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出老百姓的心声

2016-10-27吴良琴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老百姓百姓文艺

2016年2月2日,湖南卫视的小年夜春晚,唱响了《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首歌。被网友们誉为“最接地气之作”。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的走红,不仅是近年来湖南文艺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湖南文艺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紧扣百姓所喜、所需、所愿,说老百姓想说的话、“唱”老百姓爱听的“歌”、做老百姓盼做的事的一个生动注解。

力接地气:说老百姓想说的话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能火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接地气,抓住了感人的细节。只有真正和老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拉家常,才能体会那种泥土的芬芳;只有去倾听最基层最质朴的声音,才能写出最绚丽的作品。

积极组织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了解社情民意,汲取创作灵感,拉近了文艺与生活的距离。

2015年,全省新建32个基层文艺创作基地,组织艺术名家下基层巡演200余场,组织1500多名文艺家开展采风活动41次,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6.4万人次。文化像一缕清风,在人们的生活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积极创新和改进文艺评价方式,探索建立专家评价、群众评价和市场检验相统一的评价体系,引导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紧扣民众心弦、引发民众共鸣。

贴近民心:唱老百姓爱听的歌

在《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中,苗族乡亲用最直白的语言、最深情的旋律表达了他们最质朴的感情,唱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幸福笑声,唱出了他们发自内心对党的真诚赞许。这首歌之所以会被广为传唱,答案就是它贴近了民心、切合了民意。

近年来,湖南为了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百姓欢迎的文艺作品,一方面,精耕细作抓好组织规划。协调全省文艺生产单位,精心规划和论证了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文艺创作题材,确定了54个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创作生产重点项目。

另一方面,精益求精抓好文艺创作。近年推出的小说《爱历元年》《活着之上》,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青春激荡的岁月》,电视剧《长沙保卫战》《最后一战》,动画片《翻开这一页》《渊子崖保卫战》,戏剧《月亮粑粑》《耀邦轶事》,电视文艺节目《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一批优秀作品,赢得百姓纷纷“点赞”。

顺应民需:做老百姓期盼的事

举措一:给文化扶贫“架好梯子”。文化扶贫,政策先行。积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下发了专门文件,出台了实施标准,建立健全了沟通协调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湖南688个村将在近两年内完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目前第一批400个示范点均已完成选址规划,并陆续启动了项目建设。

举措二:为文化惠民“铺好路子”。积极改善文艺院团下基层的演出条件,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舞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视听盛宴。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省博物馆改扩建、省美术馆建设、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搬迁等重点文化建设工程,确保公共文化项目建好用好。

举措三: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搭好台子”。为了改变“台上唱得热闹,台下坐得冷清”这种现象,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我们变思路、想法子,让群众既当“观众”,又当“主角”。例如,着力打造“欢乐潇湘”“雅韵三湘”“四海同春”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搭建了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平台,赢得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各市州也不断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节会活动,如通道“大戊梁歌会”、城步“六月六”山歌节、吉首鼓文化节等,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产生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更多有湘味、有温度的扛鼎之作,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湖湘人民绽放。 (执笔:吴良琴)

猜你喜欢

老百姓百姓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老百姓的话
百姓看家“风”
老百姓的福
□文艺范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