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书

2016-10-26彭世民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伢子稀饭连队

“彭世民,你家又来信了!”连队通信员在楼上喊着我的名字。

信中,父亲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村上的村长、书记来慰问,送了二条鱼、几斤肉,还问家里有啥困难没?左邻右舍的邻居们也都很关注我在部队的情况。

父亲反复交代我,山里出身的孩子,一定要记住砍柴、挑担的苦,想到走出山沟的不易。他说当兵就像种庄稼,要想收成好,就得多出汗,勤打理……

读完后,我鼻子一阵阵酸楚。

刚到新兵连的时候,晚上,刚想享受被窝里那份温暖,哨声就响了:“紧急集合。”从起床、穿衣、戴帽、打背包、背子弹袋、装手榴弹、拿枪再到集合完毕整个过程就是几分钟。跑圈,解散,睡觉。半夜里,睡得正香的时候,又被哨子从被窝里吹起来……每次紧急集合,我总是拖班上的后腿,班长常常罚我在操场跑圈,摸黑在床上练打背包,一到晚上我就紧张,有时候睡觉衣服都不敢脱。

周末,连队专门安排时间给我们写家信。我因为字写得太丑,错别字太多,写信时总缩在角落里,我写的信短如电报,总是几十个字,都是一些牢骚话:“这哪里是当兵?晚上睡不好,白天要训练……”

父亲回信说:“既然选择了当兵,就要当个好兵。你还记得小时学骑自行车吗?为学好骑车你摔过不少次,后来在小路上,甚至田坎上你骑车带两个人都稳稳当当,我就不相信你还连一个背包都打不好!”

三个月新兵训练,我收到父亲31封家信,连队通信员说,整个新兵连就数我信最多。我呢?有时收到二三封后才回复一次,仍然是草草写上几句应付了事,全然不顾父母看信后会是什么感受!

父亲似乎看穿我的心思,他在信上说:“给家里的信,字写错了,写白了都不要紧,没人会笑话你的。字是招牌,是门面。字写多了,写久了,门面就不丑了,错字自然就会少了。”

后来我写的每一封信,父亲都认真批改:“世伢子,你束回信,‘束字错了,应该写‘速;不用旦心,‘旦字错了,应该是‘担……”

文化不高的我,带技术性的工作不敢去做,但在父亲一封封来信的鼓励下,连队里的累活苦活我总是抢在其他人的前面。连队饲养员休假,找不到人顶缺,我报了名;连队塘里挖淤泥,我都第一个光脚下去……我写信把连队的生活告诉父亲。父亲回信说:“再苦,总比不上在家里挑粪挖土、犁田种地苦。到了部队就不要怕吃苦,力气是做了又会来的……”

我变得更加勤奋起来!连队通信员学驾驶去了,连长、指导员一碰头,觉得我勤快肯干,是块当通信员的料。于是,我便卷起铺盖搬到连部,管收发信件,管报刊杂志,管阅览室……我在信里向父亲汇报了,父亲说:“在连部时间多了,一定要静下心来多看看书,多读读报,看不懂的词,读不准的字,一定要查阅字典词典。信封里还夹了二张10元的票子,要我去买本字典、词典。”

从此,报纸杂志来了,我成了连队第一读者;打扫阅览室,几百册书籍我可随便浏览。时间多了,我从不爱写信,到每周写一封信或两封信。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由新兵变成了老兵。当通信员的按照惯例,都会送去学门技术。作为农村兵,能学门技术也一直是我期盼之事。

老乡提醒我,你别以为当通信员领导就该送你去学技术的,现在都流行意思意思。我每个月才24元钱津贴费,拿什么去意思意思呢?想到伸手向家里要。我又熟悉父亲的脾气,如果说我是要钱去送礼,父亲是肯定是不会给的。

怎么办?到底要不要送礼?我犹豫着、矛盾着!

