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2016-10-26杨琼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贸易

■杨琼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杨琼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新的战略制高点,与其制造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已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到GDP比重70%的水平,而生产性服务业又占到服务业的70%,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先进性和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现阶段大约只占GDP的比重15%以上,这不仅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更制约了我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空间。本文笔者认为,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进一步探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新的发展动能,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供给侧改革;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发展现状;提升路径

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是指所提供的产品并非最终产品,仅是供其他产品(服务)生产所用的中间品,沟通着产业的上下游活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2002年我国统计局在出台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首次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察业等,并在2006年《十一五纲要》、2011年《十二五纲要》中分别对上述行业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认定与国家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符。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现状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迅速

具商务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自入世以来,服务贸易一直稳步增长。2016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2218亿元人民币(约合1830.13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其中,服务出口达4286亿元人民币(约合642.0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口7932亿元人民币(约合1188.1366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典型代表的广告、信息等产业增长迅速: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达587.4亿元人民币(约合87.98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424.9亿元人民币(约合63.6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技术、知识产权使用及研发服务进出口额达214.8亿美元,占进贸易出口总额的8.4%;同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1-6月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811.6亿元人民币,增长16.3%。其中信息服务出口增长49.7%;技术服务出口增长21.2%;维护和维修服务、广告服务、金融服务增长分别达65.9%、38.3%和35%;在进口方面,保险服务进口403亿元人民币,增长93.4%。可见,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业在进出口方面近年来了实现了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已开始跻身服务贸易大国行列,与欧美发达国家间从最初的差距缩减到后期的超越更显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巨大发展潜力。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增速逐步趋缓

出口额作为直观反映一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显示了该国出口贸易在绝对额上的变化,而出口增速则更为直观的反映了一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和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发现,自1998年以来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始终保持正向增长,2002-2007年间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均值已达到30%以上,2007年达到峰值54.04;该期间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率也基本维持20%的增速,略低于出口发展速度;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3%、-26.70均呈现负增长状态;此后又重新保持正向增长态势,虽然自2011年以来出口额同比增长率放缓始终徘徊在10%以下,但必须说明的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率并非越大越好,在基数较小时,有限的绝对值增长就能带来较大的增幅,随着基础的增大,增幅区间自然更趋于平缓和匀速。而且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服务外包中的信息技术含量明显增加。按人民币计价,其中隶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顺差达447亿元,金融服务也实现了44亿元的顺差。这也预示着生产性服务业未来较大的发展潜力,这将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逐渐优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各行业的出口贸易额均处于动态变化中,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改变。在1997年,仅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和通讯服务三个行业出口贸易额总和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就达到92.1%;待至2014年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支撑行业则转变为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建筑服务,其出口贸易额总和在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89%,虽然运输服务的绝对主体地位并未发生改变,但其在服务贸易占比却从71.3%下降至52.8%;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算机和信息服务业跃居第二位;而截止2015年,金融服务的增幅则位居首,出口增长41.9%,出口额达27.3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7.4%。一些新兴服务进口也快速增长,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通信服务进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为46.4%、37.1%、27%和22.4%。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提高了中国整体服务贸易附加值,促进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为国内生产性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正在呈现优化态势,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不均衡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旅行贸易逆差仍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达1237.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90.6%。服务贸易逆差第二大来源则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运输服务,逆差额488亿美元,同比下降15.7%;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额209.1亿美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保险服务逆差由2014年的179.4亿美元大幅缩窄至30亿美元,金融服务逆差也由2014年的9亿美元下降至4亿美元。2015年,中国加工服务顺差为181.9亿美元,是顺差最大的服务贸易项目。其次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为155.9亿美元,其中计算机服务顺差占98.1%。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顺差为151.8亿美元,其中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顺差占78.8%。建筑服务顺差由2014年的166亿美元降至62亿美元,文化服务顺差为29.6亿美元。可见,分行业看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仍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这显示出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进口结构仍处于非均衡状态,这将严重限制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未来发展空间。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各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均衡

通过对产品出口额在世界同一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的判断可以直观了解其市场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为综合考察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分别对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商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发现,自2005-2105年,建筑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幅最大实现了0.046到0.131的跃升,其次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在2005年时为0.017上升,截止2015年则达到0.054;运输服务与保险服务也有较大的增幅,但对比而言,金融服务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两个行业不仅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数较小且增幅缓慢,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处于0.1%的低水平位置。这意味着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整体规模增长较快,但行业发展仍不均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仍是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产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金融、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二)生产性服务行业出口相对优势较弱

