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越剧冷面小生之难得

2016-10-27金洛冰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金洛冰

【摘 要】越剧舞台百花齐放,曾有两位著名演员竺水招、陆锦娟以冷面小生著称,取得了相当难得的艺术成就。然而现在的越剧舞台上却少见冷面小生的踪影。本文针对竺水招、陆锦娟的越剧艺术,从冷面小生的角度探析了前者主演的《柳毅传书》与后者主演的《盘妻索妻》,进而对冷面小生之所以难得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希冀今日越剧舞台上能有新的冷面小生出现。

【关键词】越剧;冷面小生;竺水招;陆锦娟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20-03

引 论

在越剧舞台上,因为演员个性不一、演绎方式各异,其舞台艺术往往会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百花争艳,各有妙处可言。然而,若论值得称道的冷面小生,却是屈指可数。而今算来,恐怕也只有两位:竺水招与陆锦娟。

一、两位著名冷面小生:竺水招、陆锦娟

竺水招,出生于1921年,原名竺云华,曾于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并自组云华剧团,后为南京市越剧团团长。她的越剧艺术曾被认为是创立了竺水招流派。其代表作《柳毅传书》以彩色电影的形式盛行于全国各地。她在此剧中饰演的“柳毅”形象博得了广大观众的由衷赞赏。在《柳毅传书》中,柳毅被龙女三娘称为“君子”,而这“君子”一词恰和竺水招朴素刚健的演绎风格非常契合,故而许多观众称竺水招为“竺君子”。可惜,竺水招的名作《南冠草》、《文天祥》、《桃花扇》等,后人无缘一观,流传至今的能令人一睹其真容的,也唯有《柳毅传书》一剧。只恨文革浩劫,害得这位洁身自好的竺君子以极为惨烈的方式决然自尽。幸有《柳毅传书》电影留存,才使竺君子昔日迷人风采得已保存至今。虽然,这多年前的电影,哪怕使用了数码修复技术,和现在光鲜亮丽的舞台相比,还是显得有些老旧;但竺水招那谦谦君子的磊落风姿,却依旧如往昔一般光彩照人。这一点,是现在的舞台演绎,哪怕增加再多经过动漫师打造的3D特效,都无法替代的。1

《柳毅传书》本是越剧传统剧,又名《水晶宫》、《龙女牧羊》、《龙女传》等。此剧最初由云华剧团韩义、宗华改编自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书》,由竺水招饰演柳毅,以《水晶宫》为名,于1952年1月27日首演于上海光华大戏院。依据目前留存的诸多戏单来看,当时各越剧团都有演出此剧,但各自改编,剧情彼此不同。1955年云华剧团归属南京改名为南京市越剧团后,此剧由南京市越剧团集体整理,计大为执笔,重新改编。1956年2月,南京市越剧团巡回演出此剧至北京,深得好评。21961年计大为、叶至诚将之改编成戏曲电影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成彩色戏曲片向国内外发行。1963年,计大为又根据电影本把它恢复为舞台演出本。3而在剧本不停改动的这个过程中,竺水招将之屡次打磨不停改进,终使此剧成其代表剧作之一,享誉业内外,堪称经典。

今日我们再看彩色电影《柳毅传书》:从柳毅这位君子落第而归时的寂然清冷,到初见龙女受苦时的义愤填膺,再到见龙王不肯发兵而“劝大王一旅义师到泾阳”时的凛然大义,竺君子在这出戏中,可谓是处处精彩。而最值得称道的,还得是“湖滨惜别”一段。在这一段里,龙女三娘柔情似水、羞涩而又带着点矜持,柳毅虽是胸怀磊落,却也难免为之心动为之情动。请注意竺水招在唱“俯身欲采相思草”一句前后的神情,那是相当的微妙而又动人——分明是这位凛然拒婚的君子,终究为龙女痴情所感了。然而,其转念想到大义,却又是猛然一呆。“因情忘义实可耻,守义负情人笑痴,大义私情难兼顾,忍将慧剑斩情丝”,这四句唱,分明是竺君子在心思急转,斟酌再三,最终拿定了主意——既然志为儒家真君子,岂能因私情而废弃大义。这四句唱罢,柳毅身上那清冷之气顿时扑面而来。而之后,见龙女为自己黯然情伤,柳毅多少觉得歉疚,从而借着龙女敬酒,有了那一段既劝慰龙女又一诉情衷的 “借花献佛敬一杯”。这一段唱,竺君子演来,坦荡得令人油然起敬。竺君子的柳毅与龙女告辞时,是了却心愿后的告辞,不曾有惆怅,不曾有后悔,更不曾有无法斩断的纠结——若是那样,这个人物就撑不起来,完全当不起“君子”这个称谓了。在这一刻,竺君子给观众展示的,更多的是与龙女彼此相知的坦荡襟怀,而不是既想要大义又舍不得私情的虚伪。回过头纵观“湖滨惜别”的演绎,竺水招饰演的柳毅这位君子虽有柔情,但终究斩断私情潇洒而走。这个竺君子,他那是真的冷啊!好一个大义当先的冷面书生!竺水招的这个柳毅形象,在这一段里,更强调儒家之义,而非是男女之情。这就使得这个越剧剧目从传统的才子佳人你情我爱的桎梏中挣脱了出来。这也正是竺水招《柳毅传书》这出戏能胜过诸多其他越剧团演绎版本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后续的诸多修改版所无法企及且无法超越的。

