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庆奇峰梨花开

2016-10-27田遇春

大理文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鹤庆奇峰梨树

●田遇春



鹤庆奇峰梨花开

●田遇春

花,梨花,漫山遍野的梨花,拽住了我们的脚步,凝固了我们的目光,停滞了我们的思维。一坡又一坡,层层叠叠,或淡或浓,或深或浅,覆盖了几座山峦,把一个鹤庆的小山村拥抱在梨花的怀中,这景致往往把毫无准备的赏景之人惊诧得无所适从。

一阵惊呼,大家都扑向窗口。我们的中巴车只好在村口停下。说是村口,其实离村子还有一段路程。

文友们涌下中巴车,表情丰富地由近到远欣赏这片山村梨花。相机的咔嚓声开始响起,涌入镜头的是烂漫如雪的梨花,还有白云、天空与游人。

这是一个春日的早晨。阳光铺洒在山川、村庄上。被梨花簇拥着的山村炊烟正袅袅升起,山坡地里的麦苗顶着露珠,透亮晶莹,如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翠绿的山野间。山风吹过,摇曳着一树树洁白,梨花纷落的刹那间,如玉般的花瓣扬扬洒洒吻向大地,我心已醉意浓浓。这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春日,我已思维迷蒙。在这个繁花簇拥的早晨,我迷恋与之相逢。梨花绽放引蜂蝶蹁跹,花落留香漫溢山村乡野,空气中弥漫着它那难舍的迷人淡雅。我不想高歌,恐惊扰到宁静中的幽思和古琴里弹奏的梨花带雨。

暖阳融融,和风轻拂。一片梨花,静悄悄地开放在一个叫奇峰的村庄。引来无数爱美之人翻山越岭欲一睹芳容。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花海,这是首先涌进我大脑的一个影像。梨花从我的跟前向山坡上延伸,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包围了一个村庄,消失在箐底、山头。进村道路两旁梨花夹道,曲折蜿蜒,山村特有的木栅栏围住村旁的庄稼地,防止牛羊的侵袭。饱经沧桑的老梨树挂满了雪白的花朵,可以说花团锦簇。每一株梨树都不是规范地排列,而是根据坡地随意栽种的,也就是每家都在自己的田边地角种几株梨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规模连成了片。

村名,奇峰,乍听就如一座山名。这地方我已来过多次,只是季节不同而已。九十年代,我随团县委曾到这里的青年示范基地,一片利用野生棠梨嫁接酸梨的山坡。当时,进村的道路崎岖难行,且路途遥远。今天,已今非昔比,一条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中,把赏景的人引到树下。

文友们沿着进村道路缓慢前行,目的已不在路途上,而是欣赏或者拍摄美景。三五一群,七八一伙,更有甚者钻进了树林,消失在一片洁白的海洋中。清晨的阳光富有朝气和温馨,对摄影者来说,是最佳摄影的时段之一,层次感强,赋于变化,色彩亮丽。我的许多摄友已于昨天露营在这里,为的是早晨能拍摄到理想的照片。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欣赏到月色下的梨花?有没有感受到明月清辉,晚风袭香,静夜花拥,唯我独享的妙趣情思?如果无,那便是种遗憾了吧。

晨风吹过,一阵惊呼!梨花纷纷飘落,一瓣接着一瓣,扬扬洒洒,轻盈如雪花。我于树下,仰首静候,任梨花撞击我的脸庞,亲吻我的面颊。阳光从树冠的梨花中透射下来,花瓣透明犹如一颗明净的心,没有污迹,洁白如雪。远望,如一场鹅毛大雪降临山头,瓣瓣相连,片片相依,潇潇洒洒飘落地面,铺成了素洁淡雅的梨花山,让人不忍举足前行,恐怕玷污了洁白的躯体,惊扰了空灵的生命。树下翠绿的麦苗衬托了梨花的美,山村的静构成梨花的雅。如果提一壶酒,摆一小木桌,三五好友,花下小酌,其乐融融,妙趣横生。

我看见了春风,就在梨树的枝头,就在柳梢的嫩绿间。我看见了春风,它拥抱了你我,也拥抱了山林大地,它就在几声明丽的鸟声里,就在纷至沓来的脚步声中。春风就是一个美妙的化妆师,一夜间就能装扮出一位靓丽的新娘,明媚皓齿,楚楚动人,洁白如玉,素装可人。虽然它即将离去,但仍然挥舞着五彩画笔,描绘它的成功之作,为山川大地换上新装。

古人对梨花情有独钟,据唐代《唐余录》一书载: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为梨花洗妆。而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则把飞雪比作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雪花和梨花互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春夜,小院里梨花怒放,暗香飘浮;池塘边柳絮飞扬,春风和煦,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心灵恬静的意境。春雨淅沥,梨花带雨,更是喻美人感伤。如此种种,把梨花的清雅高洁、美不胜收的丽质升华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今天的人们是缺少古人的雅趣,还是忙于功名利禄的争夺?以至于不解风情,甚至唯利是图。

