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风拂面话小

2016-10-27阴世国李娜

收藏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扇骨折扇扇面

□阴世国 李娜

□阴世国 李娜

Zhouyi was an ordinary scholar in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He was skilled in poetic prose,calligraphy,collection and connoisseur,but was unknown to public in history including his life. Through dinging deep and researching on the scroll painting.

一、古扇的渊源

考古发现有扇子的图像是从四川成都出土的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持的长柄扇。当时的作用不是用来引风取凉,而是遮阳避沙。

古扇,真正成为生活用具则从战国晚期开始,多在贵族中使用。到东汉时期,扇子才逐步走入民间。市场上出现了竹扇和蒲扇。隋唐时期,以作为骨架的折扇开始流行,生产出海棠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多样的款式。

南宋时期,盛行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经营扇子的店铺和商人也应运而生。久而久之促进了中国制扇工具的迅速发展。

明清以后,文人墨客在扇面题诗作画追求艺术享受,也成为当时社会的又一时尚,使中国扇子文化得到质的飞跃,内涵也得到升华,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中国扇子作为东方古国的文明开始传入欧洲,享誉世界。

二、实用扇的品种

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就功能来说,一般可分为二类。一是引风驱暑的实用扇;二是用来象征人物权威、地位的仪仗扇。

实用扇在先秦时期多以竹或苇编织而成。

汉魏以来出现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主要材料为丝、绢、绫罗等织品,便于点缀绣画。主要种类有羽扇、合欢扇、书画扇等。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绢做扇面,能折叠的扇。又称撒扇、纸扇等。唐初传入中国,宋代由宫内流传于社会。而现代人所用的折扇则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朝鲜入贡中国。到明清之间,苏杭两地都有折扇制作的作坊,使得全国制扇业得到空前发展。

三、精美实用扇欣赏

扇子,美观大方,轻巧便捷,题诗绘画,雅俗共赏。从使用到欣赏也远远超出扇子本身的作用,升华到艺术的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钟爱。

晋祠博物馆藏有一批清代至民国的折扇和扇面,书画精美,作者均为当时名人及书画家,现选择部分精品与大家共赏。

1.清 吴琠 楷书团扇扇面(图1)

纸本,纵31.2、横31.5厘米。

扇面书自作诗“尝从长者后,闻此积善门,力田自累世,孝友逮诸昆。畦蔬饫邻里,家塾蕴玙璠,芝兰满庭阶,玉树蔼深根。寒松老人言,山青德自存。矧伊比部贤,养志悦朝昬,笃诚以明允,含香奉至尊。昔余宦京华,相过歴寒温,及今十年余,犹忆旧楹轩,重来弼教地,载识名家孙,于门富阴隲,车马承殊恩,琐阑洎玉堂,清华难具论,春秋盛兰菊,俎豆在乡园。”

款署:“书约亝李先生祠堂记后兼示谓湄正之,沁州吴琠。”钤印:“性本爱丘山”(朱文);“吴琠之印”(白文),“伯美”(朱文)。

吴琠(1637-1705年),字伯美,山西沁州(今长治市沁县)人,其父吴道默是当时沁州一带的著名教师。吴琠从小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聪明而好学,10岁即能做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顺治十六年)中进士,任河南确山知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成绩优异而跃升为吏部主事,历郎中,累迁通政司右参议。二十年,擢为右通政,累迁左副都御史。二十八年,迁兵部侍郎,旋即授湖广巡抚。三十五年召为左都御史,三十六年典会试,后擢为刑部尚书。三十七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三十九年,复典会试。四十四年卒,享年68岁。吴琠善诗,一生中写诗数百首,而且水平很高。吴琠不仅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也很有名。吴琠的字潇洒俊逸,如行云流水,有羲之之风,米氏之骨,落顿之间又可见欧、颜、柳之法。

康熙皇帝亲书“思诚堂”扁额赠与吴琠做为堂名。

2. 清 顾韶 秋林读书图折扇(图2)