陆锦娟,出生于1932年,曾名陆金娟,先后于陶叶科班、上海金龙科班习艺,曾组建上海飞鸣越剧团并任团长,后为虹口越剧团早期当家小生。她擅长扇子功,素有“风雅小生”之名4, 也曾被观众们称为“顶级冷面小生”。她以《啼笑因缘》中的“樊家树”一角成名。5彼时万人正看,甚至有当年亲历的老观众“那时全上海就没越剧迷没看过她的《啼笑因缘》”之语。其舞台风格凝重大方,在业内外都有“陆少爷”之雅号。又因其在《盘妻索妻》一剧中饰演“梁玉书”,在观众中有“陆玉书”之称。可惜,陆锦娟的名作《啼笑因缘》、《三请樊梨花》、《墙头马上》等剧,现在已是无处可寻。甚至原本录制的实况音频也在文革中因是才子佳人戏而被付之一炬。更因其文革后在上海历经风波被行政禁演6,相关越剧资料更是毁损殆尽。我们今日能看到的,也只有她在1983年被特邀到浙江舟山地区越剧团时演出的《盘妻索妻》了。必须要感谢浙江电视台,在陆锦娟1983年巡演该剧经过杭州时,专程前去拍摄了舞台实况,这才保留下陆少爷如此精彩的表演艺术呀!

《盘妻索妻》原为越剧传统剧,乃汤笔花从《盘夫索夫》中获得启发,构思剧情并编制详细幕表,再由张志范编词成剧(并任导演)而成。7此剧最初由越剧皇帝竺素娥首演于上海天香大戏院,当时“天香门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81961年,福州市芳华越剧团尹桂芳、陈曼、王艳霞、王骏四人根据尹自藏手抄《盘妻索妻》剧本重新整理(陈曼执笔),由尹桂芳饰演梁玉书,首演于福州市人民剧场。1962年,芳华越剧团巡演该剧至上海,上海电台对该剧进行了实况转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邀集部分戏剧界人士座谈这一剧目的演出成就。9可以说这次打磨给与了这个传统剧目崭新的面貌,奠定了此后《盘妻索妻》一剧的大致格局。而尹桂芳的精彩演绎也使这出戏成为了尹派名剧。文革后,虹口越剧团于1980年5月演出《盘妻索妻》于共舞台,由陆锦娟饰演梁玉书,引发轰动。此后陆锦娟又

于1981年(被特邀至嘉兴市越剧团)、1983年(被特邀至舟山地区越剧团)、1986年(复出于虹口越剧团)三次演出该剧,皆是大受欢迎。10此剧尹桂芳演来,已称得上炉火纯青。然而,相同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的唱词,陆锦娟却硬是将之演出了与尹桂芳截然不同的味道来。正如戏剧评论家李惠康诗云:“异曲同工见艺精,灵机别出倍赏心。盘妻虽自芳华出,踵事增华在出新!”