游人很多,都是奔这梨花而来。携幼扶老,花间人影重叠。几位画家来自大理,几位摄影家来自临县,几位游客来自省外。我很纳闷,他们如何知道这偏远的山区的梨花?转念一想,今天快捷的信息时代把深藏大山的美景奉献给会欣赏风景的人,他们犹如追赶春风的人,在春风的脚步声中感受诱人的风光。勤奋的蜜蜂是不会放弃春天的诱惑的,它们追着春风的踪迹,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山高路远,只为花香,只为蜜甜。喜爱美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画家们的视觉是独特的,选一最佳位置,支好画架,调好颜料,神情专注地描绘眼前的梨花神韵。摄影家则不同,欢快的双脚,灵动的眼睛,寻找光影中的美妙世界。作协的文友寻求的是心灵的感应,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创作灵感,从不同的视觉把图像化为文字,抒发感受,让读者与作者共鸣,产生阅读享受,从中受到启迪、熏陶,发出赞叹。

画家是招人爱的,他们身边围了很多人,只为一睹他笔下的山峦、山村、梨花与眼前的景物有何不同。细细一瞅,画家原来是远方的朋友,少不了一阵寒暄,然后聚于农家小院,他因驾驶禁酒,喝酒全权由妻子代劳,她果真豪气,痛饮三杯。女人天生半斤酒,并非虚言。

古往今来,在人们眼中,对梨树更关注的是它的果实——梨。因为,果实能一饱口福,在饥饿年代,还可充饥。在乡村,对“路边果,园边花,不采就是憨娃娃”的民间俗语了如指掌,偷食梅李杏梨不会遭人唾弃,遇到主人也就是一顿痛骂而已。我们则屁滚尿流逃窜而去,顾及不了语言的伤害。所以,童年时,小伙伴结群偷食水果每人都有一段故事。不久前,与村中伙伴谈及此事,让人忍俊不禁。最为精彩的一次就是,夜间到一户人家偷梨。梨树很高大,离主人家住房有一小段距离,梨树紧靠秧田,树下有一粪坑。爬上梨树可望见主人家的堂屋,只见一家人正在灯光下闲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树就是一阵狂摘,衣服扎进松裤腰里,这样就能装进很多梨。不巧的是,一个小伙伴衣服太旧且有破洞,装进的梨掉进树下的粪坑里,主人听见后,出来大声呵斥,吓得大家像松鼠一样溜下树来。不料,一哥们慌不择路,在主人追击下掉进粪坑。虽然我们逃脱了,但陪那哥们洗了一晚上还是臭不可闻。今天,偷食水果的事很少听闻了,但我们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必然产物,不能与真正盗贼的偷盗行为相提并论。说到梨,家乡的老品种有几种很有名气,一是雪花梨,皮薄肉嫩汁多,还可储存很久。二是棉花梨,口感不错,质棉软,缺点是微酸,顾名思义,棉花梨。三是芝麻梨,色淡黄,皮带点,状如芝麻。可久放,存之越久,味越芬芳,甜香可口,因存放梨肉成褐色状又名乌心梨。有的人家放到秋收才拿出来品尝,味甘鲜嫩,深得好评。四是火把梨,在火把节时成熟,色彩鲜艳,皮薄汁多酸中带甜。五是黄皮梨,汁多皮嫩,皮黄色,清香酸甜。此梨乡人也有办法,用盐水侵泡,待过年才销售,那时,家家油荤重,此梨解酒解油荤。味极好,色极鲜丽,皮薄如纸。咬一口,满嘴生津,酸甜交错,回味无穷。奇峰的梨多是此类品种,当年远销广东,有经销商专程来采购,经他们深加工就成了梨罐头,畅销全国。当然,梨的品种还有很多,如棠梨、秤砣梨等等,都各有特色。在山区,梨树可谓多矣。中窝村也是梨树满坡,梨花如雪,还饱含着我一腔的真情。

在梨树下小息,挂一采风创作之类的横标,合影留念。然后穿行在梨花丛中,享受那一刻无以言表的醉意,有人与梨花亲吻,有人与梨花合影,有人诗性大发,即兴赋诗。

晚间,落坐于一农家小院,农家主人自制的大麦酒端了上来,农家园里的小菜摆上了桌,置身小院中,抬头就见山野的梨花,正沐浴夕阳,轻吻晚风,淡香袭人。酒不醉人人自醉。突然想起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时此景还真是有此意境,诗中虽无梨花,但我还是醉了!不仅身醉,更是心醉。

编辑手记:

作者与友人爬山与下山的空间移动,构成了《探访漾濞太保山》这篇文章的叙事。文中描写了山上秀丽的美景、神秘的七星石与太保山庙。山峰那无与伦比的体量和高度让人敬畏,我们与自然之间的感悟,一定是一种坚韧而绵长的轮回。《只缘身在小鸡足山》一路跟随作者畅游小鸡足山,我们的内心又向自然迈进了一步。“虎”是南涧的精神,虎街在漫长岁月中走来,并成为传说、图腾、马帮故事与现实的衔接点,品读《寻幽探秘品虎街》,那些漂浮的故事在真实的生活和记忆中着陆,令人回味无穷。《鹤庆奇峰梨花开》文中语言清新娟丽,对梨花的描写大量泼墨,整篇文章笼罩着一种纯洁又绚丽的色彩。作者还结合自身童稚的趣事,充满乡愁的回忆,恰到好处。在鹤庆奇峰村的梨花林中畅游漫步,让心灵充满热度与宁静。

猜你喜欢

鹤庆奇峰梨树
张应弛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中国画鉴赏》之搜尽奇峰打草稿
小气的梨树
爱打银般爱吹肝
民族艺术学习之新华启示
明清时期鹤庆科举史研究
漾共纸与雕版印刷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