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反腐报道研究

2016-10-27吕嘉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篇幅

吕嘉怡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反腐报道研究

吕嘉怡

(湖南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从对2012~2015年《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反腐报道的量化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的反腐报道实事求是、尊重事实,选题紧贴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最新动向,但也存在负面报道过多、消息来源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反腐报道;内容分析

一、反腐报道是反腐工作的重要环节

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不断提到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更加强调经济健康发展,稳增长,调结构,逐步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反腐败体制改革冲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国家在反腐倡廉工作上所做的努力需要让群众知晓,媒体报道能够让读者了解反腐工作的新动向,也给予了读者更多的信心和正能量。《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版一般每周有1~2期关注当下的热点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从《中国青年报》对反腐报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特色与问题。

二、《中国青年报》反腐报道内容分析

笔者从《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2012~2015年的反腐报道中,采取抽样法抽取124篇文章,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一)反腐报道主题多样且贪腐事件是重心

《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的反腐报道主题多样,涵盖反腐倡廉工作的方方面面。2012年、2013年和2015年的总报道数量基本保持平衡,而2014年的报道数量高达42篇,比其他三个年份的年报道量多出50%左右,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5年中青报反腐报道报道主题分类一览表

研究发现,“贪腐事件”一直是中青报特别报道版反腐文章的主要内容,在124篇文章中有44篇,比重达37%;正面报道、人物报道和有关政策措施的报道较少。在一些重大的贪腐事件上,中青报也作了深入细致的连续报道。例如,发生在2013年初的“房妹”事件,中青报连续两周在特别报道版上刊发长篇的深度报道。中青报常用大量背景材料和细节来建构报道。正面报道不是单纯的歌功颂德,而是用具体的细节来让读者感受到政府反腐的决心。例如,2015年2月10日,中青报特别报道版以整版的形式,用超过8000字的篇幅细致描绘国家审计署反腐尖兵追踪贪污腐败的来龙去脉。

(二)消息源主要依靠官方力量和记者调查

中青报反腐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是官方来源、记者调查、实名举报、匿名消息源、网络揭露5类,所占比例分别为28%、46%、4%、9%、13%,如表2所示。

表2  2012~2015年中青报反腐报道消息来源分类一览表

消息来源分布较不平衡,以“官方信源”和“记者调查”为主。官方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力,媒体记者的舆论监督力量更是不可忽视。特别在消息来源是匿名消息源和网络揭露的情况下,记者应注重多方求证消息来源的真伪。例如,在2014年1月22日的报道《湖南一正科级干部顶风超标办婚礼被免职》中,记者为了求证消息源即网友发帖的内容,采访县委办公室获取官方信息。并在证实网帖内容后,查阅相关的政策文件,标明规定中对公务员办婚礼的具体限制。这样的报道,给予各方发声的机会,并从政策文件中找到有效的支撑,做到了客观、公正、平衡,可信度高、可读性强。虽然实名举报是惩治腐败的重要信息渠道,但在抽样文章中,实名举报所占比重只有4%,2012年和2015年的反腐报道甚至没有出现实名举报的消息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举报人在实名举报之后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可能会遭遇打击报复,让举报人及其亲人处于危险境地,致使知情人不敢举报贪污腐败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涉及的贪腐官员行政级别越高,消息来源越是单一,主要依靠官方消息源。以抽样中44篇“贪腐事件”主题的报道为例,采用官方信源的有25篇,占56.8%。通过贪腐官员行政级别与消息来源的交叉表分析发现,5篇涉及省部级及以上官员的报道,有4篇消息源来自官方,比例高达80%,其余均来自“记者调查”,占20%;涉及县处级及以下行政级别较低的官员的报道中,消息来源多样,网络揭露、实名举报和匿名消息源都只占较小比重。通常,官员的级别越高,记者调查的难度就越大,一般只能依靠官方的消息来源,而级别较低的官员记者较易着手调查。

(三)报道多使用中长篇幅文章

在特别报道版的反腐报道篇幅分布上,3500~5000字的文章最多,占31%;其次是1000~2000字的文章,占26%;2000~3500字的占23%,1000字以下和5000字以上的文章相对较少,分别只有11%和9%。整体来看,中青报特别报道版的反腐报道主要使用中长篇幅文章,这类篇幅的报道信息量大、有深度,在排版上一般占据版面的头条位置,紧抓读者眼球,吸引读者阅读。但由于篇幅较长,在排版方面不如篇幅较短的报道灵活。值得注意的是,中长篇报道的选题较平衡,涉及反腐倡廉的方方面面,但对贪腐事件的报道数量仍占优势,比其他反腐主题的报道要多,详尽有力地曝光了腐败事件,充分满足了读者对事件的知情权。

(四)负面报道占主体

在中青报特别报道版的124篇反腐报道中,负面报道最多,占58.06%;其次是中性报道,占36.3%;正面报道占5.64%。反腐报道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很多新闻事件本身就具有负面的特质。中央政府曾表示“反腐无禁区”“苍蝇老虎一起打”,中青报特别报道版的反腐报道没有避重就轻,负面事件“模糊化”或“隐身化”,可见其履行媒体监督职责的力度和担当,这也影响着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让他们看到相关部门的反腐力度及决心。

三、《中国青年报》反腐报道的启示

(一)紧跟国家反腐倡廉工作新动向

反腐报道体现国家反腐工作的阶段性变化。从中青报2012~2014年反腐报道样本的整体趋势来看,2015年的报道总数相比前三年虽有下降趋势,但“贪腐事件”主题的报道数量大大增加,表明媒体并未放松对反腐工作的关注,数据的变化也反映了国家反腐工作的阶段性变化。2015年进入落马高官的“审判季”,据统计共15名落马高官被判刑,而2014年只有4人。此外,2015年中青报的6篇反腐报道提到“审计”,这是过往三年并未出现过的,且都以大篇幅的形式呈现。可见,中青报在2015年反腐工作的媒介呈现中十分重视审计方面,而每年反腐工作的媒介呈现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国家反腐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变化。

(二)优化反腐报道的内容构建

中青报特别报道版的反腐报道很好地发挥了环境监测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大部分文章是较长篇幅的深度报道,在展现反腐成果的同时也重视过程的描述,尊重事实、注重细节、实事求是。但是,其反腐报道也存在负面报道过多、消息来源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大量的负面报道可能会伤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中国青年报》在接下来的报道规划中,应更好地平衡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比例,使媒介内容的建构更加合理。

[1] 李东晓.居间政治:中国媒体反腐的社会学考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6.

[2] 盖伊·塔奇曼(美).做新闻[M].麻争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79-180.

[3] 赫伯特·甘斯住(美).什么在决定新闻[M] .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8.

G212

A

1674-8883(2016)18-0095-01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篇幅
Britain's“Shark House”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
寄小读者的信
中国青年报
容易写错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