陆锦娟饰演的梁玉书,也是个柔情似水的大丈夫,却死端着相府公子的架子,便是爱煞了谢云霞,也依旧有着大少爷大男子的气派。若说陆玉书气质之冷,当属“露真”为最。“露真”一折中,陆玉书起初在门外轻摇折扇,尚微微笑着风流自诩,然而,猛然间听到妻子对自己无端指责,一下子心冷若冰,几乎难以言语。然其在分清是非曲折后,终决定保全妻子。陆玉书入房后心下暗笑妻子装腔作势,可将扇放下,脸上却又是一派严肃模样。其夫唱妻调的“哭爹娘”唱段,那是何其之冷!娘子欲逃,陆玉书猛然抬腿拦住,又是何其之冷!可他端起凳子见妻子害怕,又情不自禁高举轻放;听妻子唤起了“官人”,却又忍不住喜在心头难忍笑意。他冷么?是的,他冷,只不过,他那是假冷,他是外冷内热。用我们现代人的通俗语言来形容,那叫“闷骚”。别以为这是贬义词,它其实是“man show”的音译。11man意为男子,show意为表现,“mans how”一词若是意译过来,那就是“男人秀”啊!应该说,梁玉书这个人物,演绎者不少,但在1962年之后,大多因循尹桂芳的演法,将此剧演成轻喜剧。饰演梁玉书的演员们展现给观众的,通常是一个痴情而又活跃的喜剧形象——为妻喜为妻忧为妻处处留神事事小心,可谓对妻子贴心贴肺百依百顺。这种尹桂芳式的梁玉书形象 ,哪怕在女权主义者眼中,也堪称模范丈夫,极易得到以女性为主流的越剧观众的赞赏。但陆锦娟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以冷面小生的戏路来演绎梁玉书。陆锦娟的梁玉书喜怒不形于色,却又完美贴合梁玉书“幼年失母,亲父远离,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的剧本设定。而其匠心独具的诸多小细节又处处妥帖合理地让人认为,这个梁玉书是真的把妻子放在了心尖上,这是一个真心关心妻子痛痒的真君子,从而让人完全信服这并非剧作家虚构出来的完美形象,而根本就是封建社会里真实存在的相府公子。陆锦娟的这份《盘妻索妻》视频,先后由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和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为VCD碟片,广为流传,后经网友上传至网络,引发轰动。她的这出戏,能历时27年,依旧受到诸多年轻观众的青睐与追捧,是有着艺术上的根源的。可以说,陆锦娟在尹桂芳之《盘妻索妻》的基础上,以主要演员兼导演的身份,走冷面小生的戏路,将《盘妻索妻》这个剧目从另一个角度推上了一个新的经典的高度。陆锦娟演的《盘妻索妻》之价值,正在于此!

二、越剧舞台缺乏冷面小生之原因探析

如今竺水招、陆锦娟都已仙逝,越剧舞台上的冷面小生就像是绝迹江湖了一般,再也难寻难觅了。应该说,历来越剧舞台上的冷面书生确实是非常少的。为什么呢?因为演员若是走冷面小生的路子,一不留神,就容易犯“死脸子”的毛病。“死脸子”这个词,在京剧行里用得较多,是“面部表情呆滞”的代称。12简单地装冷面容易的很,板着脸就行了。但要在冷面的基础上,让观众能非常细腻地感受到角色心理的每一层变化,感受到舞台上这个戏中人微妙的情感发展,这就非常之难了。这非但需要演员对角色的准确把握,而且需要演员面部表情的微妙配合。而对冷面小生而言,还有个相对关键的,就是眼神的应用。竺水招的眼神,其实是相当温和的,确实是温文尔雅的君子气度;而陆锦娟的眼神则相对凌厉,分明是运筹帷幄的智者风范。当然,这只是总体概论,她二人的演绎风格在细节处也有颇多不同。竺君子同样有猛然警醒时的冷冷一望,而陆玉书同样有偷看娘子时的温情一瞥。但无论是何种风格的眼神,都必须是切合人物形象本身的需要,必须做到恰如其分。有本事的演员,那看似简单的一眼,往往包含着多重意思,前后呼应得贴切而又恰当,却依旧让观众一看即明一望便知。那样的戏,看着才精彩啊!

作为冷面小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四功五法,做到笑意少,眼神活之外,身段动作还不能太多。冷面小生通常需要用较少的舞台动作贴切恰当得塑造出一个生动的舞台形象。事实上,戏曲演员做程式动作,看似难,其实不难,只要功夫到家,总归能有所收获。但要善用、活用程式动作,用有限的动作简洁明了地来塑造出一个说服得了人的舞台形象,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演员需要完全把握人物定位,完全熟悉相关剧情,更需要能在剧情关键点,设计出恰到好处却又能有力揭示“这一个人物”独有性情及潜台词的个性动作来。此类身段动作还得少而精。因为过多的动作,非但易把关键内容淹没,而且也展现不出人物清冷大气的台风——那就不是冷面小生的路子了。诸位且看,如今舞台上的某些小生演员,从上台始到下台终,简直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笑容满面地一板一眼做身段,也不管身段和笑意是否多余是否会起反作用。他们宁可出乖露丑满台撒狗血到让你眼花缭乱,也决不能让你有机会可以指责他没功底,是“死脸子”。为何?舍难取易尔,都做了这么多动作了,总归有几个能表达清楚的吧。再怎么说,没功劳也有苦劳啊!

