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士杰《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有感
2016-10-27闫乃珍
闫乃珍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读高士杰《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有感
闫乃珍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从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以来,日益受到音乐界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对其的研究得到逐步的细化和提升。而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音乐作品的内容及形式、音乐的本质与社会和宗教等的关系一系列问题始终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高士杰先生《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正是以音乐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从音乐的物质材料、音乐的作品内容和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论述了音乐的特殊性。
音乐;美学;物质材料;作品内容;社会意识形态
一、严谨的逻辑构思
笔者认为,高士杰先生写作思路的严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性贯穿思维
高士杰先生这篇关于音乐美学问题探讨的文章《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看似没有对音乐特殊性作全面系统的探讨,但却从音乐美学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入手,即研究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构成音响的物质材料是什么、研究音乐美学的基本载体——音乐作品及研究音乐美学的终极走向、审美功用(以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为例)。因此,看似零碎的知识片段实则反映了作者极具线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把从音乐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到音乐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很好地归纳为一个整体。
(二)以对音乐物质材料特殊性的探讨为例
1.定义入手。在对第一部分音乐物质材料特殊性的论述中,作者首先抛出了音乐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并对能够成为音乐材料的声音条件给予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作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可以构成音乐音响的物质材料,音乐所使用的声音材料是对现实世界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概括的产物,是把现实世界各种声音普遍具有的物理属性——频率的高低抽象为有组织的、有一定音高的乐音而成。
2.特点浅析。作者从审美角度即人的听觉感受方面论述了音乐物质材料——音响的特殊性,音乐的声音本身并不具有客体性,它与舞台音响效果有着本质的区别。除此之外,作者还简单论述了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如卓菲亚·丽莎所说:“它既不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的某种东西的符号,也不是它的相关体。”、“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各个单独的音,除了代表它自身之外,不是任何客体的标志。”因而,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没有语义性的。
3.对音乐创作、欣赏之影响。作者以音乐物质材料特殊性对音乐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性作为本小点的结束。高士杰先生以作品创作和欣赏作为音乐物质材料运用论述的归结点,不但把音乐物质材料的定义、典型特征、具体运用作了巧妙的线性连接,还为即将展开的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埋下了理论铺垫。
二、严密的论述方法
较之很多学者定义式的论述,高士杰先生的论述方法有着自身独有的严谨性,即问题式论述。这一严谨的论述方法也为后期的音乐美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借鉴,如著名音乐学研究者王次炤、张前等所著的音乐美学书籍都沿用了问题式展开的论述方式,笔者以文章的第二部分——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为例来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论述内容的衔接
高士杰先生的线性逻辑思维贯穿了这篇文章逻辑思路的始终,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文章就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选择音乐作品作为音乐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第二部分是不无道理的。构成音乐物质材料的基础是声音,而真正赋予声音以鲜活生命力的则是凝聚作曲家思想内涵的具体作品,因而笔者认为,仅从论文论述内容的衔接上就能反映出作者论述的严谨性。
(二)问题式的展开
作者没有开门见山的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进行展开论述,在论述之前同样抛出了“进行艺术创造形成的具体音乐作品能够表现怎样的一种内容呢?”、“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会看到文艺作品也没有像音乐作品那样,产生无标题作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等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逐一或相关内容的论述。
笔者以为,这种问题式展开的论述方法,侧面反映了作者开阔的学术思想和商讨式的学术态度。
三、可贵的学术精神
音乐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特色,但我们仍然没有也不会将其脱离哲学进行独立研究。因此,对学术论文的研究和评价也应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学术环境等进行客观分析,即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就当时的学术环境而言,高士杰先生能够提出这样的论点已经实为可贵,真正体现了一个音乐研究者的学术精神。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J60
A
1007-0125(2016)09-0092-01
闫乃珍(1991-),女,汉族,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音乐史学与文化审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