最后,我还是给父亲写了,说自己报了一个文化补习班,需要三百元钱。

大概十天左右,我就收到了二百元钱的汇款单和父亲的挂号信。父亲说:“只要你是用于学习上,家里一定全力支持。今年家里遭水灾,地里收成不好,粮食价格也不高,前几天卖掉几担口粮,凑了二百元先寄给你应急,余下的一百元我再去想办法给你寄来。”

我一边读着父亲的书信,一边流着眼泪,不该欺骗父亲啊!父亲经常说做人要诚实,要脚踏实地。我把实情告诉了父亲,并把二百元钱连同我存下的一百伍拾元津贴费一起寄回家去了。

我收到的不是责骂。父亲说要我相信组织,相信领导,能学技术固然是好,不能去学技术也不能有怨言,工作仍然要一如既往。

没过多久,连队就送我去学厨师去了。我顺利考上了国家三级厨师,当上了炊事班班长。

同去的老乡退伍了,身边的战友有的考了军校,有的学了技术,有的还入了党、提了干。我还在炊事班,天天与油盐酱醋打交道,我感到自己在部队的前景不容乐观。于是沮丧地写信给父亲,把我所面临的处境以及想打“退堂鼓”的想法告诉父亲。

父亲很快就来信了:“儿子,看到你这几年的进步,父母为你自豪。但收到你这封来信,我们又为你着急!部队送你学了厨师,又让你当了班长,进退去留要听组织安排。”听了父亲的叮咛,在炊事班,做菜烧饭,每次我总是变着花样让大伙满意。其他炊事员烧稀饭,从锅里打出饭后加点水烧开后就是稀饭,我烧稀饭头天晚上把米洗后用清水浸泡,烧出的稀饭自然是甜香味美,深受大伙青睐。在炊事班,空闲时间比较多。指导员说我写字进步快,要我帮连队出黑板报,还要我给师里新闻中心投稿子,于是我开始搜集连队的“新人新事”、战友们的“闲言碎语”“牢骚怪话”,以此为题材写成稿子,慢慢地广播中、放电影的影前新闻里开始出现了我的名字。

父亲得知我在部队的情况,在信里对我说:“儿子,你初中作文曾获过奖,你试着把平时写的稿子投给报社,说不定会受到欢迎。”听父亲这一说,我鼓起勇气寄了一篇稿子。没想到不久,那篇《师徒象棋大战》的稿件还真被《人民前线》采用了,消息传开,在连里成了新闻,大伙称赞我是:“伙头军成了笔杆子。”

一纸调令,我从连队到了机关的新闻部门。啃书本,跑连队,成天忙忙碌碌,对我来说,搞新闻就好比平时烧饭,少一把火,就成了夹生饭,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写一篇色、香、味俱佳的好稿子一定要把握适当的火候。但一个星期、二个星期……稿子写了几十篇,没有一篇见报,我就有点按捺不住了!

父亲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在来信中说:“写文章就好像是在配菜,把主料、大料、油盐酱醋准备好,越齐全越好,越丰富越好,这样才能炒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来。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有个过程,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你刚进机关,急着见成效没错,但千万不要心急!要相信自己,脚踏楼梯步步高,做最好的自己,笑到最后!”

母亲说,父亲把我的信当宝贝一样收藏着,没事就翻出来看看。一个人经常自言自语说:“世伢子这封信没有错字了,那封信字有进步了……”

而我也一样,早已习惯把父亲的书信当成我成长中的拐棍:一篇,二篇,我撰写的稿件开始源源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随之而来的提干,保送读军校,立功、受奖喜报不断……200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父亲很快给我回了信,信纸上似乎有父母的泪痕,因为我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

父亲信中说:“世伢子,你真的为家里长了脸,好好地干,莫辜负了领导和战友的期望,家里永远支持你!”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伢子稀饭连队
毛委员带走了他俩的心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棉的骨头
月亮鸡蛋
稀饭凉了
一碗甜稀饭
红裙
一碗甜稀饭
南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连队经济发展调研
埋在碗底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