出口相对优势直接影响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和未来发展空间,杨贇和李雅珍研究指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通过测算出口相对优势综合反映行业国际贸易竞争力:若该指数大于2.5则意味着在国际市场占据相当的优势,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若介于[2.5,1.25]间则意味着具备一定竞争优势;若小于0.8则竞争优势极弱。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商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自2005-2015年,仅建筑服务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2.5,具备一定的出口相对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尚未超过2.5但截至2015年其指数值已经超过1.25,这就意味着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运输服务业在出口规模上具备优势但事实上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确并未超过2.5,这就意味着该行业尚未真正占据相对优势,仅拥有中度出口竞争力;以技术、资本为典型特征的通讯、保险、金融行业和专有权利使用费行业等其拥有中度出口竞争力则均小于0.8,这意味着虽然在绝对量上上述行业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行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从国际竞争力来看均处于较弱的地位。

(三)生产性服务行业创新能力依然不足,高附加值科技行业贸易逆差额较大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额将直接反映其在国际市场的占比,而信息时代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其是否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即越是能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国家越能凭借创新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于创新资源投入、发展程度、创新环境和创新发展潜力等方面,故选择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规模、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投入、产学研合作科研金额比重、行业申请专利增长率和行业申请专利数占总专利数的比重等评价指标,选择2015年相关产业数据为基本样本,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中各行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我国创新资源投入产出得分仅-0.2231、创新发展程度得分0.3154、创新环境得分-0.1042、创新发展潜力0.5390,综合得分仅0.1141,远低于0.5(该值为创新能力强与弱的标准线)。再从相关行业的进出口值来看,最能体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强弱的知识服务行业其2015年的贸易逆差额已高达到209.1亿美元,较2014年几乎无变化;而在所有行业中低附加值的加工服务业依然是生产性服务业顺差的主要来源。这均意味着我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满足依然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自身发展能力有限。

(四)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行业整体水平较低

据商务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出口额为1027.7亿美元,进口额为1327亿美元,贸易逆差额约为300亿美元,这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状态尚未改善,产业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从隶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业来看,2015年该行业出口额增速为-4.5%而进口额增速却为6.7%;建筑行业虽然在出口额绝对值上大于进口额,但从同步增长速度来看,2015年建筑行业进口同比增长99.9%;知识产权使用费上虽然出口增速为64.9%,但基数却仅为10.8亿美元远远低于219.9亿美元的进口额。可见,生产性服务业长期的逆差状态表明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在生产性服务的整体水平较低的当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也显得仍然乏力。

三、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发展

(一)充分构建政策平台,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供给的产出机制

李克强总理2015年12月在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更优品质的产品、更加丰富的新业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这正是对创新供给的市场需求的深刻政策解读。我们需要充分构建这一政策平台,助推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具体而言:一是在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创新战略进行统筹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高技术服务业的体制性壁垒,放宽对市场的管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企业,避免行业内因竞争不充分而导致的创新动力不足现象;二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产业在发展初期资金需求的充分满足,有助于其发展规模的有效扩展;三是对关乎国计民生以外的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这不仅有效扩充了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还能进一步营造多元主体参的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

(二)积极培养复合型高科技人才,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供给的支撑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供给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自我生产技术或管理过程的升级实现对社会新需求的满足,即具备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必然要求大量的人力和知识资本投入,才能实现产品性能与功效的及时升级。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建立创新发展服务平台。研究促进设计、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建设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具体而言:一是,加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技术人才;二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实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三是,企业自身应注重完善人才的发展、培养和流动机制,通过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而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持续推进市场经济建设,规范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供给的竞争机制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供应链的不断延伸,从生产制造业领域不断分离出生产型服务业,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必然趋势。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本质就是经济分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市场竞争才能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真正指挥棒。未来应该通过不断强化市场力量来打破市场中不利于竞争的垄断机制,推进改革深入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将市场主导始终视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各部委、各级政府而言在整体规划、公共服务方面做好各自具体的工作;二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公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以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和法无授权不可为为行为指向,在确保政府积极做好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四)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供给主体结构

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文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也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力度才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国外先进服务技术的实时对接,进而通过学习掌握、引进国外先进服务技术,也只有与国际市场充分对接才能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高效率的中间服务,进而实现知识、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扩散和渗透,最终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在现阶段可以通过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首先实现对国际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引进,将其作为目前重点引进对象;待市场发展更为成熟时则可通过优厚的政策条件和我国相对优势直接吸引高技术服务业公司入驻,进而实现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主体结构优化,最终形成有效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格局。

(五)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供给的外部环境

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加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所带来的不仅是该产业自身的高效发展,还能有效带动以技术为典型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而这类服务业的集聚将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对制造业生产所需的中间服务或研发所需的高技术等,最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如何实现两者有效互动?一是政府应充分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对集聚群间的产业发展的有效规划,引导存量和增量服务资源在域内合理布局;二是鼓励和督促集聚区企业大力培育要素资源,以实现对集聚区供给条件的有效改善;三是促进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或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企业间的融合,将其建设成区域内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而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是优化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有序引导金融、科技、信息、商务等优质服务要素向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推进集约化、国际化发展?▲

10.3969/j.issn.1003-5559.2016.10.003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贸易统计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