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付出了太多代价,最终与伊卡洛斯的命运相符合,为灼热的理想而不惜陨落。
参考文献:
[1]李杰锋.美国影片《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15,(20):139-141.
[2]豪尔赫·阿亚拉·布兰科.墨西哥电影中的异端性(序)[J].崔燕译.当代电影,2010(09).
[3]张宁.《鸟人》:穿越自我的心灵迷宫[J].电影新作,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