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研究述评
2016-10-27吕畅
吕畅
【摘 要】流行音乐教育进入高等院校虽然已有二十余年,但是相关的学术研究却十分滞后。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区域性研究和个案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73-02
流行音乐教育进入高等院校虽然已有二十余年,但是相关的学术研究却十分滞后。这或许与它的“非主流”地位有关,但是更多的原因恐怕与来自音乐学界对于“流行音乐”,尤其是看起来相对“稚嫩”、“粗糙”的内地音乐的选择性漠视有关。
约瑟夫·克尔曼在《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一书中,极为犀利地指出:“音乐学家研究的主要是艺术音乐,原因很明显。如同大多数学者,他们来自中产阶级;他们确实可能在那个阶级的范围里升华。他们所呈现的、试图保护的,正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而19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音乐,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领域。”[1]
体量庞大、影响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产业,对于生活于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机构中的系统接受过西方音乐分析学术训练学的学者而言,在创作、表演、接受等方面都十分陌生,而且由艺术音乐所培养起来的审美趣味,也会对流行音乐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排斥。克尔曼本人也承认:“无论是好是坏,我对非西方音乐,或西方流行音乐不是很感兴趣。从不好的方面来看,这样一定会暴露出我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局限;而好的方面是,也许这样可以强化我在这样的局限中所从事的研究。”也就是说,学者专注于自己感兴趣,同时也很擅长的传统研究领域,不仅得心应手,而且也是较为保险的做法。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音乐学专业在高等院校的爆发式增长基本与流行音乐进入高等院校同步,大量年轻学者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但是并没有带来流行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明显增长,很多研究局限于浅层次的概述,重复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下面对目前已经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
一、学科建设
胡振邦在《基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中,认为当前高校流行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对流行音乐的偏见;学科定位模糊;构建标准不统一;课程设置紊乱;盲目扩招和招生把关不严;师资力量储备不足;教学手段有待加强;教材匮乏;缺乏实践锻炼;授课内容陈旧;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等。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树立正确务实的培养目标,规范招生体系,统一学科建设的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重视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
刘新庚、郝巍在《关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2]中,提出要从流行音乐教育的传统学科属性和独特性两个方面考量其学科定位。从流行音乐教育的传统学科属性来看,流行音乐教育的音乐性、技术性与传统音乐一致;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传统音乐教育的一种延续。所以,流行音乐的教学只有与社会音乐生活互动起来,以鲜明的人文意识和科学的教学理念为社会文化脉搏注入活力,才谈得上“教育”二字,才找到了高等艺术院校的优势。同时,文章认为,从流行音乐教育的独特性看,主要在于对特定的音乐体裁和风格的学习,以及舞台表演所需要的肢体艺术表述的训练和规范。高等院校在接受流行音乐进入教育体系的同时,应当注重为这一新的教育体系提供一种可能和范式。
丁同俊在《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学科中的专业定位及相关思考》[3]中,针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第一,从听觉实验突破,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对师生流行音乐的观念加以引导。第二,以点带面,以某一方向为突破带动整个学科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师资力量,开设一个流行音乐方向或某门课程。第三,聘请校外流行音乐方面的专家作为该学科的带头人,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合理的课程设置,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一些国内外业内知名人士做定期的讲座和教学。同时,注意对已有音乐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转型,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在流行音乐素质方面的提高。第四,与市场接轨,将学生推向市场,接受考验。第五,以传统专业为依托,发展流行音乐新学派。
张灿毅在《关于普通高校普及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思考》[4]中,对普通高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存在的困难进行总结:第一,在思想上没有对流行音乐形成足够的重视。第二,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招收、考核、评价、培养体系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 第三,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不足使高校的流行音乐专业很难展开。该文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要统筹兼顾,逐步探索和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展开外出观摩进修、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在教学中突出“实用、深入、创新、实践”四个要素。
石学功在《流行音乐对当前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影响与作用——2010广东流行音乐高峰论坛的思考》[5]中,认为增加流行音乐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引领流行音乐健康发展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的责任,所以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增加流行音乐内容十分有必要。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引入流行音乐内容要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流行音乐的分量要适度,对哪些课程首先引入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选择,还要注意选择适应当代音乐教育需求的流行音乐作品进入课堂。
樊蕾在《普通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思考》[6]中,认为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存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方式单一、现实需求与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在普通高校开展流行音乐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以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首倡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原则,满足多层次的情感需求,拓宽公共音乐教育的实践渠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
程柯楠在《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学改革与思考》[7]中,认为高等院校流行音乐课程设置应当注意三个方面:增加流行音乐理论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增强流行音乐课程针对性,培养专业化人才;开设学科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杜鹏宇在《流行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新思考》[8]中,强调流行音乐对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重要意义,认为流行音乐教育具备德育教化功能,能够丰富高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二、区域性研究与个案研究
吴慧敏在《从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试论流行音乐教育》[9]中,认为广东流行音乐是中国最早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之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赋予了广东流行音乐教育的探索更为多元化。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流行音乐专业。著名音乐人陈小奇等致力于推动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广东流行音乐协会每年在广东乃至全 国发起、组织、参与的演出和学术交流超过三百多场。在流行音乐教育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洞察新的审美需求、贴近大众文化取向的道路。
彭建辉、杨士春、王普江、施涛在《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探究——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10]中,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对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指出,我国流行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缺失,虽然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弥补,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流行音乐教育体系存在的客观矛盾。四川音乐学院所培养的校园明星,虽然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与声誉,但也引发了教学管理模式上的新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管理,才能使“校园明星效应”与“明星摇篮”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性影响,实现高等院校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引导作用。
于丹丹在《顺应时代发展,何为高校流行音乐教育“三尺讲台”——以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11]中,总结了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流行音乐教学模式创新,流行音乐教学成果接轨市场三个方面经过课堂实践探索出的教学成果。
姚宗华在《地方高师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12]中,认为多数高校设立的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流行音乐的教学及艺术实践的内容,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为高校校园营造了浓郁的流行音乐文化艺术氛围。但是相对应的具有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能力的师资却相对缺乏。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要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规范化。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教育在我国内地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仍然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对于这一特定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仍然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从上述论文作者的分布情况看,还没有专门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家”。这种状况与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迅猛的发展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克尔曼.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M].朱丹丹,汤亚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4.
[2]刘新庚,郝巍.关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4):144.
[3]丁同俊.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学科中的专业定位及相关思考[J].艺术教育,2010,(3):104.
[4]张灿毅.关于普通高校普及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7):204.
[5]石学功.流行音乐对当前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影响与作用——2010广东流行音乐高峰论坛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1,(3):42.
[6]樊蕾.普通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0,(1):156.
[7]程柯楠.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4,(14):131.
[8]杜鹏宇.流行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233.
[9]吴慧敏.从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试论流行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13,(8):66.
[10]彭建辉,杨士春,王普江,施涛.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探究——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探索,2012,(4):116.
[11]于丹丹.顺应时代发展,何为高校流行音乐教育“三尺讲台”——以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大观,2014,(11):241.
[12]姚宗华.地方高师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文史月刊,201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