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10-27曹剑瑜陈智栋王钰蓉
曹剑瑜, 许 娟, 陈智栋, 王钰蓉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江苏 常州 213164)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曹剑瑜, 许娟, 陈智栋, 王钰蓉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江苏常州213164)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结合学校石油化工教学、科研背景和“大工程观”特色,常州大学积极推进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构建了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师资队伍,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培养合格的化学应用技术人才。实践证明,该项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明显成效,该校应用化学专业近三年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
专业认证;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用于评估和改进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最早开始于美国。推动专业认证的兴起和发展的国际教育质量保证中心创始主席M.P.Lenn就专业认证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1],指出专业认证首先可以通过用可接受的最低标准对高校专业的教育质量给予评价,从而基本保障公众、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其次,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和咨询服务等促进专业教育质量的改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通过推进专业评估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2]。当前我国面向本科教育专业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主要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3-6]。高校只有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符合工程教育的专业标准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上述原因,常州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积极推进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构建了满足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培养了大批适应化学化工、食品、医药、商检、环保及能源等行业需求,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近三年学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4.6%、96.2%和97.8%。
1 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合理性评价
常州大学前身是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石油石化行业特色明显。2013年学校提出未来发展战略总目标是: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致力于追求卓越的教学、科研与服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本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我校石油化工教学、科研和“大工程观”特色,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要求,培养适应石油石化行业及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化学应用技术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直接依据,毕业生是培养目标的物化结果;培养目标的确立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的指导;毕业生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可通过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验证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促进其持续改进。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人才教育与培养,并将学生未来五年的发展预期贯穿于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目标1:知识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和化工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国家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相关知识和化学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了解化学化工专业前沿发展现状。
目标2:能力要求。具备设计和实施化工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化工专业理论和技术,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过程研究、开发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从事化学化工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和化工设计等能力。适应化学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化学化工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目标3:素质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获得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健康的体魄和完美的人格。
为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中提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本专业设置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在持续改进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近三届学生的课程进行达成度评价表明,本专业学生达到毕业要求。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果表明,本专业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继续学习、锻炼和提高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 专业毕业要求及其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的达成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本专业采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OBE教育系统中,专业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有明确的构想,据此设计合适的课程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预期目标。
本专业对学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全覆盖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所列的12项要求[5]。各项要求通过专业四年全部教学活动,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各类考核考试、多种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而得以实现,并设有对应的规章制度给予保障。通过现有评价体制(包括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评价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已达到全部毕业要求。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1)课程教学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教学环节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试卷的考点与毕业要求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的吻合性、考试成绩分布的合理性、试题考核难易程度、试卷抽样分析、具体课程的考试改革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教师沟通,及时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毕业生能力达成度的自我评价。通过网上调查问卷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在毕业目标达成方面进行评价。
(3)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采用毕业生能力达成度调查表定向跟踪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就,通过用人单位调查反馈表跟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 专业教学的持续改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以服务学生为中心,通过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细化、确立毕业要求、明确责任管理、实施有效监控、组织定期评价和实时反馈,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保证各教学环节有序进行,确保学生毕业能力的达成。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本专业已建立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毕业要求达成和持续改进为中心,明确各个教学环节运行、评价和反馈机制,为本专业的工程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以校院两级的办学思路为指导,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制定出满足专业目标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严格遵照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和校院制定的质量标准,精心组织教学,通过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过程,通过“领导专家督教、同行议教、学生评教”考评教师教学质量,通过考试成绩分析、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评估教学效果;再将各类信息汇总,形成专业建设规划与具体改进措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此外,学校进一步制定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方案》,每年年底以各学院为评估单位,以教学工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对各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评估,为学校改进工作、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 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参照,并结合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意见,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所学的课程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化学基础类、化工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选修类六个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归属于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四个平台。本专业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80学分,其中必修课120学分,选修课学分22学分以及实践环节38学分。
表1 应用化学专业学分和学时分配比例表Table 1 Proportion of credits and class hours for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本专业必修和选修学分和学时分配比例表如表1所示。在培养计划要求的180学分中,142学分通过上课获得,18学分通过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获得,3学分是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或社会实践活动获得,2.5学分是通过参加军事训练获得,6.5学分通过实习获得,2.5学分通过专业实验训练获得,其余5.5学分通过课程设计获得。
5 专业师资队伍
常州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工程经历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职称、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教师整体结构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专业认证的条件。
专业现有全职专任教师41人,生师比约为9:1,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2人,第三层次2人,省“双创人才”2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本专业全职教师情况见表2所列。从年龄结构上看,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其中45岁以下教师比例达到63.4%,46~60岁教师比例为36.6%。从学历层次结构上看,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2.9%。从职称结构上看,正高级教师比例为29.3%,副高级教师比例为53.7%,中级教师比例为12.2%。52%的教师有半年以上的海外研修经历,65%以上的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
表2 师资队伍结构统计情况Table 2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faculty structure
针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存在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实施实施了“学术能力提升工程”、“国际化视野拓展工程”、“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 、“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了本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6 结 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持续改进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我校石油化工教学、科研背景和“大工程观”特色,培养具有应用化学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培养合格的化学应用技术人才。同时也为同类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提供有价值的改革和实践经验。
[1]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1): 12-18.
[2]王静康.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全国化工学科教育改革[J]. 化工高等教育, 2011(1): 1-12.
[3]王玲, 雷环. 《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5): 88-92.
[4]丁元生, 芦菲.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16, 43(1): 165-171.
[5]陈文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 高教论坛, 2011(7): 29-32.
[6]罗正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6):1-3.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Chemi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AOJian-yu,XUJuan,CHENZhi-dong,WANGYu-ro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School of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Ch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combination of advanced petrochem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Great Engineering” features, Changzhou University promote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Chemistry and the innovation of cultivation mode. In order to training highly qualified talents with?chemical application?skills for reg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y,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staff were set up and improve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teaching reform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graduates of applied chemistry possessed higher employment rate compared to the graduates of other specialties in Changzhou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training objectiv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面上项目(GJY2012042和GJY2013078)。
曹剑瑜(1976-),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电化学教学与科学研究。
O69
A
1001-9677(2016)018-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