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湖南地方戏曲文化之美

2016-10-27姚素媛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湘剧蚌壳祁阳

姚素媛

【摘 要】小地方大舞台,用民间艺术家的话来说,无论是在豪华音乐厅还是在街头巷尾,哪怕只有一个观众,她们都会认真对待,绝不会愧对于喜欢他们演出的人。这是一种艺术态度,也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地方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50-02

一、人杰地灵湖南美

从古至今,湖南历来被冠予“鱼米之乡”的美称,也因“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而有“芙蓉国”之誉。正所谓人杰地灵,湖南从古到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伟大人物,如魏源、曾国藩、毛泽东等人。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谁没有看过湖南的花鼓戏?谁没有观赏过几部湖南的地方戏曲?湖南的地方戏曲种类很多,如花鼓戏、湘剧、祁阳剧、汉剧、巴陵戏、湘西花灯记和湘西苗剧,等等。其中,祁阳剧、湘剧和湖南花鼓戏最为世人所了解,影响力也最大。

二、祁剧两种极端之美

祁阳剧是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邵阳一带,唱腔是源于明代的弋阳腔。祁剧的表演艺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看过祁剧表演的人们都会觉得,它的风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是粗犷朴实、极富山村气息;而另一面则是细腻、精致。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两种极端,但往往两个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不仅不会是矛盾体,甚至两者之间会更加契合,祁剧便是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祁剧还有一个特点是十分注重表演,所谓眉目传情,在祁剧中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的一眉一眼都是在向观众传递一种情绪,是角色内心情感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祁剧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当年许多街头流浪艺人也成为了人民演员,同时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培养祁剧人才。著名祁剧《昭君出塞》,表演者结合历史,注重绝招和特技的运用,靠表演动作介绍剧情,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地方特色。除此之外,还有《观音山》《精忠传》等。每一部剧目都凝结着祁剧表演艺术家们的共同心血,她们的一颦一笑,都经过反反复复的琢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一点儿也没有错。每一场美妙绝伦的演出,每一场让观众感到震撼的表演,都倾注了她们一生的精力。所以,艺术工作者的学识不是天生得来的,是她们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而得来的。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就应该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才能对得起你心中的热爱。

三、湘剧力求精致之美

2006年,湘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流行于长株潭一带,吸收皮黄和昆腔的戏曲特色,形成了一个包括乱弹、昆腔、底牌子的多腔剧种。其中,湖南高腔的《四大连台》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精忠传》和《目连传》。除了这四部著名的曲目外,还有较为出名的剧目有《拜月记》和《琵琶记》等。听老一辈人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消遣方式,大家在农作之余也会利用空闲时间来放松放松。热情的人们会你唱一唱,我演一演,多才多艺的人就多表演一些,就算不会唱戏的人也放声吼上两句方言,这也算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村里时不时的会来一些戏剧团,其实就是由一些喜好艺术的人士组成的小型表演队,那时人们的物质需求还不高,社会风气也很纯朴,这种表演队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更多地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欢乐,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些消遣。据老辈人说,如果哪天村里来了一支表演湘剧的队伍,那么这天晚上可谓是万人空巷,人人都出来去村口看演出去了,演出从大家吃完晚饭开始一直到很晚才结束。演出的剧目基本上是些传统戏曲,如《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等片段,看着一个个演员画着带有夸张舞台效果的妆容,有板有眼地表演,当时在场的人都直呼精彩,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他们年轻时候的记忆,是美好的回忆。一场成功的演出对观众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想这也是对艺术表演者最大的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优秀剧目也搬上了电视荧屏,虽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但是美好事物的共性能够触发一个人的内心,让它产生共鸣。

四、花鼓戏儿时回忆之美

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戏和花灯戏的总称,虽然各个地方的表演形式不同,其中的花鼓戏特色也是不一样,但是在大致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舞台特色风格。其实花鼓戏的发展,一路过来并不平坦,甚至在演出时遭到过歧视和禁演,所以各地的花鼓戏班都会拿当地的流行曲目来做掩护,由此可见,花鼓戏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还能保持地方特色,并流传至今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我的家乡湖南湘西,有一种戏叫做“蚌壳戏”,它属于花鼓戏中的一种。蚌壳戏是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的长辈会带我去胜利公园乘凉休息,当时,许多热爱表演的人们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和合适的表演场所,公园就成了她们最好的表演舞台。而我,就有幸观赏到了这种蚌壳戏。蚌壳戏表演精彩,内容通俗易懂,直到现在看见浓妆艳抹的表演者,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看的蚌壳戏。蚌壳戏艺人会画上浓浓的妆,涂上红红的嘴,头上也捆着色彩鲜艳的布,演“蚌”的艺人身上要背着一个大大的蚌壳,然后另外一个或两个艺人就对其进行逗乐,她们一边唱一边演,主要是以说唱为主,逗乐人表演的舞蹈动作轻盈、美丽,而饰演“蚌”的人就要表演得很笨重、诙谐、乐观,因为通俗易懂,因此这样两种表演艺术的对比就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再观赏到蚌壳戏了,蚌壳戏的记忆只停留在儿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儿时的事物也慢慢消逝了,那时在家乡表演蚌壳戏的艺人也是很久没有碰见过了。

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长于扇子和毛巾的运用。其中出名的剧目有《刘海砍樵》和《补锅》,其中《补锅》中饰演刘英兰的李谷贻,就是现在的李谷一老师,她是唱着花鼓戏进入到音乐殿堂的,最终成为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说起湖南的花鼓戏,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李谷一老师,湖南花鼓戏人才辈出,继李老师之后不断涌现出许多的歌唱家,如张也、王丽达、雷佳等。这些声乐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她们都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精英,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继承者。

五、地方戏曲在流逝

地方戏曲的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被流行歌曲取代,流行歌曲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些地方戏曲已不再受年青一代的喜欢,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地方戏曲文化的流失,一来没有受到国家的保护;二来很少有人愿意接过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接力棒,因此,有些地方戏曲已经成了绝唱。这虽然是现代社会的无奈,但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我们应该从地方戏曲本身加以改进,要在服装、道具、演出场所、表演技巧和唱腔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进则退的道理我们都明白。然后,要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让观众能够从地方戏曲的表演内容中品出韵味来。只有剧情打动了观众,他们才会从内心真正地喜欢上它。最后,应该注重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认同,加强国家对戏曲的保护力度。我相信我们的各个地方特色戏曲文化会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

六、共同助力护特色长青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特色。56个民族是一家,不仅仅是湖南的地方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也是各有千秋,各地的戏曲文化百花齐放,将一同迸发出更加美丽的火花。

猜你喜欢

湘剧蚌壳祁阳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祁阳一中学子上央视
88岁退休教师著书研究方言熟语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蚌壳里的珍珠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挖蚌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