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鼎文化WEN HUA“问鼎”缘何意味“谋算天下”
2016-10-27
中国鼎文化WEN HUA“问鼎”缘何意味“谋算天下”
古代中国,由“和氏璧”精雕而成的“金镶玉玺”,代表了皇权的合法性。然而,“传国玉玺”的权威性起于秦汉之后。在此之前,王室、诸侯最看重的“权利信物”是什么呢?
答案是“鼎”。
“和五味”的传国之宝
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位之宝器也。”意思是讲,鼎其实就是厨房里的东西,是古代烹饪的一种厨具,大大小小,形制不同。既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如周鼎,大约分三类:“镬鼎”、“升鼎”和“羞鼎”。镬鼎,体型硕大,很多没盖,用来煮生肉的。升鼎,也叫“正鼎”,是盛放作料,和升鼎配套使用,它还有个别名叫“陪鼎”。
这些铜锅为什么从厨房跑上大殿了呢?这得从两位大人物说起,一位是黄帝,另一位是大禹。传说,黄帝曾取首山之金,铸了三尊大鼎,分别铸了“天、地、人”纹饰,以作祭祀之用。而大禹在接过黄帝衣钵后,则扩充三鼎为九鼎。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大禹在治水以后,划神州大地为九州。他搜集天下铜,铸成九鼎,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着助人行善的神和害人伤民的鬼等各种各样的形象,目的是让世人牢记这些形象,从而辨识世间的一切好与坏、善与恶,让每个人都以此为德行的标准。而“九鼎”就此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为天子所有。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随着朝代更替,鼎也被搬至各朝都城。迁鼎也就意味着朝代的更替。这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使用鼎,鼎的功能由此转变。
“问鼎”背后的王权之争
与一般的青铜器相比,鼎显得尤为尊贵。比如,在商代的葬墓中,已见到是否用鼎和用鼎之多寡的等级现象,平民小墓是见不到鼎的。而到了西周,用鼎又形成了一套更完整的制度。
西周用鼎常常都是成组使用,号称“列鼎”,《公羊传》中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是对用鼎的数目的规定。鼎还和簋配合使用,鼎是用来盛肉的,配奇数,簋是用来盛饭的,配偶数,每一等级配制中,簋比鼎的数目少一个,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如此等等。
甚至,列鼎而食时,鼎力盛肉的顺序和类别也有具体规格。用鼎的规格,实质就是权力的规格。窥伺这些国之重宝,说到底就是对权力的觊觎。
《左传》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前606年,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羽翼丰满,为了讨伐外族入侵,他带兵跑到洛阳,在周朝天子直辖的领地检阅军队。周朝王室随即派王孙满亲往犒劳,想不到,口无遮拦的楚庄王居然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非常艺术地回答说:“政德清明,鼎小也中。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显然,“天子九鼎”是犯忌讳的话题,楚庄王此时“问鼎”,显然别有用心,是对周王室权力的挑战。所以,后来的“问鼎”便成了颠覆政权、谋篡天下的代名词。
然而到了秦朝,随着“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横空出世,鼎的象征意义也开始慢慢地消失。
中国古代“九鼎”消失之谜
根据历代史书记载,九鼎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了2000年。但之后,就因周朝末年的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
对于九鼎的去向,后世史学家有多种说法。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中说: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但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反。
关于九鼎消失之谜,有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虎视眈眈,力图取而代之。象征王权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而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却诡称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这种说法虽似有理,但史书中,找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
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整理/曹媛,转自《广州文摘报》
DING
“HE WU WEI”DE CHUAN GUO ZHI BAO
“WEN DING”BEI HOU DE WANG QUAN ZHI ZHENG
ZHONG GUO GU DAI "JIU DING" XIAO SHI ZHI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