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题材黔剧的多视角审视与思考

2016-10-27张芷瑜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唱腔剧目

张芷瑜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少数民族题材黔剧的多视角审视与思考

张芷瑜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少数民族题材的黔剧深受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的影响,将黔剧唱腔婉转抒情的特点融于民族性鲜明的戏剧风格中,是各类题材黔剧中别具特色的一隅。文章拟从主题内容与创作取材等三个方面切入,试论当下少数民族题材黔剧的基本特征,并从取材范围的扩展等方面引发对其创作实践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黔剧;创作取材;唱腔设计;舞美设计

黔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是在民间说唱曲艺“贵州扬琴”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贵州梆子”、“川剧”、“昆曲”等剧种而形成的新兴地方剧种。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黔剧诞生了不少反映民族日常生活、体现民族文化风俗、展现民族精神信仰的少数民族题材剧目。这些剧目的创作与实践,在音乐、舞美等方面突出体现了黔剧独有的艺术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等特点,为黔剧成为贵州独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奠定了基础。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试论该类题材黔剧的特征及创作实践趋势。

一、剧目主题内容与取材范围的扩展

回望过去的五十多年,贵州省黔剧院创作、改编的少数民族题材剧目众多,涉及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包括了新编历史剧、现代剧等各种类型。从主题与内容上看,描写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剧目有《奢香夫人》(彝族)、《张秀眉》(苗族)等;表现各族同胞与外敌抗争及民族团结的剧目有《血披毡》(彝族)、《乌卡》(水族)等;关于地方村官与百姓生活的剧目有《大学生村官》(苗族)、《山高水长》(苗族)等;鼓励少数民族同胞与封建思想抗争、追求理想与幸福生活的剧目有《秦娘美》(侗族)、《神寨》(布依族)、《阿双》(布依族)等。从创作取材上看,这些剧目大多取材自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文化风俗与著名人物的英雄事迹。这些在原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戏曲表演的特点进行再创作的剧目,使得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音乐与戏曲文本在不断地筛选、融合、重构的过程中得以升华,丰富了同一原型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为原型所宣扬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情怀提供了更加多维的表达方式与空间,成为了黔剧剧目中别具特色的一隅。

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少数民族题材黔剧面临着青年观众缺失的严峻挑战。“而贴近生活的现代题材的缺乏,乃是造成青年疏远戏曲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1]因此,该类题材黔剧的创作应该注重以下两点:第一,要积极地扩展其表达的主题内容,注重表现当代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风貌,反映当代少数民族同胞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二,要延续对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挖掘、吸收和改编,扩大创作取材的范围。在这两点上,黔剧《大学生村官》和《秦娘美的后代们》无疑是创作与实践的典范。

二、唱腔设计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改良与运用

少数民族题材黔剧的“民族特色”融于黔剧音乐之中,首先表现在唱腔上。该类黔剧的唱腔设计多为剧情发展与人物刻画而服务,除了运用扬调、二板、苦禀、二黄等4个黔剧板腔类别外,还运用了一些宫调、小调类别的板腔,不仅在板式变化上多样丰富,还具有表现力极强的特点,对于塑造人物性格与烘托戏剧气氛来说有推波助澜之作用。在黔剧《秦娘美》的唱段《秦娘美化尸骨肝肠痛断》中,创作者选用了表达“悲愤、痛苦”情绪的苦禀唱腔,以规范的四句式结构唱出了娘美的伤心欲绝与肝肠寸断,字字入心,感人肺腑。除此之外,为了能够突出民族特色,该类题材黔剧还向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民歌曲调进行取材,编创了一些重唱、伴唱、齐唱形式的唱段。例如,在《秦娘美》的合唱《坐月歌》与《奢香夫人》的幕终合唱《苏咕咕》中,就分别吸取了侗族、彝族的民歌素材。其次,在乐器的使用上,除了传统的伴奏乐器外,该类黔剧常常选用一些芦笙、芒筒等带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如在黔剧《大学生村官》的表演中,编创者就加入了芦笙这种色彩鲜明的民族乐器,此举既突出了剧目创作的背景,又彰显了苗族乐舞的风情,是将该剧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融于艺术性中的点睛之笔。综合上述唱腔设计的特点可见,“吸收少数民族音乐在黔剧剧目中插用,或与黔剧传统音乐相融合,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少数民族的劳动与生活习俗,同时也丰富了黔剧音乐。”[2]这种将民族音乐与黔剧音乐融合发展的理念将为今后二者的创作实践开辟新的途径。

上述的这些尝试,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黔剧音乐的表现力,突出了该类题材黔剧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具有传承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文化的积极意义。但是,有许多具有贵州民族特色且近似人声的少数民族乐器(如:侗族琵琶、牛腿琴、布依四胡等)仍然很少被运用到黔剧的伴奏或者是表演之中,这无疑是目前该类题材的黔剧在创作实践中的一大遗憾。如果能将这些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并运用于黔剧伴奏和唱腔设计中,势必会对黔剧唱腔与器乐伴奏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创作实践带来全新的认识,此举也会对少数民族传统器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三、舞美设计中民族元素与现代化科技的结合

若说黔剧音乐是“民族特色”之内在表现,那么,舞美设计便是“民族特色”之外在表现。在少数民族题材的黔剧中,人物造型大多紧密结合该民族在衣着、首饰等方面的特点,原汁原味地展现民族风俗文化。如银梳、银簪等银饰就常常运用在侗族、苗族等剧目的人物造型设计中。在布景方面,该类题材的黔剧吸收了较多民族元素,将一些能够彰显少数民族风俗特征的道具运用到舞台布景之中。例如,在黔剧《大学生村官》的第一场“设沟坎”的布景中,就运用了具有代表性的苗族芦笙。可见,民族元素与道具、灯光、人物造型的合理结合既使得剧目的舞美设计更加多元与丰富,还能真实地展现出别样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被运用到戏曲舞美设计中,促使了少数民族题材黔剧逐步迈向民族元素与现代化科技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在保留“一桌二椅”的原设基础上,舞台布景受现代化设备的辅助,能够打造出“如临仙境”的真实感。另一方面,无论是人物造型与道具的日趋精致,还是灯光效果的炫目多彩,都能够使舞台效果与现场观感得到空前提升。但是,在运用高科技手段的同时,创作者必须认清舞美设计与戏曲表演之间的关系,坚持“舞台美术是戏曲(话剧、舞剧、歌剧也是一样)这种综合艺术里的一种艺术手段,而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造型艺术”[3]的原则,不能用过于华丽与现代化的舞美“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得演员的表演反而在台上黯然无光。”[4]

少数民族题材黔剧的创作实践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然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成绩。它的创作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借助戏曲综合性特点对贵州民间文学、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继承与整合,无论是从非遗保护的视角还是从当代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视角来看,都具备创新与发展的潜质。因此,除了关注上述论及的三个方面之外,对该类题材黔剧未来的发展应有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1]李祥林.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2]中国曲音乐集成·贵州卷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2.

[3][4]张庚.戏曲艺术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J825

A

1007-0125(2016)09-0045-02

张芷瑜(1991-),女,汉族,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唱腔剧目
舞台剧目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