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味的以吏为师

2016-10-26张鸣

廉政瞭望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诗书法令秦始皇

张鸣

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批准后,成了秦朝的国家政策。

所谓吏,就是皇帝雇佣的官和吏。皇帝治下的老百姓,什么都不用学了,要学,只能跟着官吏学法令条文。对事物的判断,一律以官方的标准为标准,官方的是非为是非。官老爷说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官老爷说话,则以皇帝颁布的法令为准,如果他们出了格,自有皇帝派出的御史来办。

这个政策是国策,自焚书坑儒以来,就是这么办的。诗书史书什么的,不是都烧干净了,而是收在国家档案馆。儒生什么的,也不是都坑了,做皇家博士,还活得好好的。但在民间,如果还有的话,也得隐居起来。

自春秋以来繁盛的私学,此时都得关门了。除了王朝的法令,大概就是写种树的、占卜的书还能存在。凡是带文字的东西,要么是朝廷的法令,要么,就是实用的技术,剩下的都得像孔子后人那样,把它们藏到夹壁墙里。

朝廷法令这部分,老百姓也看不到,那是官员的不宣之秘,有的人死了,还把它们陪葬到自己的坟里。不这样的话,以吏为师也会打折扣了。

以吏为师目的是想保持思想纯正,但官吏的尺子只有一把,思想的对错很难用一把固定的尺子量度。有新思想的人,在刻板的官吏眼中无疑是异端。所以,以吏为师的结果,最后都变成了对新思想的扼杀。

一直有大人物公开给秦始皇翻案。其实用不着翻的,秦政从来就没死,也没有病危,连暂时的昏厥都没有过。

西汉年间,刘邦开始革除秦的苛法酷刑,废除了禁止民间私藏文艺读本的“挟书令”,但以吏为师却被保持下来,且逐步成为封建专制政治统治的有机部分。为维护统治、推行礼教上继续发挥威力,民众的道德理性却遭到破坏。

到今天,以吏为师的制度早烟消云散,但它残留下来的风气,却不见得完全除尽了。

现在的官员,被称为领导。领导不仅领导着人民,而且是人民的标准。人民听领导的,领导听大领导的。

即使在教育领域,以吏为师的精神,依旧残存。当然,老百姓的孩子上学,的确不劳领导亲自教。但学校里的教材教法,无一不是按照领导的意图炮制出来的。教育体系令人生畏的“标准答案”,无一不按照领导布置的政治正确来落实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过哪个标准答案不符合政治正确的原则呢。

我所知道的,在某些单位里,以领导的是非为是非,领导的意志为意志,属于常识,只要遵循这个原则,才有可能混得好。

有时领导征求一下下面的意见,千万别当真,最后反正是要集中到他那里的。只有合他口味的意见,才会有价值。有些人,对谁都不在意,就一门心思对领导好,把领导伺候得舒舒服服,任你有万个人反对,他也一样活得风生水起。

反过来,如果忤逆了领导,就算你再能干,你的意见再正确,哪怕最终证明你是对的,哪怕因为你的意见挽救了领导的政治生命,最后你也得完蛋。

学者圈也不能幸免。在我们这里做研究,一定要以领导的意图为转移。学者的研究,主要是给领导已经做出的决策找根据。支撑领导的讲话精神,才是学者要干的事儿。领导说对了,要支撑,说得不对,也要支撑。就算日后事实证明,领导其实错了,这也不要紧,没有人会追究责任。

连学者自己圈子里的学术活动,都得领导出面来指导。大领导先讲,二领导后讲,领导讲完了,学者们要讨论贯彻领导讲话的精神。学者在自己的领域里,据说是专家,领导好像不是,但是,专家们研究自己领域里的事务,却要按领导讲话精神来做。

以吏为师,到了这个份上,真是让当年的李斯和秦始皇嬴政也笑逐颜开啊。早知道以吏为师能被发扬到这个境界,当初干嘛要禁诗书呢?把诗书变成对自己的颂歌,不就结了吗?

猜你喜欢

诗书法令秦始皇
乘风破浪的法令纹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秦始皇忆师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
中世纪英格兰劳工法令的颁布、执行及其影响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治疗肺栓塞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