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体验观理论指导下的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2016-10-27李太珠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连贯语言学隐喻

李太珠,潘 乐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江苏 宜兴 214206)

认知体验观理论指导下的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李太珠,潘 乐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江苏 宜兴 214206)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理论来研究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的连贯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认知理解该类语篇。认知体验观认为,知识、意义等都是来源于感知体验的,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主要是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的。为实现语篇连贯,进而理解整部悬疑类英语电影,观众需要利用多模态媒介以填补显性文字缺失造成的认知空缺,以日常认知经验和体验为参照察觉案情的疑点,同时要掌握创作者所具备的西方文化背景及体验,理解通过隐喻构建的事件之间的关联。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连贯

一、引言

在悬疑电影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侦探、破案类电影,这类电影通过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疑点重重的案件要素引导观众进行逻辑推理,查找事实真相,整个故事的发展路线类似于记叙文起承转合的模式。但是悬疑的设置也为观众认知理解电影语篇带来了挑战。目前,学术界对于电影语篇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电影主题、人物和写作技巧等进行文学分析和批评,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悬疑类英语电影会话语篇连贯的并不多见。

作为语篇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连贯受到许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入手来研究语篇的连贯。但是,人们发现,语言形式的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连贯,而连贯也不仅仅是靠语言形式的衔接来实现的,它还可能通过语义、语用、语境等外在因素来实现。迄今为止,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很少从人类思维的认知机制来进行,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二、理论基础

(一)知识、意义的来源

体验观这一术语的英文是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或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从根本上说,思想、心智、知识、意义等均来源于感知体验,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也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核心观点。人类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别是感觉器官,对空间等外部世界进行感知体验,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从现象和应用研究来说,许多经验性的证据表明,语言形式和人类心智现象、经验结构、认知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象似性关系。这些研究印证了体验和认知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二)身体-空间基础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身体-空间是人类概念、思维、认知形成以及意义拓展的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它在人类认知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然后,人类的认识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空间到其他语义域,不断向前发展。

(三)体验互动观

对身体和空间的认识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乃是人类概念和语言之始源,在人类概念系统形成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共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主要是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的。人类用互动的方式、方法来感知周围世界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发展起了认识。在互动的基础上还可以产生一些其他的认知方式。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所处的环境空间大多也具有相似之处,因此感知体验也具有共通之处,这就成为人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义结构的基础。但是,人类在互动方式上有同有异,这就使得人类在体验和认识上以普遍性为主,普遍性中带有相对性,普遍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人的认识的主导性作用

认知体验观认为,人的参与是概念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意义与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它不可能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关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客观世界是基础,人(认知)是主导,而语言则是从属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反复强调了人的主观认知在认识客观现实世界和形成文章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他提出了“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的观点,认为只有认识充分了,思想透彻了,情怀畅达了,文字句章自然也就美了,突出了“人的认知”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是相通的。他主张“心以制之,言以结之”、“志以定言”,认为人的“心智”和内心的思想起主宰作用,而文辞只是表达。主张“物以情睹”,体现出人文精神,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可受到不同心情的影响,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295

(五)体验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可定义为用一种表达方式代替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类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建构系统概念,进而形成语言。体验性意义可以通过隐喻、转喻、辐射性范畴、概念整合等想象力机制得到延伸,形成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正如Aitchison所说:“隐喻的方向十分重要,身体的影响一方面向外延伸到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向内延伸到心智之中。”[1]292-293

三、实践分析及应用

(一)体验性媒介与悬疑类英文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单从语言文字信息来看,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可能缺少衔接手段,语言文字信息难以帮助观众在理解语篇时在心智中建立起前后文、前后事件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些缺少的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像等多模态媒介来补充。观众在观看电影、理解电影语篇的过程中大脑中不仅处理文字信息,还要处理声音、动画、图像等多模态感官带来的信息,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建立各种事件和要素之间的关联,填补显性文字缺失造成的认知空缺,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电影主题的自始至终的、完整的认知世界,形成前后连贯的语篇。例如,在影片《大卫·戈尔的一生》中,在真相揭开的过程中,似乎有一个幕后推手有意在暗中提供一条重要线索——一盘证明Gale无辜的录像。这盘录像带在连接前后剧情、揭开事实真相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录像视频中人们可以判断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判断三个人是否是自愿预谋的,在推动剧情发展,实现前后语篇连贯这方面录像视频这种体验性媒介发挥了比普通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作用。

(二)日常认知体验与悬疑类英文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观众可以结合并参照自己的认知经验和体验,把脑子中已经固化的正常表现与眼前的异常表现相对照,察觉疑点,并通过思考和探究追寻线索,揭示隐藏在黑暗中的犯罪心理,找到事情的真相。例如,在电影《夺魂索》中,也有一些疑点需要借助日常认知体验或常识来理解,如:布兰登讲了一个关于飞利浦勒死鸡的故事,开玩笑地说飞利浦曾经拧断了鸡的脖子,致使飞利浦神情仓皇不安并且失态地大嚷,极力否认;在整个故事中,飞利浦更多地表现出杀人后的震惊、惊恐不安,甚至是神经质,例如,当Rupert打开钢琴上的台灯时,他立即把台灯关掉,并解释说自己弹琴的时候不喜欢开灯;布兰登暗示他的同学今天可以尽管讨好戴维的未婚妻而不受干扰,令人怀疑他早已预知戴维不会出席今天的聚会。

(三)体验互动观与悬疑类英文电影语篇连贯研究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认识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且人的体验具有互动性。因此,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悬疑类英语电影创作主要植根于英美等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背景,导演主要根据自己在那种民族文化背景中获得的体验、固化了的知识、ICM(包括其宗教思想)来创作电影,没有那种体验及ICM的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对于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观众更是如此。例如,一些英语悬疑电影通过隐喻构建事件之间的关联,在认知上给中国观众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例如,数字“7”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中是一个神秘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万物和亚当,又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共有7个堕落的天使被称为撒旦,到16世纪后,天主教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代表7种罪恶。在电影《七宗罪》中,导演大卫·芬奇围绕着“7”这个数字玩着罪犯与警察捉迷藏的游戏,而“7”也作为关键的线索贯穿全戏。整部电影笼罩在天主教的阴郁、深沉的氛围中,而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老警官还有7天就退休了;七次下雨;杀手用7天完成计划,“毁灭”世界;以天主教为背景的7宗罪恶及其对应的7个死者;结局由罪犯设定在第七天的七点时刻。无处不在的“7”向观众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在令人紧张到窒息的观影体验中,观众心中会不由地产生对于宗教、上帝以及现代人性的思考与内省。

四、结论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理论来研究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连贯是可行的、有意义的。体验和认知在语言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身体-空间是人类概念、思维、认知形成以及意义拓展的基础。人类是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体验的,互动方式可能会有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事物、同一语篇人类的体验和认识可能也不尽相同。多模态媒介以及观众的日常认知经验和体验可以帮助观众在大脑和心智中构建各种事件和要素之间的关联,形成连贯的语篇。互动观的研究表明,中国观众要想理解悬疑类英语电影语篇,理解其中的隐喻构建方式,实现语篇的连贯,就要掌握电影创作者所处的英美西方文化背景及体验。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H315

A

1007-0125(2016)09-0118-02

李太珠(1977-),男,汉族,河南光山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专用英语及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学等。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英语会话语篇构建与识解的认知研究——以悬疑类电影语篇为例”(2014SJ B358)。

猜你喜欢

连贯语言学隐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活的隐喻》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