纸本设色,纵17.7、横52.3厘米。

画家以平稳的构图,描绘了一文宦读书的情态及环境,阅者神情专注,侍童一手怀抱书卷,一手托衣立于树下。树木间有竹丛片片,林间雾气缥缈。作品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构图的平稳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全画人物安闲,充盈着空灵悠然的气韵,可以说是画家心向天地自然、散淡襟怀的流露。整幅画以水墨为底,在树干、竹丛、坡石及人物肤色等处着赭石色、青绿色、红色晕染,感觉冷静清艳,细致温婉。

图1 清 吴楷书团扇扇面

图2-1 清 顾韶 秋林读书图折扇

图2-2 清 顾韶 秋林读书图折扇(背面)

款署:“螺峰女士,顾韶画。”

钤印:“螺峰”(白),“顾韶之印”(朱)。

扇子另一面为翁同福等书法三段。

第一段是节临钟繇书《力命表》,落款:“书为古虞先生正腕,沅青王宪中”。钤印:“叔和”(朱文)。第二段书翁方纲《石洲诗话》中的两首诗,其一“李杜光芒万丈长,昌黎石鼓气堂堂,吴莱苏轼登廊庑,缓步崆峒独擅场”。其二“文章烟月语原卑,一见空同迥自奇。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是吾师”。落款“应古虞仁兄大人雅属即求教正。小农弟屈茂曾”。钤印:“小农”(朱文)。第三段为翁同福《木笔花》诗两首,其一“丛竹蔽幽径山禽,时一声日光碎平。地坐久凉风生孤,客澹无虑闲云低。不行汲泉频潄齿,我与尔同清竹迳”。其二“书空咄咄竟何云,憔悴春风始惜君。移向蓬山沾玉露,一枝应已赋凌云”。(应有缺句)。落款“木笔花旧作二首录以应,古虞仁兄大人雅教,云樵弟翁同福”。钤印:“同福私印”(白文)“云樵”(朱文)。

扇骨材质为玉竹。十一档。扇骨大边长30.6厘米。扇肩呈庙门肩。扇头为和尚头,扇头两则镶贴象牙圆形薄片,呈拱圆状并以扇钉为心刻有旋转辐射状线条纹,线条纹头部为山角纹。扇钉为牛角钉,钉面呈圆状且微拱。扇骨档数为十一档。扇面上口封裱蓝色绫绢。

大骨一面刻“桃叶渡青溪图”,署款“筱山写又作”;一面刻“春夜宴桃李园图”,均为阴文游丝刻,刻工细腻娴熟,人物形象细致。

“桃叶渡青溪图”与一个古渡及青溪水道有关。桃叶渡又名南浦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地处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地处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箫鼓。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呼为桃叶渡了。

“春夜宴桃李园图”明代画家仇英曾画过,是仇英的一幅杰作。它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为题材,描绘李白与其四位从弟,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的情景。

王宪中,生卒年不详。字叔和,号沅青。常熟人。善书。

屈茂曾(?-1862年)字小农。常熟人。善书。“常熟四大书家”之一。常熟曾园《山庄课读图》与《归耕图》有李鸿章、汪鸣銮、屈茂曾、陆宗泰等名人诗文刻石,集清末名人书法之大成。同治元年(1862年)屈茂曾死于太平军攻陷常熟城。

翁同福(1809-1862年)号云樵,常熟人。古文有义法,时文简淡,不徇流俗,以善书名于时。

顾韶,生卒年不详。字螺峰,号螺峰女史、武林女史。钱塘(今杭州)人。顾韶幼承父训,世其家学,画得一手好花卉,人物也画得精妙。得父真传,人物、花卉臻妙。画史中说顾韶所画玫瑰逼真,有人将她的画在春天挂出,竟可招来蝴蝶翩跹起舞。顾韶的书画题款常用螺峰女史。顾韶与其弟顾驺都擅画,风格与父亲顾洛一致,也都有所成就。

图2-3 清 顾韶 秋林读书图折扇扇骨

图3 清 杨临师鼎铭团扇扇面

3.清 杨瑸 临师艅鼎铭团扇(图3)

