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节宝宝的失望情绪
2016-10-27郭麦香
郭麦香
失望感在所难免
【案例1】 琪琪要过5岁生日了,爸爸妈妈提前两周就做好了庆祝计划:邀请亲戚朋友去郊外开露天派对,吃烧烤。琪琪每天扳着指头算日子,对派对的盛况和烤羊肉串的美味充满期待。但是谁也没想到,到了琪琪生日那天,天降大雨,露天派对不得不取消。琪琪失望极了,不停地咒骂天气,骂累了就趴在床上生闷气,眼睛里闪烁着泪光,怪爸妈计划不周全,没有制订举行室内派对的第二方案。
【分析】 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令人失望的事,很多父母想尽量使宝宝远离它。其实,如果宝宝能够早早学会如何应对失望情绪,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就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关键在于宝宝感到失望时,父母要根据孩子对失望的反应进行必要的帮助。首先,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宝宝倾诉感受,正视宝宝的失望感。父母可以温柔地告诉宝宝,有失望情绪很正常,现在并非世界末日,以缓解宝宝的压抑情绪。其次,父母要鼓励宝宝正视失望,要告诉宝宝,虽然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失望总是暂时的。然后,父母可以根据宝宝对失望的不同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策】 如果宝宝的失望反应是放声痛哭,或是倒地耍赖,情绪反应非常强烈,那么父母首先要让宝宝知道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然后让他知道任何无理取闹都无法带来他想要的结果。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父母切不可让宝宝的坏情绪影响到自己,转而再对孩子施压。父母可以告诉宝宝,你很了解他的失望感,安慰他:“你感到失望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望的。”让宝宝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是让宝宝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为止。一般而言,如果宝宝能够从他擅长的事情中寻找到乐趣,那么他就知道了自己有能力掌控某些事情。这种训练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维模式很快从失望转变为“做其他事情一样也很快乐”上来。
如果宝宝的失望反应是独自生闷气,父母可以提示宝宝:“我们换件事情做做,你有什么好主意?”这样做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使宝宝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能力把糟糕的情况变好,用积极的态度,尽快从悲观情绪中恢复过来。
平衡现实与梦想
【案例2】 幼儿园举行趣味运动会,斌斌报名参加25米赛跑,他自信满满,因为他是幼儿园公认的“小飞人”。但是在比赛中,另一个班刚转园来的壮壮实力更强,不仅获得了第一名,还把斌斌甩下了足足5米。在同班小朋友的惋惜声中,斌斌忍不住哭起来。晚上回到家,斌斌还是情绪低落,连晚饭都不想吃。父母斥责斌斌输不起,没有大将风度,斌斌又哭起来。斌斌的父母只会激将法,见无效,便束手无策。第二天早晨,斌斌拒绝去幼儿园,说没脸见老师和同班小朋友。
【分析】 失望情绪很平常,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但是,连续不断的失望与连续不断的感冒一样,也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会导致宝宝长期陷入压抑和焦虑的心理泥潭,甚至会引发溃疡、关节炎、头疼、背痛等生理疾病,所以,及时帮助宝宝调节失望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对策】 首先,相对于枯燥的说教,宝宝更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在遇到挫折而失望时,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应对。只有这样,宝宝才能有意识地效仿父母,在遭遇挫折时保持信心。
其次,父母必须要教会孩子如何平衡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告诉孩子要学会接受短期的失望,然后把失望转化成对未来的希望。一次比赛失利,不意味着永远不能获胜。父母要温柔地告诉宝宝,梦想与现实之间总归是有差距的,当现实不如意,并不是梦想的错,因为实现梦想是有难度的,轻松实现的梦想多少显得无趣。
最后,父母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宝宝学会自我减压。当宝宝有了失望情绪,压抑、沮丧等心理压力随之而来,出于本能,宝宝会用其特有的方式自我减压,以取得心理平衡。研究显示,宝宝在婴儿时期都有自己专属的减压方式,比如摇摆身体、吮吸奶嘴,或者跟父母拥抱等。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减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减压的能力。
体验失望助成长
