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2016-10-27乔迎春
乔迎春
(青铜峡市文化演艺有限公司 宁夏 青铜峡 751600)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乔迎春
(青铜峡市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宁夏 青铜峡 7516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戏剧艺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老一代艺术家为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为了适应不同时代的舞台要求,在戏曲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上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本文对戏曲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粗略的总结。
传统戏曲;改革;发展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积累,已上演和创作了大量戏曲剧目,这些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背景不同,有的已经不适合当代的艺术要求了。为了戏曲艺术的长期发展和壮大,必须要从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旧式演出环境嘈杂,舞台上角儿“饮场”、检场人员穿梭、戏园里卖茶水食品送毛巾等,对戏曲陋习的改造也提上了日程,而“净化舞台”也使得戏曲观赏环境改观、艺术水准上升。更重要的,从旧社会过来的许多戏曲艺人带有严重的落后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而加强学习和进行思想改造更成为当务之急,这些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界所面临的重要工作,用三句话概括就是“改人、改戏、改制”,一时成为运动。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戏曲改造的座右铭。
一、挖掘整理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工作者怀着极高的热情,从五六千种传统剧目中发掘、整理和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很快就推出100多台戏,在舞台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了民众的好评。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周信芳的《乌龙院》,谭富英、裘盛戎的《将相和》,李少春、袁世海的《野猪林》,以及《借东风》《三岔口》《空城记》《闹天宫》《二进宫》《白蛇传》《杨门女将》《满江红》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投向新剧目创作。由于京剧传统程式强,便于表现古代生活题材,创作首先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如《海瑞罢官》《强项令》等。现代戏也开始稳步试验,先有京剧《白毛女》的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表现革命斗争的优秀剧目,作家田汉、翁偶虹、范钧宏、马少波等人,在京剧整理、改编和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剧种,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和受人爱戴的演员,活跃着戏曲舞台。首先是整理加工了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如川剧《秋江》《芙奴传》,黄梅戏《打猪草》《天仙配》,赣剧高腔《张三借靴》,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滇剧《牛皋扯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高甲戏《连升三级》,扬剧《百岁挂帅》,蒲剧《薛刚反朝》,豫剧《穆桂英挂帅》,吉剧《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河北梆子《秦香莲》等等,古老剧种昆曲则因为《十五贯》的改编而兴盛一时。新创作的许多古代题材剧目,如越剧《红楼梦》《胭脂》,吕剧《姊妹易嫁》,黔剧《奢香夫人》,彩调剧《刘三姐》等,也都一度脍炙人口。而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地方剧种由于舞台形式较为自由不拘、传统程式化较弱、便于表现现代生活的特点,在现代戏创作上突飞猛进,成果显著。先是妇女争取自由婚姻的作品突出,如沪剧《罗汉钱》,评剧《小女婿》《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眉户戏《梁秋燕》等。之后题材拓宽,涌现出豫剧《朝阳沟》,锡剧《红色的种子》,评剧《金沙江畔》,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曲剧《游乡》,粤剧《山乡风云》等作品。一批地方戏作家如陈仁鉴、黄俊耀、胡小孩、杨兰春、顾锡东、王肯等等,在上述创作中贡献出了卓越的艺术才华。
二、戏曲改良
中国的戏曲改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改良传统戏曲和上演文明新戏。戏曲改良是直接为政治宣传活动服务的,中国的传统戏曲以往表现的都是历史故事,穿古人衣,说古人话。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认识到了民众宣传的重要性,进步人士通过戏曲创作来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创作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而艺人们则从作品内容到演出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舞台上发议论是从西方戏剧里模仿来的。以为西方戏剧可以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夹杂演说,自然是一种误解,但这种手法极易激发观众的政治热情和血气,从宣传的角度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改良的更大实绩体现在新的戏剧形式的出现上,这主要是受西方舞台演出形式的影响,人们开始模仿西方的舞台演出形式,但它的正式开场却经过了日本新派剧的二次过滤,这个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表现出了一致的步调。由此看出,中国戏剧西方化的驿站是受日本影响的,当日本剧坛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发生急剧变化时,它的余波折射到了中国。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当代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剧团解散、剧种慢慢消亡的情况屡见不鲜,使得学戏的人、看戏的人更少了,并且出现青黄不接等现象。因此,如何保证传统戏曲能健康地发展,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课题。
[1]秦容,邹渊.谈传统戏剧与传统声乐的相互传承[J].四川戏剧,2008(4).
[2]陈明.浅谈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J].戏剧之家,2013(11).
J809.2
A
1007-0125(2016)09-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