冷面小生之所以少,除了上述演员演绎上的问题外,当然还有演员或喜好热闹或天生清冷的个性因素。而从竺水招和陆锦娟两位冷面小生的演艺经历来看,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想要当冷面小生,既需要演员对人物形象持之以恒地精益求精,更需要演员前期的大量积累——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舞台实践。因为若无前期的大量积累,演员根本连最基本的表现人物的方法都无从选择,何谈从中提炼出最恰当的方式呢。冷面小生,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演员艺术发展的“少—多—少”规律13的一种实例体现啊。

三、结论

竺水招的《柳毅传书》与陆锦娟的《盘妻索妻》,目前虽有后人纷纷学习、演出,然而,现在还活跃于舞台上的演员们往往拿捏不住冷面小生的特点,既不能从角色的特殊性出发,也不探究人物深层蕴藏的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更无法把握两位前贤艺术精要之所在。这当然和越剧舞台上的冷面小生不易当,故而很多演员不愿意走冷面小生的戏路有很大的关系。但追求艺术,岂能因其难而舍难取易?

何况而今的越剧舞台,多的是热情活跃的痴情公子多情书生,却少见冷峻硬朗的真男子大丈夫。并不是说热情活跃的人物形象不好,只是满台都是一个味道,难免腻味。越剧历史告诉了我们,在以往百家争鸣的越剧舞台上,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冷面小生之存在的。真希望,现在舞台上的越剧演员们,能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作为越剧冷面小生的前辈们之精湛艺术,有朝一日,能让我们的越剧舞台上,再现新的冷面小生啊!

注释:

1.榕荫小筑:《新编戏剧搭上高科技:究竟是创新还是雷剧》,《北京青年报》,2015年11月6日。

2. 参见云华剧团1952年1月《水晶宫》戏单,南京市越剧团早期《柳毅传书》戏单,1958年2月《柳毅传书》戏单。

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 年12月版,第141页。

4.孙怀山:《风雅小生陆锦娟》,《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史志资料选辑》(第七一八合辑),虹口区文化史志办公室1993年8月编印,第36页。

5.钱宏主编、《中国越剧大典》编委会编著:《中国越剧大典》,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333页及第620页。

6.参见《虹口区文化科个别负责人无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强行剥夺越剧演员陆锦娟演戏权利》,《文汇报》1980年12月5日第1版。

7.汤笔花:《我编越剧<盘妻索妻>》,《世纪》2001年02期。

8.王文娟:《我的老师竺素娥》,见《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25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上海戏剧界人士举行座谈赞扬芳华越剧团的演出》,《新民晚报》1962年4月25日第2版。

10.1981年,陆锦娟被特邀到嘉兴市越剧团,演出《盘妻索妻》一剧约三月,培养了大量的此剧拥趸。陆离团后,该团年轻越剧小生演员张薇学习演出陆锦娟之《盘妻索妻》一剧,一炮打响,因此而走红。张薇至今仍称陆锦娟为其启蒙老师。由此可见陆之《盘妻索妻》在当时受欢迎之程度。

11.总政治部宣传部编:《网络新词语选编 修订本》,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4月版,第123页。

12.吴同宾 周亚勋主编:《京剧知识词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353页。

13.赵丹著:《地狱之门》,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91页;及许姬传:《梅兰芳传》,李辉等主编:《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110页。

参考文献:

[1]《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

[2]《中国戏曲志 江苏卷》.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

[3]计大为.竺水招同志的一生[A]. 《文化娱乐》编辑部编.越剧艺术家回忆录[C]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

[4]曾嵘.行到水穷看云起 记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J].上海戏剧,2008,(9).

[5]南京市越剧团集体改编 计大为执笔.柳毅传书[A].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江苏省文化局编辑.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 江苏省卷[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1959.

[6]李惠康.尹桂芳演艺的美感和魅力[J].戏文,2007,(3).

[7]蒋东玲 侯英.浮华尽濯真醇见 百炼功夫自天然——简析尹桂《盘妻索妻》表演艺术[J].电影文学,2008,(16).

[8]武仲.风雅小生陆锦娟[N].上海文化艺术报,1986-6-27(4).

[9]孙怀山.风雅小生陆锦娟[A]. 虹口区文化史志办公室编印.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史志资料选辑(第七——八合辑),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