【案例】 菲菲的父母在她两岁时离婚了,她随妈妈一起生活。因为没有爸爸,菲菲从小就是一个落落寡欢的女孩。看到同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她想参加,却不敢提出,因为她害怕小朋友们拒绝她。上幼儿园后,菲菲经常被小朋友欺负,尽管老师总是为她主持公道,但菲菲好像习惯了被欺负,总是选择忍气吞声。对女儿的懦弱,菲菲的妈妈很气恼,多次鼓励菲菲乐观、勇敢起来,但菲菲总是反问妈妈:“那又怎样?反正我是最不讨人喜欢的孩子!”菲菲的妈妈惊讶地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己的宝贝女儿变成了对生活完全失望的孩子。
【分析】 长期对生活失望的宝宝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娇生惯养型。这个类型的宝宝因为从小被家长溺爱,养成了“吃独食”的习惯,认为自己享受特殊待遇是理所应当的,别的小朋友没有的,他要先拥有,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他也要拥有,而且要更好。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进入幼儿园以后会遭遇公平规则的打击,因为幼儿适应能力较弱,分不清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就会长期陷入失望的泥潭。
第二种是创伤型。与娇生惯养型宝宝的生活经历截然相反,创伤型宝宝由于早年受过严重创伤而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为了避免更大的失望,就期待着发生最坏的事,以此作为防备。创伤型宝宝很可怜,有可能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他就做好了被老师惩罚、被小朋友欺负的心理准备。他的心理逻辑是:“最坏就是这样,我能承受。”别以为这是一种坚强,因为这不是积极的逻辑,不对生活有希望,宝宝的心理就是阴暗的,长此以往,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菲菲就是这样的创伤型宝宝。
第三种是自卑型。这种类型的宝宝因为自卑心理作祟,生活得很不快乐,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努力讨好每一个人。比如,他在幼儿园会刻意讨老师的欢心,希望赢得老师的好感,却在不知不觉间伤害了小朋友们的利益,很容易被孤立。在集体活动中,自卑型宝宝会想:“我怎样才能赢得所有人的好感呢?”他时时刻刻揣测着别人对他的要求,结果忘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卑型宝宝总是失望,因为他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
【对策】 长期有失望情绪,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重大隐患,父母不可掉以轻心。要帮助宝宝走出失望情绪的阴影,仅靠安慰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父母要和宝宝一起树立信心。父母要看到,体验失望情绪也可以有积极作用,就像早晨用凉水洗脸使我们清醒一样,体验失望情绪,可以促使宝宝重新考察自己的愿望,这是使自己的愿望更切合实际的开始。体验失望情绪还可以促使宝宝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作风。所以,发现宝宝有失望情绪,父母应该视之为教育良机。
其次,给宝宝无条件的爱。无论是娇生惯养型宝宝、创伤型宝宝还是自卑型宝宝,他们之所以长期感到失望,根源都是父母的爱不够恰当,要么太多,要么太少,要么有附加条件,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都是有害的。心理学认为,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质是自信、自尊、自爱,核心价值是自尊。孩子自尊的最初来源是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爱。所谓无条件的爱,就是当孩子有了优点要爱,有了缺点也要爱,成功了要爱,失败了也要爱,甚至触犯了条规也要爱孩子。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正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才使孩子知道自己是个好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正是父母无条件地对孩子尊重、理解和宽容,才使孩子放心做事,不担心因为做了错事挨训斥,遭白眼。
最后,别让失望情绪堆积。生活中,有的宝宝似乎总是有失望情绪,却找不到失望的缘由,好像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其实不然,当失望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累起来,宝宝也弄不清自己为什么失望了。可怕的是,这种对失望的习惯将会极大地削减宝宝进步的热情。所以,父母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情绪变化,发现宝宝有失望情绪要及时安抚,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宝宝走出失望的阴影。重要的是,父母要帮助宝宝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宝宝看到战胜困难、实现愿望的希望,否则,再动听的安慰也是暂时的。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