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
2016-10-26金日明
□ 金日明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
□ 金日明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大门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外景
菩提精舍
2015年春天,一块崭新的牌匾—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挂在了杭州北山街菩提精舍的外墙上。始建于1926年的菩提精舍,是富商丁甘仁联合23位商人以居士名义集资建造的一处佛学修持建筑,后用作信宜药厂、康元制罐厂的机关宿舍。2005年,菩提精舍被列为杭州市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2006年5月,菩提精舍被选为杭州党史馆馆址。党史馆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33平方米,公共开放区域约23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1300平方米。开馆后,将与附近的连横纪念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静逸别墅、春润庐、新新饭店等历史建筑一起,作为北山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侧门进入党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横卧在树丛中的巨石,上面镌刻着邵华泽将军书写的“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十个大字,雄迈清新、敦厚稳重。邵华泽是杭州市淳安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社长等职。
党史馆有三个展厅,分别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杭州篇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杭州记忆”和“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杭州实践”。每个展厅都能看到巨大的白色梦幻光纤灯从屋顶垂落,如同一块电影荧幕,杭州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投影后一一显示。工作人员只要用手里的一台IPAD,就能操作馆内所有的灯光音响、显示屏、光纤灯、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党史馆用雕塑、油画、展板、老照片、老报纸、老物件,为我们展示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但反映了杭州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奋斗史、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也展示了取得的丰功伟绩和历史经验。
“菩提精舍界”碑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院内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院内浮雕
在菩提精舍的前大厅就是一号展厅,这里主要展示1921年至1949年党领导下的杭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当年,著名的萧山“衙前农民运动”奏响了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先声。萧山衙前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国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领导农民开展了减租、反对奸商垄断米价、取消地主苛租等斗争。萧绍平原方圆三四百里80余个村农民纷纷成立农民协会,开展了减租反霸斗争。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中共成立后,把在各地发展党的组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922年9月初,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徐梅坤召集在杭州的于树德、金佛庄和沈干城3位党员,在皮市巷3号成立中共杭州小组。中共杭州地方组织建立后,尽管力量还很弱小,但已成为杭州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使革命斗争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23年春,杭州小组扩大为支部。1926年1月,扩大为中共杭州地方委员会。在党的全省的统一组织尚未建立时,杭州地委实际上指导着全省党的工作。在白色恐怖下,1927年6月,在中共杭州地委的基础上,中共浙江省委成立。中共浙江省委的建立,使浙江的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推动了全省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浙江的共产党人不畏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此后的五年里,杭州党组织先后11次遭破坏,17次重新组建。在党史馆的著名英烈栏内和英烈名册中可以看到,十年间,仅在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遇难的革命烈士就有152人,其中有4位省委书记、14位省委常委、32位各地县委书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王家谟、张秋人、徐英、罗学瓒、卓兰芳、龙大道、李硕勋、夏曦、刘英等九位浙江省委书记、代理书记先后为革命献身。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为浙江人民所铭记。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为了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党中央派遣周恩来等与国民党谈判。从1937年2月开始历时7个月,先在西安继在杭州等地进行谈判。国共两党在杭州谈判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于促进全面停止内战,推动一致抗日新局面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12月23日,日军前锋进抵杭州。党史馆内收藏了多幅日军入侵杭州的历史照片,比如“日军铁蹄踏过西湖断桥”“日军抢夺玉泉鲜鱼”“富阳县宋殿村千人坑遗址”“余杭乔司惨案‘戊寅公墓’”等。
馆内还展出了美国传教士、原蕙兰中学校长克莱顿1944年所著的《天堂之下》,里面翔实记录了日军在杭州的种种暴行,堪称杭州版“拉贝日记”(德国人约翰·拉贝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敌人的残暴没有吓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党史馆另外一组老照片足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驻笕桥机场中国空军起飞迎敌”“抗日空军英雄高志航”“浙江大学西迁示意图”“富阳宋殿受降仪式旧址和受降厅”等。
全面内战爆发后,从反奸清算、抗议美军暴行、五二○运动,直至1947年的于子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冲击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同时,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开展了艰苦的人民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基层政权。1949年3月,中共杭州(地下)市委成立,护厂、护校、护桥,保护城市的斗争全面展开。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七兵团解放杭州,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杭州取得了胜利。1949年5月11日,新的中共杭州市委正式成立。杭州从此进入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在菩提精舍的里间一楼是二号展厅,主要展示1949年至1978年杭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大事件和杭州、西湖有关。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就诞生在杭州。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带着起草小组成员胡乔木、田家英等到了杭州。当时办公地点在北山街84号,毛主席住在刘庄一号楼。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每天下午3点,主席率众从刘庄出发,驱车绕道西山路,穿过岳王庙,来到北山街84号的办公地。起草小组人员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这里,毛泽东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还曾经列过一个关于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一共十种,要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在研究1918年苏俄宪法时,看到他们的宪法把列宁写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放在前面作为第一篇,很受启发,决定在宪法总纲的前面,像《共同纲领》一样,写一段序言。“序言”这个形式,是我国宪法的一个特点,一直保持到现在。
还有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也诞生在杭州西湖之畔,最后在上海联合发表。这些大事件,都能在党史馆内找到相关的照片和资料。
从1953年开始,杭州市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到1956年,全市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杭州建立。与此同时,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政协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的成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走向完善。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7年胜利完成,杭州的城市面貌呈现出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初步改善的蓬勃朝气。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展厅之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领导全市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1956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正确地提出了“把本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杭州,消灭贫困,消灭落后”,需要全市党组织作长期而艰巨努力的方针,明确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带领全市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使杭州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通过此后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和艰苦创业,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工业化的基本格局,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二号展厅的正中间,是一幅高1.6米、宽2.55米的大型油画。画中毛主席坐在北高峰上,若有所思,背景则是西湖周边“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意境,画上还有主席所作“三上北高峰”的诗句。这幅油画是由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原院长潘鸿海先生精心创作。
在菩提精舍的里间二楼是三号展厅,主要展示1978年至今杭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平反冤假错案,全面拨乱反正,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各种经济责任制。杭州的改革开放迅速迈出了启动的步伐。
党的十二大以后,围绕企业自主权开展股份制改革、改革所有制结构、实行厂长负责制等,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陆续展开。治理中东河、沟通运河钱塘江、实施西湖引水,城市建设大幕拉开。1983年5月,国务院批准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8年,国务院批准杭州及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为对外开放地区,杭州市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1年,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展陈文物之一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展陈文物之二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展陈文物之三
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展厅之二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杭州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杭州市进行了以产权制度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放活一般国有小型企业,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政策,推动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健康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型经济成为杭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杭州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按照“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形成“一主三副、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布局。提出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城市道路建设整治工程、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实施“交通西进”工程,拉近杭州与下辖各县市区的距离。西湖及公共资源实行免费开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放、中国国际动漫节永久落户杭州、西湖博览会连续举办和世界休闲博览会的承办等,提高了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杭州经济的半壁江山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9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2012年,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杭州以城乡一体化、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在杭州的90多年,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从根本上改变了杭州人民的前途命运和精神面貌,改变了杭州的城市面貌和社会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经过90多年的发展,从中共杭州小组成立时的3名党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到2015年底,杭州市党员总数突破了65万,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到4万余个。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更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加强。
中国共产党在杭州90多年的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的地方缩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作者单位: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韩少玄