绢本,纵22.5、横25.6厘米。

书法分三段,第一段为临写《师艅鼎铭文》;第二段是铭文的译文;第三段是铭文文字考释“:工旧释作上,玞旧作功,上当释作工,女侯者,言女工于射侯也,夜通射左文六年传狐射,姑毂梁作夜姑功当释作琱矢二字,古器两字合文,如‘庚午’、‘西夏’之类甚多,大夫始鼎铭云,王在和宫大夫始锡友,亦琱矢二字,考工记玉榔琱矢磬法,故书雕或为舟,舟周古通,始鼎铭作周,谐声也,尔雅玉谓之雕,此作王,指事也。”

款署:“墨舫六兄大人正,杨瑸”。钤印:字迹不清。一白文;一朱文。

杨瑸,生卒不详。青岛即墨人,为即墨杨氏名门之后,是杨氏十一世杨和鼎之三子。杨瑸之子杨士钿和杨士绍先后领乡荐、折桂枝。杨士绍于乾隆十年成进士,出仕山西介休县令。杨士钿于乾隆十二年成举人。即墨杨氏家族共出过13名举人、4名进士、1名知府、1名通判、12名县令。

绢本,纵18.2、横50.5厘米。

扇面文字分三部分,分别临写三个汉碑碑额,其后记述碑石情况。第一部分为汉《黄龙甘露碑》碑额。第二部分为汉《刘曜碑》,临写“汉故光录勋东平无盐刘府君之碑。”,第三部分为《汉石社碑》,临写“梧台里”三字。款署:“戊寅皋月中澣,雨亭仁兄法家雅正。淞涛陈昌书于古并,时年七十有二”。

图5 民国 吴笠仙 东篱佳色图折扇

5.民国 吴笠仙 东篱佳色图折扇纸本设色,纵19.9、横54厘米。此扇面描绘了菊花,以写意为主,用色浓重。吴笠仙在中年以后多以“东篱野叟”自居,创立了“吴氏菊派”。笔法是工笔与写意相结合。

款署:“东篱佳色䢴上吴笠仙写”。吴笠仙(1869-1938年),名树本,以字行,号餐英阁主人、秋圃老农、东篱野叟。扬州人。工诗画及篆刻,尤长于绘画,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中年后专攻画菊,曾亲植菊花百余株于庭院,朝夕观察,思心揣摩,着意写生,创立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画法,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奠定了扬州“吴氏菊派”的基础。

6.民国 王震 达摩憩息图折扇纸本设色,纵19.9、横54厘米。

画达摩憩息形象,画风自然生动,尤其是脸部的表情十分细腻。

王震一生信佛行善、乐善好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经常巨资捐赠、赈灾、济贫。王震与太虚法师、印光法师、圆瑛法师、常惺法师均交往密切,互磋经典。晚年时最喜画人物及佛像。所画达摩、观音皆神态庄严,面目慈祥。题诗则多取自佛经,劝人修身、积德。五十岁后,每日画佛一帧,信仰真挚。

题识:“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获无量寿,不染一物。白龙山人王震写”。

钤印:“一亭”(朱文)

此扇骨材质为玉竹,长33厘米。扇骨为十六档。扇骨大边的下方呈庙门肩,马牙琴式头。扇钉为牛角钉。大边为阴刻。纹饰雕刻“五老图”和“秋江晚渡”。刀法层次丰富,形象逼真。款识:1.“五老图,时在丙寅,仿南田老人翁笔法”。2.“秋江晚渡,叔衡先生指正,祥宣刊”。扇面上口封裱紫色绫绢。

王震(1867-1938年),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梅花馆主、海云楼主等,法名觉器。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上海青浦。清末民国时期上海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信仰佛教,又是著名海派书画家。

四、结语

图6 民国 王震 达摩憩息图折扇

图6 民国 王震 达摩憩息图折扇扇骨

一把小小的扇子,就其功能来讲,只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道具和用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人、书画家、扇子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者,用生活的积累不断赋予扇子新的生命力。题诗作画,新工艺、新手法,使得看似简单的扇子充满了勃勃生机,真可谓“小扇子,大乾坤”。正是因为古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书画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造型优美、构思精巧的扇子,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因有了文人墨客的挥毫泼墨更是身价百倍,成为人们把玩收藏的赏心之物。

(责任编辑:刘昱)

猜你喜欢

扇骨折扇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精美的扇面
扇面等式
会变的折扇
ryun折扇灯
——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巧妙平衡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